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建筑词汇英译鉴赏对艺术生人文素养之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楚辞》中有诸多章节描绘了大量的现实建筑,包括城市设计、室内设计以及园林设计,反映了古人对建筑艺术之精美、富丽以及“天人合一”的审美理念。以翻译目的论为指导,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首要目的,选取了《大招》中描写古楚建筑艺术的词句,对室内外建筑物(夏屋、南房、小坛、观、霤、步壛、春囿)等建筑艺术词汇进行英译鉴赏,希望对培养艺术+英语复合人才,提高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修养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    键   词]  楚辞;建筑词汇;艺术生;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0-0021-03
   一、《楚辭·大招》中对建筑艺术的描写
   《楚辞》,屈原诗体也,楚文学之代表,楚文化之经典,凝聚了楚地艺术文化之精髓,内容包罗万象,精彩纷呈,其中有不少是关于南楚建筑的记载,也有大量关于建筑艺术的描述,现实与浪漫兼具,画面感栩栩如生。南楚建筑艺术的水平得益于战国时期楚国手工业的发展。《楚辞》本身就是文学中的一“异”,其中描述的建筑也迥异于其他,透射出南楚建筑艺术独特的光辉,宏富、浪漫、多彩。《楚辞》中的《招魂》《大招》《湘夫人》等章节描绘了大量的现实建筑,里面涉及的城市设计、室内设计以及园林设计,都浸润了楚国上下对建筑艺术之美的孜孜追求,反映了古人对建筑艺术之精美、富丽以及“天人合一”的审美理念。南楚建筑艺术是十分珍贵的中国传统文化,它不仅反映了当时楚国在生产和生活水平上的成就,同时也蕴涵着深厚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大招》对楚国建筑艺术的刻画从室内到室外,凉廊再到园囿,具有整体性的描述,体现了古楚宫室的壮丽和多彩。
   二、以“翻译目的论”为理论依据
   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一种功能翻译理论,产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德国。弗米尔和莱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撰写了《翻译理论基础概述》,里面提到翻译是一种人类行为,而任何行为都带有目的性,决定翻译过程的首要因素是翻译目的。翻译目的决定一切,这是翻译目的论的核心理念。译者必须首先充分深入理解原文文本,通过目标语的翻译为原文作者和目标语读者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目的论还认为,翻译是两种文化的对比,必定会涉及文化和文化的特殊性。因此,该理论对类似《楚辞》的中国典籍里特色的文化艺术词汇的英译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笔者认为,在翻译《楚辞》中富含文化艺术内涵的建筑用词的过程中,要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首要目的,正确充分地传递民族文化信息,保护国家和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同时也要发挥出跨文化交际的功能。
   三、《大招》中建筑艺术词汇英译赏析
   《大招》洋洋洒洒,属于长篇大作,一气呵成,着意烘托楚国故居建筑之美,大力称颂楚国政治清明和国势强盛,以招回灵魂返楚。全诗文字精练,辞意醇古,笔者摘取了其中写景状物之处,生动描绘了古楚建筑艺术特点。将此处晦涩难懂的文言文译成白话文则为:北屋又宽又大,朱砂图绘厅堂明秀而清妍。南面厢房有处小坛,楼观台高高耸立,超越了屋檐。深邃的屋宇,狭长的走廊,都是十分适合的驯马之地。或驾车,或步行,一起出游,射猎场坐落在春天的郊原。从这段细致精妙的描写中,可以看到楚国建筑的一个缩影。从建筑角度而言,建筑物之环境有内、外之分。这里描述的室内外建筑物包括夏屋、南房、小坛、观、霤、步壛、春囿。
   夏屋广大,
   沙堂秀只。
   南房小坛,
   观绝霤只。
   曲屋步壛,
   宜扰畜只。
   腾驾步游,
   猎春囿只。
  ——屈原《楚辞·大招》
   许渊冲译:
   The northern hall is large with beams overspread
   With woodwork painted red,eh!
   Between pavilions and southern hall
   There is a courtyard small,eh!
   Beside the loggia long
   Beasts are exercised in throng,eh!
   O soul,come back!eh!
   The horses gallop and hounds bark;
   The hunters go to vernal park,eh!
