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渝川陕“西三角”旅游圈构建及合作路径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区域旅游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是交通的建设。随着高铁网络的普及,游客行程的时间被大大压缩,旅游空间格局也随之改变。2017年12月,成都至西安的高铁正式通车,由此它联系的西三角区域——重庆、成都与西安开启了协同合作的旅游新时代。本文在西成高铁建成通车的背景下,提出了构建川陕渝“西三角”旅游圈的设想,并探讨了三地旅游合作路径,给出了旅游发展策略。
  关键词:“西三角”旅游圈;区域旅游合作;合作机制
  重庆、四川和陕西地域接近、文化相连,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现代合作项目更是有如雨后春笋般。随着西成高铁的开通,快速而安全的高铁已与飞机一起成为了解决陕西、四川大通道上游客快速流动的主要途径。
  对于高铁对旅游的影响,前人已多有研究:Prideaux通过研究得出高铁对旅游对于目的地的选择有很大影响;邹统钎研究得出由于便捷的高铁大大提高了出行便利度,旅游者行为会随之改变。旅游目的地也应重新构建服务系统;殷平的研究表明沿线京津冀区域的旅游空间结构因为高铁的存在发生了变化。
  旅游业的发展依次经历了景点、线路、目的地营销的竞争,目前已经演化为区域合作竞争的新时期。旅游合作是经济合作的载体之一,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宏观背景之下,区域旅游合作势不可挡。高铁的迅速铺就将区域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如何将大城市为基础发挥中心作用,整合区域内的旅游资源、达成合作,最终形成知名旅游城市圈已经成为目前区域旅游发展的重大议题。2017年12月6日正式开通的西成高铁,南起成都,向北穿越秦岭、汉中到达西安北站,使西南与西北的千古难题“蜀道难”迎刃而解,开启了重庆、成都、西安的旅游新结构。本文分析在西成高铁开通的背景下“西三角”旅游圈的构建,并为他们的合作路径提出对策与建议。
  1.“西三角”旅游圈概念
  2009年全国两会时“西三角经济圈”已有提及,之后重庆、成都、西安三市开始构建“西三角”经济圈,西北与西南的中心城市开始共建中国的第四增长极。虽然“西三角经济圈”已提出多年,然而“西三角”旅游圈仍少有讨论。“西三角旅游圈”概念全称是“西部川陕渝金三角旅游圈”,包括重庆旅游圈、成都旅游圈和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旅游圈。三省区地理相连,占据重要的位置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本身具有如下共同体的特点。
  第一,三省市地理位置相近。旅游业是与地理关联性极强的产业,四川、陕西、重庆是秦巴山区的重要构成部分。这里山清水秀,植被覆盖率高,还有如熊猫等珍稀保护动物,也是中国南北分界线与交汇地。同时,也是中国政治与文化中西部的核心节点。由此可见,在地域与文化均相关联的三地,有先天的合作条件。三地结合为同一旅游圈,有利于推出更有价值、更方便整体推介、游客游览的旅游产品。
  第二,重庆、成都和西安拥有非常丰富且互补的旅游资源。历史文化、自然风光、休闲度假、探险、红色革命、乡村休闲、军事、工业旅游在三地均可见,从全国的角度来观测,也都有极高的密集度与不可替代性。
  第三,高铁的开通决定了三省市作为“旅游圈”合作的可能性。西成高铁突破了山路的瓶颈,大大加强了西北、西南的集聚效应。从全国的角都来看,承东启西的地理位置为东部的客流转移也提供了巨大的边界。三省市时空距离被大大拉近,为“西三角旅游圈”提供了足够的支持。
  2.“西三角”旅游协同发展及其必要性
  2.1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贯彻西部大开发战略需要
  目前国际的大趋势是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西部大开发政策执行以来,西部各个城市还未形成一个综合有机发展体。西成高铁的建成将重庆、成都、西安连接起来,形成“西三角”黄金区域,从而带动整个西部快速发展,成为第四增长极。旅游产业的合作是区域共同发展重要的一部分,是区域整体发展的必然一环。重庆、成都、西安作为西北与西南地区重要的旅游集散地,在高铁的建成之后更好地发挥了旅游的集散功能,促进了西部人口与资金的流动。
