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校企教学模式促进中职物流专业发展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智宁

  [摘           要]  物流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很难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专业人才。在中职物流专业教育过程中,使用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不但能够满足国家需求,还能为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通过对当前我国中职物流专业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应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结合现实情况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促进中职物流专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    键   词]  校企教学模式;种植物流专业;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7-0146-02
   物流专业是一个系统性较强的学科,物流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学校教育,更离不开实习和实践活动。当前我国物流专业教育还处于成长阶段,相关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还比较落后,与新时期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存在很多不相适应的地方,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现阶段,物流行业发展需要的是具有高级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学校培养不能再以理论教学为主,需要结合现实需要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而校企合作就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手段。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提出合适的人才培养策略,才能为社会培养一批优质的物流人才。
   一、中职物流专业教学现状
   (一)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缺陷
   存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问题,中职教育大多沿用了中学教育模式,尽管在教学改革的要求下校方积极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创新,但是成效并不明显,加之中职学生综合素质相对较差,教师进行“因材施教”比较困难,使得学生学习压力和教师教学压力都比较大;学生缺乏实践机会,实操能力差,当前很多中职院校由于缺少实训基地、设备设施简陋、专业教师缺乏,使得学生总体学习效率不高,缺乏学习积极性;此外,教师教育观念落后,学生能力难以展现,这也是致使中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压力大的主要原因。
   (二)就业形势严峻
   当前招生和就业市场出现一种“两难”的局面,即企业难招工,中职院校毕业生难就业,这就使得企业缺乏技术工人,但又难以在招聘市场上招到合适的人才,职校毕业生尽管完成了专业学习,但达不到企业用人标准的要求,显然,这违背了中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初衷,也使中职院校办学工作遇到瓶颈。
   二、中职物流专业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现状
   在我国物流行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中职院校开始与企业合作,实行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旨在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优质资源,培养出一批能力强、素质高、能够为物流行业发展做贡献的实用复合型人才。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与国外的企业不一样,我国中职院校的学生被送到企业学习的过程中还出现了很多问题。
   三、校企合作模式在中职物流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尽管很多中职院校都开始与一些物流相关企业展开合作,但是学生被输送到企业之后,无论是学生个人还是企业都发现了一些严重的问题,一方面,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发现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很难应用于工作中;另一方面,企业认为学生能力差,对企业发展没有价值,且很多企业不重视对学生的培养,大多是让学生在企业中参观,听一些“师傅”的讲解,实践机会少之又少,这使得学生更难增长知识、提高技能水平,这与校企合作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总之,当前中职物流专业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校方和企业间没有制定长期的人才培养计划;(2)学校对物流专业人才教育过分强调理论内容,不能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3)物流专业学生综合素质不高,职业素养有待提高;(4)学生“眼高手低”,难以在一家企业长期工作。对以上问题,笔者分析出以下几点原因:(1)物流企业属于服务型企业,较为注重服务质量,因此要求企业员工具有较高的业务技能和熟练地掌握操作流程,但是中职学生在学校中所学的都是理论知识,对业务流程不够了解,实践能力欠缺,不被企业看好,企业更不会为其安排工作;(2)一些中小型物流企業他们本身在管理体制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业务流程标准化和系统化程度比较低,设备和技术都比较落后,将中职学生送到这样的企业实习,不但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还可能让学生在其中学习到一些错误的方法,不利于学生日后就业,也不利于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发展;(3)中职院校物流专业学生的自身特点和企业自身节约成本的要求都给校企双方合作带来了困难,特别是学生能力不强、综合素质不高,企业就更难主动找上门要求合作,因此使得校企合作育人的教学模式效果并不明显。
