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民族地区居民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快速发展,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在公共医疗卫生领域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居民健康差异。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2015年的数据对民族地区居民健康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展开对比研究发现,与其他地区相比,民族地区居民平均健康水平更差;民族地区和其他地区居民健康水平受到个体特征、医疗保险制度、医疗服务利用以及生活习惯的影响。
  [关键词]民族地区;健康状况;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近二十年来,健康作为一项民生大事引起了人民的广泛关注。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公平公正作为健康中国建设的原则之一,要求健康中国建设要以农村和基层为重点,推动健康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维护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逐步缩小城乡、地区、人群间基本健康服务和健康水平的差异,实现全民健康覆盖,促进社会公平。次年,十九大再次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要求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因此,缩小地区、人群间的健康差异不容忽视。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数据来源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2015年的数据。该追踪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在全国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未涉及海南省、西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数据)抽取10000户家庭进行入户调查。经过进一步的数据处理后,筛除存在严重缺漏的数据,得到28个省份样本,共17780个有效样本。其中民族地区6个省份,共计2658个有效样本;其他22个省份,共计15122个有效样本。
  在全国17780个有效样本中,男性占48.50%、女性占51.50%;受教育程度方面,不识字占34.22%、小学占28.61%、初中占22.20%、高中占11.12%、大专及以上占3.85%;医疗保险参保情况方面,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占12.19%、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占76.77%、参加其他医疗保险的占3.44%、未参加医疗保险的占7.60%;近两年参加体检的占42.78%、未参加体检的占57.22%;上个月接受门诊治疗的占19.35%、未接受门诊治疗的占80.65%;去年接受过住院治疗的占13.00%、未接受住院治疗的占87.00%;吸烟的占43.56%、不吸烟的占56.44%;喝酒的占36.49%、不喝酒的占63.51%。
  1.2 健康水平的衡量指标
  自评健康、日常生活能力和心理健康分别从主观、生理和心理三个维度来反映居民的健康状况,本文采用这三个指标来衡量居民的健康水平。这三个指标均为健康不良指标,即数值越大,健康水平越差,分别询问被访者“您觉得自己的健康水平怎么样?”、“做家务事是否有困难?”、“做饭是否有困难?”、“买东西是否有困难?”、“拨打电话是否有困难?”以及“自己吃药是否有困难?”以及“是否因一点小事而烦恼?”、“是否感到情绪低落?”、“是否感到害怕?”、“是否睡眠不好?”和“是否感到孤独?”等问题,以获取得分。
  在获得三个指标的具体数值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三個变量的权重,最终生成综合健康指数。具体公式如下:
  综合健康指数=自评健康×0.52+日常生活能力×0.26+心理健康水平×0.22
  1.3 模型设定和变量选取
  对居民健康水平影响因素的分析,选取综合健康指数作为因变量。由于被解释变量是一个连续型变量,因此,本文采用OLS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
  本文将自变量分为个体特征、医疗保险制度、医疗服务利用和生活习惯四个部分。个体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其中年龄为连续型变量,受教育程度类型分为:不识字、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不识字为参照组。医疗保险制度类型分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其他医疗保险、无医疗保险,无医疗保险为参照组。医疗服务利用包括近两年是否体检、上月是否门诊治疗和去年是否住院治疗。生活习惯主要包括是否吸烟和是否喝酒这两个指标。
  2 民族地区居民健康水平概况
  2.1 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间的健康差异
  民族地区居民健康水平,民族地区居民的自评健康、日常生活能力和心理健康这三大健康指标的均值为2.06、6.04和8.93,其他地区三大健康指标均值为1.98、5.82和8.40。民族地区各项指标均高于其他地区,分别高出其他地区的4.04%、3.78%和6.31%。因此,与其他地区相比,民族地区居民综合健康指数也高出其他地区的5.09%。总体来说,民族地区居民的健康水平低于其他地区。
  民族地区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是中国深度贫困的集中地带。这也决定了其医疗卫生“硬软件”的相对滞后。在硬件上,我国卫生机构总数庞大,但是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拥有的卫生机构等级和数量相差巨大。在软件上,民族地区医护人员一般专业基础薄弱,学历层次、业务能力处于较低水平,高学历和高素质的专业医护人员占比较低。最终,民族地区居民在经济困难、医疗资源条件不足和医疗服务利用机会缺乏的三重压力之下,极易形成“因贫致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恶性循环。
  2.2 民族地区内部各省份间的健康差异
  从综合健康指数看,其他地区综合健康指数为4.32,内蒙古自治区为4.42,广西壮族自治区为4.3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4.59,贵州省为4.14,青海省为5.28而云南省则为4.60。除贵州省居民综合健康水平高于其他地区居民平均水平外,其他五省均低于其他地区居民平均水平,综合健康水平排名后三位的分别是青海省、云南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综合健康水平分别低于其他地区的22.22%、6.48%和6.25%。这也意味着青海省、云南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居民的综合健康状况更差。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居民健康水平高于其他民族地区,而青海省和云南省可能是提升民族地区居民健康水平的关键地区。自评健康和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各省份差异较小,但心理健康指标方面差异较大,这可能与居民大多关注生理健康,但对心理健康的重视不足有关。   3 民族地区居民健康的影响因素
