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地方性社会规约:贵州省田坝村茶产业集群发展机制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董景奎

   摘 要:以我国西部发展较成熟的茶产业区为例,采用经济地理学等方法探讨欠发达山区茶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研究表明,产业主体发展意愿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初始动力和持久动力,独特资源禀赋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初步条件,建立在资源基础上集群主体互动产生的具有一定约束和影响力的地方性社会规约是集群发展乃至其持续竞争力形成的根本条件。
   关键词:地方性社会规约 茶产业集群 发展机制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产业发展组织形式和经济发展现象,在世界各国和各类产业中均有表现。农业产业集群是推动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受到学界和实践中的大力推崇。农业产业集群有别于工业、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其发展具有更强的“根植性”,因农产品不同集群发展具有不确定性、成长路径具有独特性,集群参与主体(农户、企业、政府、高校、中介组织等)组织协调难度大,故农业产业集群的演化发展更加复杂。现有研究一般从农业资源、政府作用、区位理论、交易成本、知识技术创新等方面分析发达地区农业产业集群形成机理,从集群形成的非经济因素视角研究较少,对西部传统农业区产业集群关注较少。针对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农业发展资源环境条件,项目组于2014年4-5月多次深入具有较强代表性的调查点,走访政府管理部门、企业、合作社、农户,考察了贵州省凤冈县田坝村茶产业形成发展历程和集群现状,探索茶产业集群发展有效路径和模式,对区域农业产业发展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1 文献研究综述
   农业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相互临近的以生产和加工农产品为对象的企业和互补机构,在农业生产基地周围,由于共性或互补性联系在一起形成的有机整体”(国际经合组织,OECD)。集群概念提出以来,围绕集群發展动力、模式与竞争力展开了众多研究。战略管理学者认为企业成长好坏主要取决于其能否有效利用现有资源,企业竞争优势源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或者知识[1-2]。迈克尔波特认为集群的竞争力源于资源“整合”基础上所产生的销售、孵化和创新的能力,是在集群资源整合基础上创造的高生产率。也就是说集群竞争优势的基础是“联系”,是集群知识“联系和集聚”所产生协同效应的最大化[3],集群建立在资源和活动基础上,通过价值链把资源投入于活动,进而创造价值[4]。Tim Pad more和Henrev Gibson对钻石模型进行改进,提出了一种分析企业集群竞争力的“基础-企业-市场”模型(GEM模型),部分学者基于GEM模型分析农业产业集群的竞争力[5-7]。
   姚春玲从科研、政府、高校、农业服务部门的视角探讨了农业产业集群提升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的内在机理[8]。本地网络和地方政府对企业网络能力和竞争力具有一定影响,但政府介入会降低企业竞争力[9]。农业产业集群核心企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对企业竞争力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企业竞合行为对集群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有显著正向影响,建立企业间动态竞争的创新协作关系以实现集群的可持续发展[10-11]。
   社会规约(Conventions)是一系列能使地区更加创新、富有活力的社会实践行为,这些行为对地区竞争力更为重要,一旦这些社会规约形成以后,由于其不可复制、地方性和特殊性,对当地发展具有重要作用[12]。重要的当地社会和产业联系支持了加州的产业竞争力,社会规约有两个类型,一是实际经济方面的影响产业的文化、认识、政治和结构性力量,二是政府支持形成正式有形的规则[13]。传统农区没有形成具有价值增值的农业产业集群,根本原因是集群形成的正式制度供给短缺、非正式制度变迁滞后[14]。
   文献述评。钻石模型着重从资源要素的视角分析产业国际竞争优势,GEM模型着重分析产业区因素对集群竞争优势的影响,核心企业在集群竞争优势中发挥重要作用。针对农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一般从横截面数据对集群现状进行研究,任何集群形成发展都有历史过程,需要更多地从历史维度分析集群形成机制。
   植根于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集群在产生之后,其竞争力如何形成保持、集群,如何持续发展值得深入探讨。本文从集群发展的历程、集群发展的社会性进行分析,动态分析集群所在地社会性对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作用。
  2 凤冈县田坝村茶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历程
   凤冈县位处“北纬30°全国名优茶产业带”,2013年全县茶园面积26807万m2,其中有机茶园2120万m2,茶叶产量1.9万t,实现综合产值22.8亿元;拥有茶叶大小加工厂178家,加工能力达到2万吨以上,规模企业32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9家。研究区田坝村位于凤冈县西北部永安镇,总面积35 km2,辖6个自然村寨8363人,是凤冈县最大的有机茶叶核心地带,也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有机茶园。
