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牧传染病防治中的信息传播干预体系建设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村的公共卫生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人民的健康水平也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但是在西部的少数民族地区,长期存在一些带有明显地域特点的传染疾病,伴随当地人口、牲畜的增加,疾病的流行反而呈现日益严重的态势,包虫病就是其中一种最严重的区域性疾病。要从根本上消灭包虫病,就要对当地农牧民的生产、生活行为进行干预,因此有必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建立一个覆盖面广的包虫病防治信息长效干预体系。结合四川省牧区在包虫病防治工作中的实际情况,从信息传播干预的角度分析现有体系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发生的根源,结合传播学理论提出新干预体系的构想以及具体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包虫病;干预体系;牧民;健康教育
  文章编号:1004-7026(2019)12-0045-03         中国图书分类号:S855.9         文献标志码:A
  1  研究背景
   包虫病是由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于人或动物体内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四川省包虫病患者有4万多例,除人体感染外,全国每年患包虫病的家畜在5 000万头以上,因家畜死亡和脏器废弃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逾30亿元。包虫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极大痛苦和经济负担,对畜牧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是导致我国西部农牧区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主要原因之一。四川牧区幅员辽阔,资源富集,农牧业是主要产业,因牧区地理位置偏远、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而且当地农牧民受游牧文化、地方亚文化及受教育程度低的影响,新兴的农牧业科技信息和观念在当地很难得到较好的传播、吸收及应用。这种状况不仅严重制约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的生产生活观念甚至还可能危及到农牧民的生命财产安全[1]。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研究法
   通过查阅关于传播学、农业信息传播、少数民族地区农技推广、传染病预防控制的健康教育和四川省包虫病综合防治工作方案等相关文件、相关会议报告和相关新闻纪录,搜集理论数据,全面、正确、及时地了解所要研究的信息,搜集了大量材料。
  2.2  调查研究法
   2016年3月起,笔者正式参与到四川牧区包虫病防治的宣传干预活动中。期间,采用调查问卷法,同时也采用了间接调查法(资讯搜集、文献搜集等),对所得到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分析传播者、传播对象对包虫病的认识情况、信息获取的途径及信息传播对传播对象行为的影响。
  2.3  访谈法
   在实地调查中进行了大量个案访谈,在抽取访谈对象时,选择乡政干部、基层防疫人员、普通农牧民、在校学生、寺院喇嘛等群体,有针对性地抽取不同的对象进行访谈,希望以此研究不同访谈对象对包虫病防控知识的不同需求,从而使研究结果更全面。
  3  四川牧区包虫病防治的信息传播干预体系概况
  3.1  干预体系的构成
   四川牧区的包虫病传播干预体系目前主要分为3部分:第一部分是居民个人及与之相关的家庭;第二部分是传播干预的主要信息传播者,即与干预相关的政府各职能部门;第三部分是社会的舆论环境。在现有体系中处于核心位置的是政府各个防治机构,个人、家庭、社会舆论的防治信息实际上是直接或间接来自于政府机构。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政府机构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卫生/医疗系统,其次才是科教系统、农业系统及行政系统[2]。
  3.2  干预体系的运转流程
   现有的干预体系是以政府部门为主,因此对运转流程的介绍也主要从这部分着手。众所周知,四川是农业大省,畜牧业在四川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与卫生系统不同,对包虫病的防治在农业系统中是针对动物防疫展开的,农业系统下的动物防疫安排比较简单,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层级。
   第一,四川省农业厅下辖动物卫生监督所和四川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动物防疫检疫工作,如重大疫情的防治工作、开展动物防疫检疫和兽药饲料生产技术服务活动。
   第二,市(州)农牧局所属动物卫生监督所负责贯彻执行动物卫生的法律、法规和规章;负责市(州)的动物防疫、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制度执行、监督及动物诊疗工作。