  重庆、成都、西安組成的“西三角”整合了西北和西南重要的旅游资源,成为西部大开发重要的一部分。穿越秦岭的屏障,关中经济带与成渝经济带实现了贯通,承接东西与南北,带动西部广大地区的发展,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
  2.2拉动国内需求的必然要求
  我国目前正处于从生产制造大国向消费大国的转型过渡期,从生产为主转向消费为主,如何扩大内需已经成为我国继续解决的问题。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一步就是增加国民对于第三产业的消费,而旅游就是其中关键的一部分。重庆、成都、西安是旅游资源集聚地,高铁的开通有利于三地进行旅游合作,共同组建旅游发展高地,对于增加过敏旅游消费、区域经济发展都有巨大的作用。
  3.“西三角”城市旅游合作路径
  3.1行政机构上,设立跨省区的旅游发展合作协调部门
  例如,旅游合作委员会,可由三地区主管旅游的副省长、旅游与文化局长领导,国家文化与旅游部协调,将三省市的旅游同意进行规划。
  3.2产业结构上,设立三省市的旅游产业联盟
  产业联盟是近些年较为兴盛的组织形式。旅游的发展需要地理空间上的接近,旅游业的产业链常常是跨区域的,除政府领导外,需要产业链各企业形成联盟,从而更好地突破地域限制。同时可形成产品、服务、管理等联盟,将产业联盟落地。例如依靠目前各省市的大型旅游集团做依托,共同建立跨重庆、成都、西安的旅游集团。设计新的整合性旅游线路与产品,统一进行宣传与推介。产业联盟并不影响现有区域之间的行政干洗,只是将产品作为纽带,运作更为方便。
  3.3共同开发旅游类大型项目
  例如,三省市可共同开发秦巴山区,共建集观光、度假、探险为一体的大型国家公园;或组建大型跨省区旅游文化节,凸显特色,三地联动。
  3.4召开“西三角”旅游发展高层论坛
  尽快召开由政府牵头、业界与学界共同举办的旅游产业联盟研讨会或者是高层轮,界定概念与发展思路,分析规划可能性与及时更新发展对策等。   4.“西三角”旅游协同发展对策及建议
  4.1构建三地旅游合作的推进机制
  4.1.1政策推动机制
  行政推动机制往往包括如下部分:三地共同卸下阻隔在合作之间的障碍,营造公平开放的政策环境,开拓市场,实现资本在区域内自由流动。例如,取消旅游公司的经营地限制与导游人员的强制性地陪制度等。同时鼓励旅游企业开展跨地区经营、发展跨地区分店等等。
  4.1.2市场调控机制
  利用市场规律,推动企业追求利益更大化,从而突破本地界限,开展跨地区合作与企业并购,构建资源配置更为合理有效的市场格局。
  4.1.3设立协议机构
  良好的政策与市场结构需要协调机构的调节,可以开展区域间协作联席会议,当重庆、成都、西安区域内出现分工与协作问题时可以及时解决。
  4.1.4法律保障机制
  三地政府应联合制定“渝川陕”旅游圈区域旅游发展管理条例,从法律的角度保证各项灌顶的顺利实施。条例中涉及旅游行业的各个方面,例如市场策略、产品策略、营销手段、可持续、区域间的分工协作、监督机构职能、政府管理职能、协调机构职能等等。
  4.2构建区域旅游协同的共赢机制
  4.2.1构建协调机制
  区域之间的合作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其中健康的市场结构是基础,公平而高效的协调机制是健康前行的保障。“渝川陕旅游圈”的旅游协同发展需要以下两个协调主体:第一,重庆、成都、西安三地政府需要设立如何分配利益、补偿机制、保障机制等条例;第二,各个旅游企业不仅应追求其各自利益,也应同时只求与其他企业的供应,同时不能丢失本土特色。这两方面都需要协调机制进行有机整合,出现问题时需要及时调节。
  4.2.2搭建信息平台
  区域旅游若想良好发展,必须保证信息的透明与对称。首先,分享政策信息,使政府的政策措施得以快速被业界了解;其次,分享经济信息,诸如利好与利空信息,业界得以迅速把握;第三,共享基础设施,例如旅游交通、通信、教育等,减少重复建设。加之合作的旅游资源共享,实现旅游的共同发展。
  4.2.3设立约束机制