   上世纪80年代,田坝村还是一个经济落后的贫困村,由于缺乏水源,传统农业以种植玉米和苦荞等杂粮度日,当地甚至连吃饭都成问题,到90年代初人均收入仅500多元。为摆脱贫困,田坝村先后发展了烤烟、蚕桑、果树、中药材、生猪等产业,由于土质不适应、市场不稳定等多种因素,最终以失败告终。该村曾经发展过茶叶产业,据最早发展茶叶的大户陈仕友介绍,他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利用紧邻省茶科所的优势,开始繁育茶苗,试种茶叶,每亩茶园经济收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在他的带领下,当地农户逐渐扩大茶树种植规模。时至1994年,贵州省理化测试中心检测发现该村土壤富含锌硒元素,于是茶产业开始作为主导产业,受到了县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产业逐步发展壮大。
   2002年,抓住凤冈县建设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机遇,田坝村将所有山地改种有机茶,并发展生猪养殖和果蔬种植,建立了“猪-沼-茶-林”循环农业生产技术模式。实行测土配方施肥,研发推广茶树新品种,健全完善有机茶种植、加工、管理等各项制度,有机茶生产水平大大提高。2004年该村1.89 km2茶园得到了国家环保总局有机产品发展中心认证,成为该村首批获得有机认证的茶园,随后根据各个茶园生产管理实际,采用成熟一块(达到有机标准)就认证一块的方法,各茶区陆续开展有机茶认证。2005年《凤冈锌硒茶省级地方标准》正式颁布实施,2006年“凤冈富锌富硒茶”正式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2年田坝村农民人均纯收入9000元,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高3280元,比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高3350元,即使与全国水平比较也不逊色。田坝村现有的2125户农户中,拥有千万元以上资产的达6户,百万元以上资产的达60余户,农民拥有家庭轿车600余辆,外出务工人员也纷纷回乡加入到茶产业开发大军中。茶农、茶企、政府和茶产业相关部门自觉发展有机茶、健康茶,致力于打造全国知名的凤冈锌硒茶品牌。   3 地方性社会规约与茶产业集群形成
  3.1 自然条件是集群发展的基本条件,但不是充要条件
   田坝村茶叶集群产生和形成固然有地方锌硒含量高、环境优越等因素,但更是一种社会行为,是产业主体探寻当地经济发展的自发行动与政府推动的合力结果。茶产业从开始种茶到茶园扩大,是当地农户和政府在尝试其他产业未果而茶产业效益显著的情况下自发形成的共识。针对当地缺水难以种植常规农作物(当地其它地方多少都有一定面积的水稻种植),村民面临的生存压力迫切需要更新思路。村民受到临县种茶的影响,开始尝试种茶,卖茶青,茶园亩效益是玉米等作物的数倍,先行者的示范带动引导了茶园面积不断扩大。当检测发现当地土壤富含锌硒以后,县政府抓住这一有利契机,随即确立了茶产业的主导产业方向,依靠该村地处偏远生态优越的优势发展有机茶,打造高品质农产品加工业。正如波特所言,“不寻常的、复杂的或紧迫的地方需求也可以产生簇群”[15]。
  3.2 集群主体互动与地方性社会规约是集群发展的根本条件
   优越的自然资源和气候土壤条件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而茶产业集群利益相关方(主体)逐渐形成了茶产业发展共识,即走优质、独特、可持续发展道路,共同行动,最终带动了茶产业的发展。田坝村村民的生存需求为当地产业转变提供了共同的认识基础,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农户自发加入茶产业发展大军中。政府在产业转型引导、产业基础建设、政策资金支持、产品质量维护、产业文化发掘等公共服务方面为产业发展方向、发展环境打造了良好的基础。凤冈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茶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如《中共凤冈县委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决定》、制定颁布《凤冈锌硒茶省级地方标准》、率队赴省内外开展茶产业展销宣传、在田坝村开展茶青生产加工质量监控等。企业、茶叶种植加工农户在政府引导下,不断加强自律,自觉在生态环境维护、产品品质保证、茶青加工营销、科技传播等方面共同行动,促进了茶产业的发展。如最近几年随着引进的公司不断增加,大公司在茶园管理维护、茶青加工等方面技术领先,带动了全村茶青加工技术的革新,茶园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茶青制茶技术尤其是手工制茶技术在企业间不断交流传递,随着制茶师带出来徒弟的增加和流动带动了手工制茶技术的扩散和传播。茶叶加工设备、制茶与茶园管护技术在不同企业、农户之间不断交流更新提升。如同葡萄酒厂(酒庄)倾向于集聚一样,相邻酒厂之间存在强的正面的邻里效应[16],茶产业集群也存在类似的现象,临近地区的茶园种植与茶青加工企业之间在竞争合作中提高彼此的技術和效益。
   田坝村集群主体在互动中提高了茶园种植和茶青加工的科技与管理水平,市场开拓能力不断增强,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促进了集群发展的地方性社会规约不断形成、演化,逐渐形成带有强制性的地方高端有机茶规约和标准,推动整个集群不断向前发展。
   田坝村茶产业集群地方性社会规约的识别。地方性社会规约的形成以特定资源环境为基本条件,以政府引导、集群主体在共同的文化、发展导向基础上不断互动,逐渐形成具有一定约束力、建立在主体互动行动基础上共同遵守的社会规则。田坝村茶集群地方性社会规约基础是独特的资源条件,如土壤锌硒含量较高(是其它地方的2倍甚至更多),当地茶叶自古就具有极高的品质。在上述资源条件基础上,当地形成了浓郁的茶文化,地方政府和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致力于共同打造高端凤冈锌硒茶这一公共品牌,依靠现代科技支撑茶产业,制定实施《凤冈锌硒茶省级地方标准》,对茶叶产品质量提出了量化管理要求,实施标准化生产,尤其是按照有机产品和国际市场标准进行生产。构建了集群社会规约形成的第三方合作监督机制,如政府加强生产投入品监管、抽检突击检查巡查提升质量、营造公平竞争环境等,行业协会和茶园管护或茶青加工技术专家在不同经营主体中间促进各方信息交流,有利于集群共识达成和维护。集群发展共识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等环境变化,不断调整提升,在互动中演化出适应市场要求的集群发展规则、机制和共识基础上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最终形成当地高端优质茶的强大的生产力推动集群不断发展。