  4.1  农业信息传播干预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干預体系的结构问题
   (1)卫生防疫部门对包虫病的防控重视程度不够。在现有体系下,包虫病防治以省、市(州)、县的卫生系统为主,但卫生部门,无论是卫生厅还是其下属的疾控中心,主要是针对所在地居民进行疾病预防、控制与治疗,对预防非重大突发性寄生虫不够重视。
   (2)包虫病源头防控没有落实。由于包虫病主要是在人和动物之间传播,卫生部门对于家畜及野生动物的管辖权限有所欠缺,如果动物的包虫病防治及人畜的传播渠道均未得到有效控制,那么畜牧人群的包虫病传染情况就会激增[3]。
   (3)对包虫病中间宿主犬只的管理混乱。犬只是包虫病传播的一大重要途径,而犬只管理又处于公安部门的管理之下,故在多部门协调管理上的脱节更为明显。
  4.1.2  干预手段存在的问题
   通过最近的流行病学调查,在一些特征指标上呈现出显著特点,这说明干预手段存在明显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重视人的疾病防治,忽视包虫病畜间防控宣传培训工作。本次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了牛羊牲畜的患病率,调查结果显示,石渠县16个调查村牲畜患病率均位居前列,最高的国营牧场、觉吾村和前锋二村牲畜患病率达到60%,最低的团结一村、呷依四村、本日村也达到43.33%。其次,红原县一村患病率30%,理塘县一村和新龙县察亚所23.08%,马尔康县二组21.43%,新龙县东格村20%,牲畜患病率达到20%以上的调查县共计达到22个。    (2)忽视对犬只的防疫干预。本次调查中发现35个流行县中,除甘孜州石渠县阳性率(4.06%)位居第10外,前9位均出自于阿坝州,包括阳性率最高的红原县15.63%、壤塘县11.56%、松潘县9.38%、汶川县9.38%、金川县7.5%、茂县7.19%、理县5.94%、若尔盖县4.69%、阿坝县4.38%;犬粪抗原阳性率超过1%的流行县共计达到20个。
  4.1.3  缺乏对特定人群的有效干预
   调查数据显示,现有的干预手段过于“一刀切”,忽视了不同人群之间的差异,而过于简单的传播手段在不同人群中的效果参差不齐。同时,这也说明目前的传播体系介入部门和社会群体还比较单一,手段也欠缺针对性,难以覆盖包虫病的高危人群。
  4.2  现有干预体系问题产生的原因
  4.2.1  缺乏重视,财政投入有限
   2010年卫生部、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等14个部委联合发布了《包虫病防治行动计划(2010—2015年)》(简称《防治行动计划》)。除此之外,从其他部门的支持来看,2014—2015年只有农业部从部门预算中划拨240万元用于西北和西南7个地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包虫病的监测与防治。
  4.2.2  配套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1)人才队伍建设问题。以四川省甘孜州为例,全州现有疾控人员总量仅占卫生部《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要求(0.83人/千人)的44.57%,以极少的卫生人员反覆盖服务对象,服务可及性低。同时,与周边市、州相比,甘孜州覆盖的县为四川省最多,承担的工作任务量为四川省最重,而疾控人员数、编制数为四川省最少,疾控专业人员人均服务面积达447.51 km2,最高达2 309.09 km2。
   (2)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在基础设施上同样以甘孜州为例,全州疾控中心实验室面积严重不足,且实验室布局、功能不合理,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疾控工作和疾控事业发展的需要,存在实验室感染和病原微生物污染环境等安全隐患。
   (3)各层级动物卫生监督与防疫机构欠缺基本的办公条件,相互之间信息传输缓慢,各级兽医检测设备落后,部分县甚至没有专门的检测地点,基层检疫人员工作条件恶劣,缺少交通工具和宣传工具,深入基层工作主要靠步行等问题十分突出。
  4.2.3  传播机制研究滞后
   多数部门对疾控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同于卫生防疫站,存在重治轻防和短期效益观念,导致包虫病预防控制工作边缘化,对疾控工作重视程度和主动作为不够,致使将包虫病防治简单等同于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忽视了包虫病通过犬只、野生动物、牛羊牲畜的传播机制[4]。
  4.2.4  居住环境恶劣,公共设施落后
   农牧区人畜同居一室现象非常普遍,尤其是冬季更为突出,长期与牲畜、犬共生一室增加了感染机会。另外,牧区没有经过净化或者消毒的自来水,饮用水处于极易被污染的不安全状态,易导致包虫病通过水源传播。此外,牧区动物粪便无法进行无害化处理,容易造成包括水源在内的环境污染。
  4.2.5  文化水平和区域文化阻碍知识传播
   牧区牧民接受新知识的难度很大、加之部分牧民所处地区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开展健康教育活动难度大,对于当地政府部门宣传的各种疾病防治信息难以有效消化和吸收。
  5  进一步完善现有干预体系的对策建议
  5.1  干预体系的结构优化
  5.1.1  启动全社会防治动员
   面对公共投入在资金、技术和人力上不足的问题,可以寻求社会化、慈善化的渠道加以解决,并且已经有一些公益团体自发组织了包虫病的走访培训和互助活动,在新的体系中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鼓励有社会责任心的企业、个人加入进来。
  5.1.2  切实加强多方统筹协作
