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儿童语言习得与语言发展的影响因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倩
[摘 要]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每个人从出生就进入一个比较成熟的语言环境,而人是怎样学会语言的?语言发展的内在机制与规律是什么?婴儿从出生到熟练地运用语言与人交流都经历了哪些过程?以中国儿童习得语言的过程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考察法探讨总结对儿童习得语言与发展语言造成影响的因素,以更好地促进儿童对语言的习得与运用。
[关 键 词] 儿童;语言;认知;理解;模因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編号] 2096-0603(2019)18-0092-02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与思维工具,也是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之一。一般情况下,一个生理发育正常的儿童受语言环境的影响,到了一定的年龄都能学会说话。
儿童语言的习得与发展的相关研究一直都被视为心理学研究的附庸,把它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研究则起步较晚,而我国的儿童语言研究起步相对就更晚一些。
通过对中外儿童语言不同发展阶段的综合研究,发现对儿童语言习得与发展的影响有以下因素。
一、儿童自身的生理因素
儿童能够习得发展语言需要具备基本的生理条件即正常的发音器官和听觉器官,这也是儿童习得语言的前提条件。
人类与动物的区别是左右脑有不同的分工,不仅具有专门管事语言的大脑机构,还有能够发出不同于动物的多种多样声音的发音器官。
我们都知道聋哑人也有健全的大脑和发音器官,但他们却不会说话,只因他们耳聋听不见声音,所以无法模仿别人说话;而现实的语言环境是人类学习语言的后天环境:儿童从一出生就进入一个成熟的语言环境,通过几年的学习就可以学会所处环境中的语言。
二、儿童所处语言环境的民族性
不同民族的语言既有普遍性,也有个体差异性;无论哪种语言都是一套符号系统,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且不同民族的语言在符号系统中对各种现象的反映也存在一些差异;如词汇和句法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汉语是缺少词形变化的孤立语,其人称代词即“你、我、他(她)”,无论在句子结构中充当主语、宾语或定语,字形都不会发生变化;而英语作为富于词形变化的屈折语,其作主语的人称代词“you,I,he(she)”在作宾语和定语时,词形就相应地变为“you,me,him(her)”与“your,my,his(hers)”。如汉语中的“我正在切桔子”“你不要跑”“艾琳,明天再洗澡好吗?”三种句类,英语的表述为:“I’m cutting orange.”“You don’t run .”与“Aileen,will you take a bath tomorrow?”
通过以上对汉、英两种语言的陈述、否定和疑问三种句类的对比分析,发现汉语是用具体的词表达句类和时态,而英语则是通过词形的屈折变化来表示;因此,这就决定了不同民族儿童的语言习得与语言发展既具普遍性更具特殊性。
三、认知与理解能力对儿童语言习得与发展的影响
由于儿童自身的生理发育情况、认知与理解能力、家庭环境以及受教育情况都不同程度存在差异,因此,儿童的语言习得与发展会呈现速度上的差异。所以,儿童习得语言需要以一定的认知与理解能力为基础,并且儿童的认知也是由具体到抽象的发展过程;在儿童与成人的交流过程中既有成人的教授与引导,也有儿童的模仿与学习;而且儿童也并不是机械地模仿,也有自己的选择与创造。
儿童会选择性模仿习得,选择经常接触的具体事物或易于理解的活动的指称语,而对离他们的生活较远且难以理解的词语则会自动过滤掉。而谈及儿童模仿习得语言,就不得不提及“模因论”对儿童语言习得的影响。
四、模因对儿童语言习得与发展的影响
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它从历时与共时的视角对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及文化传承性的进化规律进行诠释。模因是对“基因”一词的仿造,源自希腊语,意为“被模仿的东西”,“模”即是“模仿”,“因”即是“基因”。[1]
模因是一个文化信息单位,那些不断得到复制和传播的语言、习俗、观念或社会行为等都属于模因;而语言作为传递模因的工具,它本身也可能成为模因;国外已经有较多研究模因与语言之间关系的文献,其中布莱克莫尔的《模因机器》最具有代表性,她曾提出“我们是被模因驱动着而说话”的观点;而将她的观点与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规则相联系,与中国儿童习得语言的途径与方法相联系,就会发现初学语言的儿童可以利用模因原理学习语音、文字、词汇和语法,以达到快速习得运用语言的目的。
(一)模因对儿童语音、文字和词汇习得的影响
汉语里有很多字形与意义都不同的同音字、同音词,它们是先辈在造字之初考虑到要减轻人们在语音上的记忆负担而创造的字与词;对初学语言的儿童来说,也可以以这些同音字、词的音为模因进行复制,如同音字gōng“公、工、宫”;同音词pǐnwèi“品味、品位”等,增加自己习得字与词的数量,以满足他们对事物认知的需要。
汉语中还有很多先辈采用最具能产性的形声造字法造的字;因形声字的声旁主要用于表音;大约有四分之一的形声字,其声旁与整个字的读音完全相同,其余部分形声字的读音也与其声旁读音相近。因此,7岁以上的儿童可以借助模因的同音复制原理推断出一些形声字的读音。 同时汉语中还有很多具有稳固性、能产性和全民常用性的基本词汇。每个基本词汇的构词语素还可以作为词根或词缀与其他构词语素共同构词,如“子孙”一词的构词语素“子”分别复制到“瓶子”与“胖子”两词中,就是作为词缀与另外一个词根构成新词。7岁以上的儿童也可以借助学校教育或阅读课外读物,采用模因复制原理不断积累、丰富自己的词汇。
(二)模因对儿童习得、发展句型的影响
儿童向成人习得简单句和复杂句阶段是儿童习得语言与发展语言的重要阶段。汉语是缺乏形态变化的分析性语言,其句子按语气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四种;儿童在习得简单句阶段所说的多为陈述句;从2岁左右的儿童所说的简单句,如“妈妈抱抱”“宝宝戴帽帽”中可以发现这些简单陈述句的主干结构完整却无修饰语。但儿童可以以这些句子的主干结构为语法模因加以复制类推,并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加句子的修饰语以丰富句子的表达,其修饰语的类型主要有定语、状语和补语。如下:
我有一条粉红色的小裙子。
奶奶家的房子很宽敞!