  3.1 个体特征对民族地区居民健康的影响
  个体特征包括性别、年龄以及受教育程度。女性的综合健康指数显著高于男性,即女性健康水平低于男性。无论是幼年时期的营养或卫生资源的获得,还是成年后就业市场的歧视,女性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在生理或心理健康上与男性相比处于劣势。
  在其他因素一定的条件下,居民的年龄与综合健康指数呈正比,与人民健康水平呈反比。根据老年风险理论可知,当人们步入老年时,身体各项机能减退,使得其劳动能力逐渐下降,失去依靠劳动获得生活资料的能力。而且老年人也面临着更大的疾病风险,因此其健康状况更差。
  受教育程度越高,综合健康指数越低,健康水平越好。民族地区居民受教育程度越高,健康信息获取的能力也越高,形成健康生活方式的可能性也越高。
  3.2 医疗保险制度对民族地区居民健康的影响
  医疗保险的参保情况对民族地区和其他地区居民健康水平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在民族地区样本中,保持其他因素不变,以无医疗保险人群为参照组,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对综合健康指数的影响呈负相关,即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可以显著地降低综合健康指数,但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和其他医疗保险对综合健康指数没有产生显著的影响。在其他地区样本中,以无医疗保险人群为参照组,参加任何层次的医疗保险对综合健康指数的影响均呈显著负相关,即参加任何层次的医疗保险都有利于降低综合健康指数,提升健康水平。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可能是民族地区在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及其他医疗保险等制度上的宣传不到位、实施力度不足,最终导致医疗保险未对居民健康产生预期的影响。
  3.3 医疗服务利用对民族地区居民健康的影响
  是否体检对民族地区和其他地区居民健康水平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在民族地区样本中,是否体检对综合健康指数的影响不显著。在其他地区样本的回归模型中,体检变量与综合健康指数之间呈现显著负相关,即定期体检有利于降低综合健康指数,提升居民健康水平。这一结果表明,定期健康体检有利于居民尽早察觉健康隐患、尽早预防疾病发生。在后期民族地区“健康中国”活动开展过程中,应将健康体检放在突出位置。
  而在上月是否接受门诊治疗、去年是否接受住院治疗这两个医疗服务利用变量上,其影响在所有模型中都是一致的,其对综合健康指数呈显著正相关。由于居民近期接受过门诊治疗或者住院治疗,因此会自然产生一种身体状况差的心理暗示,于是就通过更差自评健康表现出来。
  3.4 生活习惯对民族地区居民健康的影响
  生活习惯包括是否喝酒及是否吸烟这两个变量。其中,是否喝酒对民族地区和其他地区居民健康水平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在民族地区样本中,是否喝酒对综合健康指数的影响不显著。在其他地区样本中,喝酒对综合健康指数的影响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即喝酒有利于降低综合健康指数。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其他地区健康教育初见成效,居民减少了过度饮酒行为,而适量科学饮酒对防治冠心病、心肌梗塞等心脑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糖尿病等疾病有一定的作用。
  无论是民族地区还是其他地区,吸烟人群综合健康指数高于不吸烟人群,即不吸烟人群拥有更好的健康状况。由《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可知,吸烟是导致中国人慢性病发生、发展的主要行为危险因素之一,因此,从全国整体来看,吸烟人群健康状况显著低于不吸烟人群。
  4 研究结论与建议
  本文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urvey,CHARLS)2015年的数据对民族地区和其他地区居民健康水平进行对比分析,并分别研究了影响民族地区居民健康水平的因素和影响其他地区居民健康水平的因素,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建立覆盖全民族地区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自评健康、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和心理健康程度这三个维度上,我国民族地区居民平均健康水平整体上低于其他地区居民,且民族地区内部各省健康水平也存在一定差距,廣西壮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等地居民的平均健康水平略高于青海省、云南省。因此政府应积极投资公共卫生领域,在医疗资源分配上充分发挥政府的指挥棒作用,积极推进医疗设施及优秀医疗工作人员向偏远地区、西部地区、民族地区流动。
  第二,加快推进民族地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民族地区和其他地区居民健康水平均受到个体特征、医疗保险制度、医疗服务利用以及生活习惯的影响。但在参加何种医疗保险、是否体检和是否喝酒上,民族地区和其他地区存在一定的差异。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和无医疗保险对民族地区居民健康无显著影响,加快建设民族地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有利于改善这一状况。
  第三,大力发展民族地区教育事业,以“扶智”促健康。无论是民族地区还是其他地区,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对居民健康状况的改善不容忽视。较好的教育则可以有效促进收入的提升,同时也会帮助居民提高健康知识的获取能力,尽早意识到不良生活方式对健康的负面影响,进而更为自觉得管理健康。
  [参考文献]
  [1] 郑勇.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法治困境及与对策[J].贵州民族研究,2018,39(03):31-36.
  [2] 徐洁,李树茁.生命历程视角下女性老年人健康劣势及累积机制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4(04):47-53+68.
  [3] 朱丹红,马冠生.适量饮酒与健康[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6(04):244-247.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图解《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EB/OL]. http://www.nhc.gov.cn/jkj/s5879/201506/4505528e65f3460fb88685081ff158a2.shtml,2015-06-3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01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