   现有部门间的管理相互脱节,容易在质量上出现漏洞。因此,需要设立统筹部门,负责在包虫病防治中协调多部门的合作并监控合作效果。在机构优化的同时,还需要特别注意属地管理,上下联动,切实落实责任。
  5.1.3  專业化的分工合作
   对实际情况的调查暴露了工作中对某些问题、某些群体的忽视,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让更多的资源投入进来,让每一个问题都有专人负责。
  5.1.4  改进评价体系
   当前,环境问题、公共卫生问题已经成为民众关心的大事,鉴于四川省的特殊性,在这方面目前还需要公共力量的介入。为了保证介入和干预的效果,对于干预体系中的公职机构,其考核指标应发生变化,经济增长、增收创优不应该再是核心考核指标,与民生相关的考核指标如疫苗注射率、犬驱虫率、防病知识知晓率等应该放到该评价体系的重要位置。
  5.2  加大财政投入
   按照分级负担的原则,各级财政部门根据当地包虫病防治的实际情况,在财政收入增长的前提下,给予防治工作适当的财政补贴。
  5.3  扩展信息传播内容、渠道与方式
   四川省包虫病主要流行于西部偏远民族地区,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建议流行区包虫病健康教育宣传工作的开展应结合当地实际,不拘泥于形式,采用制作防治歌曲、开办健康讲座、制作影音材料、组织防病宣传队等形式,借助电视、手机等多种途径,开发制作具有当地特色的健康教育材料,积极开展包虫病防治教育,普及包虫病相关知识,形成好的卫生习惯。
  5.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训
  5.4.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必须加强牧民定居点的广播电视信号传输光缆干线建设,加强县级以上城市双向化网络以及IP城域网建设,新建、优化改造乡镇一级有线电视网络,并尽可能延伸覆盖到部分行政村,开通自治县、乡及部分行政村的数字广播电视信号,加强牧区通信基站建设,将宽带互联网向行政村延伸。对于基层动物卫生检疫机构,要予以专项支持,为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配置相应检测仪器设备;在县一级建立畜间包虫病防控中心,建设包虫病检测实验室、动物实验室等业务用房,配置包虫病采样、检测仪器设备及多用途采样宣传教育车;为推动动物检疫规范化建设片区监测兽医站业务用房。
  5.4.2  加强人员队伍建设
   建议相关部门根据四川地广人稀、居住分散、服务面积大、工作战线长的特点,按照服务半径重新核定并增加包虫病防治相关机构人员编制,解决专业人员不足、专业队伍结构不合理等突出问题。建立包虫病防控体系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进一步提高疾控人员福利待遇,稳定疾控专业人才队伍。
  5.5  实施传染源综合治理
  5.5.1  切实做好家养犬的管理工作
   推行家养犬拴养制度,严格控制犬只的数量:建立犬只驱虫登记卡,对流行区所有家(牧)犬进行登记,建立家养犬养殖档案,并对家养犬实行拴养制度。登记的内容包括:户主姓名、犬只性别、年龄、毛色、驱虫时间等。
  5.5.2  加强牲畜的屠宰管理与防疫工作
   加强对屠宰场的管理,逐步实行牲畜定点屠宰、内脏统一无害化处理,严禁在屠宰场内养犬,并防止犬进入屠宰场。
  5.5.3  加强鼠类危害控制
   要有效控制牧民定居点、乡村周边环境的鼠类(包括鼠兔)密度,对定居点及外周1 km半径内实施灭鼠并恢复草地植被,降低泡型包虫病传播风险。
  5.6  改善公共卫生环境
   积极推进安全饮水工程的建设,可以通过在农牧民聚居区集中兴建安全井,在固定区域统一向农牧民供水,解决水源污染问题。
  5.7  醫院与基层合作建立农牧民病情检测信息系统
   要在疾病监控和预防上做到全程控制,卫生系统必须和基层社区网络通力合作,通过建立农牧民病情检测信息系统,实现数据链的共享,便于全方位了解患者及患者所处的环境,有效斩断疾病传播的途径。
  5.8  加强健康教育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充分利用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在农贸集市、节假日活动场所等人群集中的地点进行科普宣传,在广播、电视上开设预防包虫病健康教育专栏,开展形式多样的包虫病防治宣传教育活动。结合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有针对性地开展包虫病宣传教育活动,也鼓励和支持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同时在小学校开展预防包虫病的健康教育课程。
  参考文献:
  [1]付青,韩秀敏,王立英,等.以犬驱虫为主的防治模式在青南高原棘球蚴病高流行区防治试点的效果[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1,29(4):293-295.
  [2]王贵彦,陈曦,张永升,等.中国农村不同地区科普模式比较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5):432-435.
  [3]阿帕克孜·麦麦提,张壮志,阿合买提·买买提,等.新疆裕民县包虫病防治知识与相关行为调查[J].疾病预防控制通报,2014(6):1-3.
  [4]肖宁,周章俊,陈兴旺,等.四川省藏区防治棘球蚴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中国寄生虫病学与寄生虫病,2012(1):81-8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071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