   卓振英译:
   Spacious are the palaces
   With paintings nice and fair.
   The terraced house with drip-moulds
   Is in style past compare.
   The maze with loggias
   For training pets is neat,
   And the hunting park awaits    You to display your feat.
   (一)室内外建筑物名称英译赏析
   1.夏屋和南房
   对于建筑来说,首先要考虑地理位置和周围环境。中国古代房屋特别讲究方位布局,皆为北面是主室,诗词中的“夏屋”,即宽敞的大屋,主室。王逸曾有注释:“言乃为魂造作高殿峻屋,其中广大。”东西厢房南面是倒座,东南西北面都是房子,中间是天井或小坛,整体由长廊贯通。“坐北朝南”,是古人尤其看重的风水文化,北边的就是正房,南边是南厢房。北房,也叫上房,正房是前廊后厦,后有罩房;南房有穿山游廊;正房高于侧房,面积也比侧房大。正房居住的是一户之长,一家之尊,地位当然要高,就连正房的房脊也高于其他建筑物的屋顶,体现了至尊无上的观念。
   许先生将“夏屋”和“南方”译为“northern hall”和“southern hall”;卓先生则译为“palaces”。前者清晰地表达了原诗中“夏屋”和“南房”的建筑方位布局,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坐南朝北、等级观念的内涵确切指明;而后者的译本“palaces”(宫殿),并没有指出方位布局,较为笼统,无法让读者感受到其中承载的建筑文化内涵。因而“northern hall”和“southern hall”的译本更胜一筹。
   2.小壇
   楚人称中庭为“坛”,庭院。在《楚词·屈原·涉江》也有写道:“巢堂坛兮。”坛是建筑内部的庭院空间,位于建筑内部的“室外空间”,是在建筑内部增加庭院空间的一种建筑设计手法,是建筑艺术设计中营造一种与外部空间相融相隔的特有形式,也是建筑内部环境分享外部自然环境的一种方式。中国人对自然地理条件的看法大多表现在古建筑里,类似于“坛”等的古建筑继承着楚人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反映着中国古民长期的生活哲学和生活观。楚人看重“坛”的风水好,福气进入宅中,采天地之灵气,通吉气而避凶气,通和风而避邪风。许先生将“坛”译为“a small courtyard”,可以说是十分贴切到位的,实现了中华传统古建筑文化的向外传播。而相比之下,卓先生的译本中没有找到关于“坛”的英译痕迹,导致建筑文化信息的传递有所缺失。
   3.观
   观,指楼房,楼观台,高高耸立,如观阙、观魏(古代帝王宫门前的两座楼台)。“观绝霤只”,意思是楼台的高度超越了屋檐。楚文化的精髓在于与自然高度协同,因此楚建筑文化的最大特点体现在天人合一,自然与精神的统一的建筑观上,观景楼阁的建造也流露着这一基本思想。许先生将“观”译为“pavilions”,卓先生则译为“terraced house”,版本各异。“terraced”意为台地的,有平台的,沿斜坡建造的,因此按照卓先生的翻译,他将“观”仅仅解释为“有平台的房屋”,似乎有些表达不足。而“pavilion”是指亭台楼阁,观看台,在中国传统古建筑中,是一个辅助性的建筑,既可以单独式定位,也可以作为主建筑的附属物,亭台楼阁往往具有供人赏心悦目,让人陶醉于优美的环境中的观景功能。“pavilion”这一译本较为贴切饱满地表达了楚人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将建筑镶嵌在自然中,作为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的设计理念,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重视人与自然的融合相亲的文化精神,这一译本是值得借鉴的。
   4.霤
   霤,通“溜”,即屋檐,《说文》中记载道:“霤,屋下流也。”据历史文献记载,楚国建筑整体阁楼亭台较高,屋顶宏大,屋顶至屋檐倾斜向下,曲度偏小,显得气派堂皇。在“霤”的翻译上,两位译者的处理上也是大不一样。在许先生的译本中,找不到“霤”的英译,可以判断出他对此处是漏译的。而卓先生也没有将“霤”译为“eave”,而是译为“drip-moulds”。“drip-moulds”意思是滴模,或滴水线,是一条凹形的线条,雨水在这条线外就会跌落,以此来甩掉雨水。当时的楚国非常重视屋顶设计与建造,线条是建筑造型上的主要表现方式,而在楚国建筑中尤其钟爱曲线。在保证房顶排水的实用功能的基础上,滴水线的精心设计也能扩大室内的空间感和美观度,滴水线的线条一定讲究流畅、生动、精致。因此,卓先生点出了其中暗含的重要的建筑部分,给读者勾勒出一幅更加完整全面的建筑物的形貌,不失为神来之笔,有效传达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精妙之处。