  涉及利益,难免会出现利益冲突与权力滥用。此时应提前设立约束机制,例如惩罚条款等,使得企业在区域合作时遵循规则,并在违反条例后承担相应责任后果,并对违反条款后造成的损失进行补偿或罚款等。
  4.2.4设立奖励机制
  “西三角”旅游圈在考虑约束性的同时,需要建立一定的奖励机制,更好地实现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合作者的共赢。同时建立保障机制,保证合作企业在遇到危机时可以得到及时补救;进行合理的税收,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保证各区域的公平合理发展。
  4.2.5保障分配机制
  成都、重庆、西安内的旅游业成员通过对政策的把握、对制度条例的把控,实现政府、企业、各个成员之间利益的合理分配与转移。除此之外,还应贯彻让渡原理,在劳动分工的基础上打破贸易壁垒,使生产要素在符合市场规律的情况下产业链上自由流动,构建合理而公平的产业结构。
  4.3建立区域旅游合作的发展策略
  4.3.1人才互动策略
  通过构建“西三角”旅游圈,打造统一的市场,实现人才在重庆、成都、西安三地的流动。同时建立人才信息平台,可以实现区域人才信息互通,资格共同认证。并且可以积极开展人才交流大会,并对专业人才进行技能培训,提高三地旅游人才专业素质。
  4.3.2创新合作体系
  第一,创新体制。为了深化旅游企业的改革,需要改善经营体制。第二,需要践行制度创新,制定合作区域一起遵守的法律公约与条例,使规定付诸法律,成为共同建设的法律基础。第三,提升创新意识,将创新融入企业文化之中,提高核心竞争力。城市联合进行营销,塑造城市旅游形象,以形成区域整体旅游名片。
  4.3.3完善投资机制
  旅游先期需要较高的投资。若要发展,投资机制是最先需要完成的一步。政府部门可以牵头建设宣傳与促销平台,旅游网络查询平台、旅游咨询与售后平台等公众服务平台。以及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例如交通建设、景区基础建设、通信建设等。随后可将环境建设、其他基础设施建设列入未来发展计划里,为未来做引导性的投入,以及开拓更多资金来源。
  4.3.4创建竞合机制
  旅游资源、线路建立、跨地区景区的建设都需要三地合作。建设竞争机制可以更好地促进合作中的效率。例如不同景区之间要加强竞争,鼓励其通过上文所叙述的西三角区域旅游组织进行规划、管理与营销。形成竞争态势,鼓励景区更强劲的发展势头。
  结语
  本文通过西成高铁建成对川陕渝旅游业特殊的影响入手,提出了构建川陕渝“西三角”旅游圈的设想。并提出在西三角旅游区内营造协同发展与合作的策略,陈述了构建旅游圈的必要性。以此促进重庆、成都、西安三地旅游业的共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Bruce Prideaux. The role of the transport system in destination development[J]. Tourism Management,2000,21(1)
  [2]王欣,邹统钎.高速铁路网对我国区域旅游产业发展与布局的影响[J].经济地理,2010,30(07):1189-1194.
  [3]吴国琴. 区域旅游合作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
  [4]伍向阳.论高铁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与旅游业升级[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4(01):99-102.
  作者简介:
  马红红(1992-  ),女,汉族,陕西渭南人,硕士,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旅游经济运行与管理;
  胡慧灵(1993-  ),女,汉族,四川成都人,硕士,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乡村旅游规划研究中心主任,大百科出版社《百科知识》古镇专栏作家,主要从事古城重建、旅游空间结构研究工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25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