  4 结论与建议
   田坝村茶产业发展30余年,全村农业产业已经发展到专业化和集约化水平很高的现代农业阶段,农业已经成为致富产业,茶产业在业界也声名鹊起。该村从没有主导产业贫困落后的问题村到发展成为主导产业突出、经济发达的现代化新农村,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单独的资本要素、技术要素、政府推动等都难以解释这种质变。当地茶产业集群是在特有资源、技术支持和市场开发条件下,依靠集群主体的互动,在地方社会、文化和资源基础上,形成了具有一定约束力的地方性社会规约,它对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具有决定作用。即集群主体形成了发展特色优质的凤冈锌硒茶这一产业共识和共同遵守的地方规约规则,集群各主体在竞争中相互合作,共同开发扩大市场容量,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建立了集群规约形成的合作监督机制,对损坏产业集群发展行为进行监督,进而打造了该集群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
   主要建议如下。一是根据市场需求和当地资源条件,发挥市场作用,各产业主体形成自觉遵守、具有强制性的地方性社会规约,推动形成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竞争力。二是政府在欠发达农业地区产业集群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政府需要正确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相关政策支持,加强监督管理等经济服务与制度创新,为产业集群发展保驾护航。三是随着环境变化加强农业产业集群技术支持、跟踪研究与发展指导,引导地方集群规约不断更新创新,使之成为集群经营主体的共同行动,这对保持集群长久竞争优势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Penrose E . 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J]. Journal of the Operational Research Society, 2015, 2(3):192-193.   [2]     Peteraf M A. The cornerstones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A resource-based view[J]. 1993, 14(3):179-191.
  [3]     张鹏程,刘从九. 国内外农业产业集群研究综述[J]. 长沙大学学报,2010,24(4):16-18.
  [4]     Jose L H O , Dalmau Porta J I . How to measure IC in clusters: empirical evidence[J].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2006, 7(3):354-380.
  [5]     喻春光,刘友金. 产业集群竞争力定量评价GEMN模型及其应用[J]. 系统工程,2008(5):90-94.
  [6]      许烜,刘纯阳.湖南粮油加工农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基于GEM模型的实证分析[J]. 经济地理,2014,34(2):120-124.
  [7]      郭欣旺,李莹,陈伟维,等. 基于GEM模型的甘肃省定西马铃薯农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J]. 中国科技论坛,2011(3):127-132.
  [8]     姚春玲. 农业产业集群与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提升策略[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34(3):318-321,327.
  [9]     李飞星,李丽安. 政府介入对传统产业及其集群企业网络能力的影响和启示-基于中国南珠产业集群企业的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2014,35(1):86-92,112.
  [10]    张高亮,陈劲. 我国农业产业集群核心企业竞争力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2011,32(6):76-81,112.
  [11]    邓爱民,陶宝,马莹莹. 基于企业竞争合作行为的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模型构建[J]. 软科学,2013,27(1):15-19.
  [12]   Storper M,Michael B. The regional world: territorial development in a global economy [M].The Guilford Press ,1997.
  [13]   Greig G T. Agro-industrial conventions: some evidence from northern California’s wine industry[J]. Geographical Journal,2010,74(2):138-148.
  [14]   崔俊敏. 傳统农区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制度障碍及对策[J]. 求实,2010(3): 21-31.
  [15]    迈克·E.波特,郑海燕,罗燕明. 簇群与新竞争经济学[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0(2):21-31.
  [16]    Yang, Mccluskey J J , Brady A M P . The Value of Good Neighbors: A Spatial Analysis of the California and Washington State Wine Industries[J]. Land Economics, 2012, 88(4):674-68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59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