   四、以校企教学模式促进中职物流专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
   与高等教育培养社会所需的高层次管理型人才不同,中职教育旨在培养出各行业所需的专业人才。但是,中职学生本身存在问题是,他们大多学习能力不强、基础薄弱,因此这就要求中职院校教师不能采取与高等教育一样的教学方法,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探索出一条适合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发展道路。中职院校在改革教育模式时,要以市场为导向,理论教学固然重要,但是在理论知识打基础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渗透相关职业素养培养的内容。当前,物流专业人才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就是操作工人,这类人对物流专业理论知识的了解程度不高,因此主要从事体力活动,如进行货车驾驶、货物搬运和装卸等工作,体力劳动对体力的消耗比较大,因此精力旺盛的青年人容易胜任,这一层也是就业人数最多的一层;第二层是基层管理层,这类人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或者在与工作相关的某个方面具有突出能力,如从事采购、客服和车辆调度工作的人员等;第三层属于中层管理层,这类人专业水平相对较高,能够胜任管理岗位,主要职位为客服经理和业务经理等,属于企业骨干人员,同基层管理层相比,中层管理层能够熟悉把握工作流程,并对整个过程能够进行有效的组织和规划,这一层级的人员相对比较少;第四层就是高级管理层,这一层人员属于行业精英,主要负责物流系统设计和规划等工作,人数更少。可见,对于物流行业来说,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还是比较明确的,因此中职院校必须以此制定明确的人才培养计划[1]。    不能将中职学生定位于操作层,因为一旦定位在这一层,就会使学校所学内容无用武之地,也难以体现中职院校学生的价值,怎样来对中职物流专业学生进行市场定位呢?这需要根据学生社会实践的时间和积累经验的多少来规划,比如,当学生在开始工作时,企业可能会将其安排在第一层,作为操作工人熟悉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历练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工作能力,也积累了工作经验,并能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对工作进行思考,就可以向第二层发展,这也符合中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但是现阶段物流行业发展迅速,使得行业涉及范围更广,甚至开始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中,国际、国内物流、仓储、货代、商贸物流、生产物流等内容更为复杂,学生所需学习的知识也更多,于是就引发了新的矛盾,即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短、实践能力不强、理论知识欠缺,很难胜任这些工作。对此,学校要制定教学计划,培养“专才”,并积极主动地与企业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校企合作育人,进行产学双渗透
   在人才培養计划的制定中融入企业的意见。因为企业更了解市场,也更了解市场所需人才的特点,将他们的建议纳入人才培养计划中,有助于培养出适合社会所需的专业人才。校方和企业合作创办校园实训基地。在学校创办物流实训室的过程中,与企业进行合作,企业就能够根据自身生产情况,结合自身生产经验,提出合理化建议,比如,在仓储实训室中设计模拟货物和托盘、在中心实训室中引进机械分拣设备等,这样设计出的实训室能够与实际情况更贴切,在学校开展模拟教学活动能够与实际工作环境更匹配;最后,企业要参与到学校实践人才培养计划制定中[2]。
   (三)运用企业型管理手段,贴近实际情况
   中职院校在开展教育活动过程中,需要参考企业意见,共同规划,缩小理论与现实的差距,为学生日后就业创造条件。首先,通过校企合作,建设企业型课堂,即通过创建实训室、开展模拟生产活动等方式模拟企业正常工作和经营的环境,提高课堂教学的含金量;其次,进行校企合作,创设企业型实训基地,让实训环境更加真实,让实训手段更具有针对性,提升人才培养能力;最后,通过校企合作,实行企业型管理,也就是说,在学校对学生进行实习考核过程中,尽可能地模拟企业考核标准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和管理,尽量做到与企业统一要求、统一标准,还要为学生提供更多顶岗实习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企业流水线工作中,这不但能为企业提供服务,还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能提高中职院校物流专业学生的就业率[3]。
   综上所述,中职院校在应用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培养物流专业人才的时候,不能流于形式,必须结合现实情况,为学生创造更好的理论和实践学习环境,充分考虑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问题,为物流行业培养出一批专业强、素质高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占军.物流市场供需分析[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1(16):14.
   [2]陆勇.现代物流发展与仓储管理[J].上海物流,2012(3):36.
   [3]龙德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2):137.
  编辑 武生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37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