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社团党建相结合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隨着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及深入,学生社团也逐渐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对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课余时间逐渐增多,学习的负担逐渐减轻,如何利用这些课余时间来充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许多大学社团所面临的问题。对高职社团来说,不仅要注重学生课余时间的利用,还要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建工作相结合,对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这也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党建方式。通过研究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现状,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社团党建相结合,提出合理的对策。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党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0-0256-02
在许多高职院校中,社团非常常见,这是学生自发组织的,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而形成的一个小团体。同时,在高职院校中的社团承担着培养学生兴趣,锻炼学生能力的重要责任。这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生除了课堂之外进行学习的另一大组织。因此,对许多社团来说,应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活跃校园的文化氛围,丰富校园生活。目前,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的社团发挥着重要凝聚作用。它影响广泛,群体较多,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有力法宝之一,需要老师及学校因势利导,及时将社团作用发挥出来。
一、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现状
(一)学生社团覆盖面广泛
社团在大学校园中广泛存在,并一代代相传下来,是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组织形式。对学生来说,通过参与社团可以开阔自己的视野,扩大自己的朋友圈。就目前现状而言,学生社团已经成为大学生校园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学生社团以艺术类、文体类和实践类社团为主,覆盖范围广泛,这三类社团满足了学生对各方面的兴趣。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通过参与社团可以累积学习经验,培养自己的兴趣,在社团活动中也可以不断学会为人处事,进而丰富自己的内涵。
(二)学生社团的局限性
总体来说,学生社团的发展比较繁荣,学生的参与兴趣也比较高,社团建设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由于各式各样的原因,有些社团的发展情况并不如意。从而导致有些社团落后于其他社团发展,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暗淡失色。如有些社团在管理方面缺乏完善的活动章程和制度,从而在组织活动过程中导致各方人员不能各司其职,共同发挥组织力量。而有的社团较为小众,长期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入团的人数有限,导致这些社团在组织活动管理等方面都缺乏较为先进的管理制度,使社团的层次得不到提高。
同时,高职院校中也有许多发展前景较为广阔的社团,但由于物质条件缺乏,所以限制了社团的进一步发展。学校成立了大量的社团,但是入社团需要缴纳一定的经费,这使许多学生开始犹豫是否加入,在组织活动时也不能满足每个学生的要求。从而使社团活动难以开展,这样会抑制学生参与社团的积极性,社团活动不正常,质量得不到保证,如此循环往复,使很多社团犹如昙花一现般陨灭,无法再继续开展活动。
(三)改善提议
1.加强社团的指导及管理
由于在社团管理上较为自由,所以在社团建设上面发展要有规划,有引导。[1]对专门的部门,要有专门的学生进行管理。同时,要明确社团发展指导的目标、内容、形式,引导社团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同时在人员设置上来说,应选拔能力较为突出的学生进行管理,使各项活动的负责人进行明确,同时在经费上也应该使各项收支公开明示。
2.加强社团建设
在社团建设方面有培养学生的归属感,使学生能够积极融入社团的建设中并发挥自己的力量。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动性,对社团来说,要不断探索新型社团管理模式,要积极选取那些政治觉悟高、业务能力强,善于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学生担任社团的骨干,让这些学生能够充分调动社团的积极性、活跃性。在社团工作方面,要积极开展各方面工作,使学生能够在参与社团活动中,具有较强的积极性荣誉感。从而能够促进社团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党建工作上也作出一定的成效。
二、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高职院校不仅在学生培养兴趣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还可以通过社团加强思想政治文化教育,提高凝聚力。其主要作用表现如下。
(一)主流价值认同功能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都已经是成年人,通过社团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可以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从而在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同时,学生也会积极投入社会实践过程中,从实践中明确自己的定位与发展方向。[2]在实践过程中也可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增强人际关系的培养。学生在参与实践过程中,也开始组织各项活动的开展,在开展的过程中也可以增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信念,提高内部凝聚力,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有利于对主流价值观得到认同。