   5.步壛
   在楚人眼里,环境就是“自然”。他们充分尊重自然,热爱自然,这种“自然”在建筑设计中即是与天合一,也是追求从室外到室内,从室内到室外的和谐交融。这种追求室内外交融的浪漫情怀也通过对“步壛”的描写体现得淋漓尽致。步壛,“壛”,通“檐”,是建筑的组成部分,即长廊,凉廊,是指建筑物外的过道走廊,或独立有顶的通道,包括回廊和游廊。作为一种建筑特色,“步壛”具有遮阳、防雨、漫走、小憩等功能,也是构成建筑外观特点和划分空间格局的重要手段。由此可见,楚人也比较注重室内外过渡空间的环境设计。曲径通幽,而又充满变化,形象美观,“步壛”突出了古代建筑的柔美质感,也反映了当时南楚建筑设计者高度的智慧和艺术审美。在“步壛”的翻译上,两位译者不谋而合,都将其译为“loggia”,英语中较为对等的建筑词汇,都较为完整地传达了“步壛”的建筑形貌,实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向外传播,既保留了源语的文化元素,又具有可读性和理解性。
   6.春囿
   对比两位译者对“猎春囿只”的翻译,可以看到不同之处,许先生将其译为“The hunters go to vernal park.”卓先生则译为“And the hunting park awaits.”“春囿”即皇家狩猎场,是周以围墙,布置亭榭石木,间或畜有鸟兽的皇家花园。囿大都建于宫苑之中,是中国古代供王孙贵族进行狩猎、游玩的一种园林形式,囿中草木茂盛,鸟兽丰富。楚人对自然存有浓厚深切的情感,与自然关系亲近,这一“天人合一”的重要思想体现了楚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上。因此,将“园囿”翻译成“vernal park”(vernal:青春的,茂盛的),其建筑文化内涵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许先生将“春囿”的供人狩猎的功能与供人亲近自然的功能,通过“hunters”和“vernal park”都展现给了读者,体现出了楚人寄托在建筑上之亲近自然的情怀和思想理念。相比之下,“hunting park”的译本有所欠缺,只译出“春囿”供人狩猎的功能,而忽略了楚人寄托于建筑上“与自然相融”这一十分重要的传统文化精髓。    (二)室内材料颜色英译赏析
   《楚辞》中的建筑物运用了很多红色元素,如“朱缀”“朱尘”“红壁”“沙堂”“朱宫”等,通常在房间的屋顶、门上的装饰也用红色。楚国地处南方,主火,朱雀。楚人尚赤,源远流长,他们拜火崇日,对图腾、祖先有着远古观念和崇拜意识,认为自己是太阳神的后裔,火神的嫡嗣,两者都是生命的象征,太阳与火皆为红色,因而尚赤。红色起先是高贵的王族象征,如《墨子》曰:“楚庄王鲜冠组缨,绛衣博袍。”绛衣即红衣。随着时间推移,贵族尚赤渐渐成为大众流行,楚国上下都喜赤,以红为主,以红为美,从已出土的古楚文物也可以证实这一点,反映了红色是楚地建筑的主色调,富丽典雅,端庄热烈。
   来看看《大招》中“沙堂秀只”的译文。沙堂是指用朱砂红图绘的厅堂,是楚国宫殿的组成部分之一,装饰色彩艳丽,优美华贵。对“沙”的翻译是十分关键的,“沙”,通“砂”,也指朱砂,颜色为红。许先生将“沙堂秀只。”译为“With woodwork painted red!”;卓先生则译为“With paintings nice and fair.”前者将原诗中的颜色通过“red”表达出来了,而后者并没有点出颜色,从传递中国传统文化为第一翻译目的的角度来看,许先生的版本更胜一筹,他通过翻译,揭示了楚人喜红尚赤的文化思想,体现了楚人对鲜活生命的向往与吉祥愿望以及对死亡的忌讳,避恶驱邪的态度,也能感受到楚人积极乐观的生命意识和追求崇高的审美理念。
   此外,许先生在译本中增加了一个建筑词的翻译,将原诗中隐形的建筑词通过翻译一语道破,译文中的“woodwork”是“木材”的意思,虽原诗中没有指明,但在楚建筑中发挥着主力作用。楚国的木材资源十分丰富,木材坚韧、轻巧、易加工,是当时建筑的必备材料,给以木结构为主的楚建筑体系提供了天然优势。木材沉稳、含蓄、深沉的自然之美与楚人的文化性格相切合,楚人向来注重与自然的天人合一,高度协同。因此,“woodwork”的增译并非画蛇添足,而是进一步呈现了楚人用天然木材打造居住环境的重要性以及中国传统文化提倡的修心养性的人生理念。
   四、《楚辞》建筑词汇英译赏析对艺术+英语复合人才培养的作用