妈妈,我已经吃饱了!
根据以上分析,发现3岁以上的儿童已经能够使用较为复杂的定语修饰语;会使用一些较为简单的程度副词和状态形容词分别作状语和补语;与此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儿童还学会在句子中添加时间状语、地点状语以及各种语气词,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如“妈妈,能带我去外面溜溜吗?”“爷爷,明天你送我去幼儿园吧!”等,根据这个年龄段儿童的话语习得与发展情况,发现他们在与成人交流学习语言的过程中逐渐摸索使用“趋向动词+地点”“时间状语+主+谓+宾+趋向动词+地点状语”等较为复杂的句子结构。
如果说简单句的句子长度较短结构简单,那么复杂句就不仅要突破簡单句“主+谓”“述+宾”“主+谓+宾”和“述+补”等句法模式,还要丰富句子的修饰成分,有的还要运用复杂短语充当谓语或其他句法成分的结构;4~6岁的儿童常说的几种复杂单句主要有以下三种:(1)兼语句即由兼语短语充当谓语或独立成句的句子。兼语句的谓语是由动宾短语套接主谓短语构成的,动宾短语的宾语兼作主谓短语的主语。如:“宝宝叫爸爸别出门。”“妈妈让奶奶给宝宝洗澡。”因为兼语句多有使令的意思,所以句中前一个谓语多由使令动词充当,而儿童能够运用兼语句表达自己的一些简单意愿,也是这个年龄段孩子说话时脱离借助表情、动作表情达意的一个重大进步。(2)连动句即由几个动词结构连用的句子,如:“宝宝饿了就去找奶奶。”“爸爸回来就去书房看书了。”(3)主语或宾语中又包含主谓结构的句子,如:“妈妈和我共同画很快就能完成任务。”通过以上分析,发现4~6岁的儿童能够自如运用具有复杂修饰语的三类句子中有“主+谓”“主+谓+宾”或“述+宾”等句子的基本结构,而这个阶段的儿童之所以能够顺利地掌握这些复杂的句子,并不是机械地模仿,而是巧妙地复制句子的这些基本结构,进而结合语境造出恰当的语句。
(三)模因对儿童习得、发展句式的影响
汉语中有一些具有特殊构成标志或构成模式的句子即句式。在儿童习得句式的初期比较易于习得、运用的句式主要有“把”字句和被动句。“把”字句有其自身的特点,即“把”字句中的动词不是光杆动词,或者其前有状语,或者其后有补语,或者伴有动态助词;句中动词往往具有处置义;“把”字引出的对象通常是有定语的,[2]如“把水杯摔碎了”“把毛绒玩具落幼儿园了”“把蛋糕与小朋友一起分享”“把窗帘拉下来”“把衣服给妈妈”和“把宝宝给打了”等;基于“把”字句的构成模式及语义关系的复杂化,儿童掌握运用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对5~6岁的儿童来说,只有掌握了“把”字句的几种常见类型,如下:
把+名词+动词+形容词+助词“了”
把+名词+给+名词
把+名词+动词+名词+助词“了”
把+名词+介词+名词+动词
把+名词+给+动词+助词“了”
并能自如复制以上常用的几种句法结构,便可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
与此同时,儿童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语言学习,并伴随着儿童心理的逐步成熟,2岁以上的儿童就已经能够使用一些简单的被动句。如“气球踩爆了”“滑梯滑过了”“糖糖吃完了”等,通过以上分析,发现儿童习得语言初期所说的被动句主要体现为语义关系的被动,即语义层面为“受事+动作”等;句法层面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助词‘了’等;儿童亦可以以这些句式结构为模因,通过扩展、替换、移位等语法手段实现习得、使用被动句的目的。
基于以上分析,发现无论是构词还是造句的规则都看似抽象难掌握,但规则却是有限的;对初学语言的儿童来说,也可以利用模因类推的原理嵌套不同的语法规则,进而利用有限的规则支配相对有限的词,造出数量上无限多、长度上不受限制的句子,进而达到能够说出从来没有说过的话,并能理解从来没有听过的话的熟练程度。[3]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中国儿童习得语言的过程分析,探讨对其语言习得的影响因素,结合汉语言的语音、文字、词汇及语法的特点,找到儿童初学语言的途径与方法,这将对中国人认识母语发展的内在机制与规律起到一定的提示与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齐沪扬,陈昌来.应用语言学纲要(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3]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编辑 冯永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30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