(二)社会化功能
许多新生入学之后会开始逃避社会实践,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他们会感到紧张,有压迫感,这是因为许多新生在学习过程中忽视了社会交际,从而导致在某方面功能开始丧失。新生入学之后,了解社会、认知社会、融入社会是他们生活的重要内容。在高职院校的社团活动过程中可以使新生充分融入社会更愿走出教室,走出学堂走入社会。在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到参与社会实践的好处,也开始积极主动地融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一份子,为社会做贡献,为以后踏入社会做准备。 (三)民主实践功能
新生入学后,通过参与社团组织各项活动,可以提高民主实践的功能。一方面社团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它可以允许各种想法的出现与存在,同时也允许学生将这些想法付诸行动。社团是学生的自治组织,它可以允许在学校规定的范围内开展各种特色的活动,只要不违反学校的规定,各种想法与实践都可以存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功能。另一方面,学生通过组织各项活动的开展,有利于体验公民身份,培养自己的责任感与社会感。在实践的过程中提高团队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
(四)激励引导功能
任何活动的成功开展对学生都具有激励、引导功能。对社团中的成员来说,希望活动的顺利开展能取得巨大的成果,所以他们会尽自己的努力使活动得到成功。所以会形成一种激励效应,成为一种循环作用。在双向循环过程中,学生自我表现、自我发展,逐步通过社团带动其他学生。激励引导其他学生积极开展社会实践,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尽自己的力量服务社会、回报社会。通过社团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提高其主动性、自觉性。
三、党建工作进社团的必要性
(一)学生党建进社团是深入推进大学生素质扩展的工作需要
近些年来,随着大学生素质扩展计划的逐步推进。素质教育也开始在大学校园中逐渐开展。[3]对大学生来说,不仅要提高成绩,还要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加强思想政治文化教育。政府也开始重视高职校园内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出台一系列文件,为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建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措施。同时,高职校园内的学生无论是社会、政府还是家长,都寄寓着厚望,所以要在学习上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知识素养。社团作为学生身心发展和素质扩展的重要载体,利用社团开展党建工作,有利于对各项工作更好地传达。同时,社团也成为党建工作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学生党建进社团是进一步完善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需要
随着学分制、公寓制的实施,班级观念正逐步淡化。高职院校传统组织结构上的基层党组织构建,也开始在凝聚力与号召力方面受到一定的削减。所以对高职院校来说,如何通过社团加强学校的稳定工作,更好地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有利于更好地传达党的方针与政策,使学生能够坚持党的路线,社团在各项活动的开展中有一定的号召力、凝聚力,所以社团逐渐成为学校宣传的一个主要手段与有效途径。通过社团进行党建工作,也可以进一步完善学校的基层党组织建设,从而有利于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学生党建进社团是学生社团健康发展,有序建设的需要
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可充分自由利用的时间较多,因此,对学生来说,应该充分高效地利用这些空余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对社团来说,由于自发组织和自发管理的特点,学生社团的发展具有很强的主动性和较为宽松的发展空间。同时由于这方面的原因,在社团管理方面,结构相对松散,人员流动频繁。[4]因此,如何提高社团管理效率,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是社团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学校中积极开展党建工作,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的社团政治导向,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精神,是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学生在参与社团的活动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能够积极主动地融入团体发展过程中,增强自己的积极主动性。在社团内开展政治思想的学习,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从而有利于社团的健康发展和有序发展,增强人员的凝聚力。
综上所说,在高职院校内社团发挥着重要作用。社团是学生展示的平台,通过社团活动,学生能够积极融入社会,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同时也可以利用社团展现自我、展示自我。通过社团加强校园内思想文化教育,同时通过社团也可以与党建工作相结合。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与道德观,从而有利于学生加强思想道德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郑建新.高职院校學生社团建设现状与对策分析[J].成人教育,2012(5):25-26.
[2]彭玉京.高职院校社团活动管理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职大学报,2014(6):70-71.
[3]伍德勒,高宝立.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活动现状与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3(5):14-15.
[4]周羽.高职院校大学生全面发展于社团建设邹议[J].辽宁高职学报,2012(2):45-46.
[5]李雪峰,钱来.社会认同理论视角下企业的体育赞助对其员工的影响[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9(5):19-2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066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