   《楚辞》是中国源远流长而博大精深的传统艺术文化的典藏之作,里面对南楚建筑艺术的描写也将古建筑之魅力和光彩跃然纸上。建筑往往承载着建筑物所在地的文化艺术内涵和审美理念。南楚建筑之线条美、色彩美以及和谐美,不仅对当代的国人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智慧源泉,而且对世界来说也是一份宝贵的文化艺术遗产。因此,我们试图运用传统的文化思想的香味,表达《楚辞》古为今用、中学西传的心声,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价值以及中国文明的精神。
   在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中,忽视传统文化教育的现象十分常见,忽略传统文化的传授,会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缺少文化的传承,忽略本土化的传统文化设计元素。学生对本国或本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不屑一顾,一味地崇尚外来的新式建筑风格和建筑文化。这应当成为现在艺术设计教育急需要正视的严峻问题。
   当代艺术人才肩负着文化传播的使命,使西方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产生浓厚兴趣,让中国古建筑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获得尊重、理解和认同。这就要求艺术生具有豐富的文化修养,对文脉的承袭应建立在对历史和文化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因此,对艺术生的培养,其中一条重要的教育理念是要强调艺术设计中的人文思想和人文内涵,加强民族精神,强调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对《楚辞》中富含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建筑艺术词汇的英译赏析,这对艺术+英语复合人才提高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修养和知识的积累是不无裨益的。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翻译鉴赏教学,是艺术类院校中英语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艺术专业的特点,在教师的引导和影响下,适当补充设置一些传统文化教育的英语翻译鉴赏课程,领会和掌握传统文化中的精粹语言,以此来增强学生保护文化、尊重历史的意识,使学生在实践时体现出文化的深层底蕴。
   参考文献:
   [1]朱子君,王兵兵.探究《楚辞》中的古代建筑艺术文化[J].语文建设,2015(21).
   [2]杨海萌.《楚辞》建筑艺术刍议[J].职大学报,2014(1).
   [3]刘磊,孙志强,孔颂.《楚辞》中的《招魂》展现的宅邸建筑艺术成就[J].山西建筑,2009(10).
   [4]高介华.“楚辞”中透射出的建筑艺术光辉:文学“幻想”,楚乡土建筑艺术的全息折射[J].华中建筑,1998(16).
   [5]张兴武.《楚辞·大招》与楚巫文化[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6]杜宇.从《楚辞》浅探楚国建筑装饰纹样的审美体现[J].艺术教育,2018(7).
   [7]唐婷婷.从《楚辞》看楚地的建筑装饰风格[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8]谢科.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统文化及其继承与发展[J].大舞台,2012(12).
   [9]杜冰.全球化语境下环境艺术的民族身份构建与文化认同[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7(10).
   [10]李媛.传统与现代的链接:论传统文化在现代人文环境艺术中的启发[J].前沿,2011(7).
   [11]Hans Vermeer.Skopos and Commission in Translation Theory[M]//Lawrence Venuti.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London:Routledge,2000:221-23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068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