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激发初中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洪媛

  【摘要】激发学生对于初中英语的学习兴趣对于教师来说是必要工作,也是极富挑战性的工作。要认真分析教学的具体目标内容和需要采用的具体手段,这样才能抓住各种有助于增加学生兴趣的因素。让学生带着兴趣学习英语会有更强烈的成就感,而学生成绩下降,学习动力不足,都要从兴趣方面查找原因。
  【关键词】初中英语 学习兴趣 教学效果要想提高初中英语的教学效果,带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必须要完成的首要任务。学习初中英语学科,要让学生不断的有通过英语进行知识拓展,语言沟通交流和知识获得所带来的成就感。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的关注式的学习能够带来显著的收获,这些是促进学生产生兴趣,并且长久保持兴趣的关键所在。我们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分析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原理,会认识到学生通过学习英语感受到自尊感的提升,这是激发学生兴趣产生的关键所在。那么,初中英语教学要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进行尝试。
  一、运用游戏的基本原理来设计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兴趣
  初中阶段的学生,也可以像小学阶段一样,在游戏中学习知识,伴随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掌握更多的技能。游戏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将枯燥的语言现象转变为学生乐于接受的、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为学生创造丰富的语言交际情景,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游戏教学方法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学生共同参与,所以,这样的学习方式不是教师自己一个人的表演,更多的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展现。在运用游戏进行初中英语教学的时候,要确保游戏的设计具有强烈的目的性,能够实现教学目标,与教学的内容密切结合。另外,教师也要注意游戏的设计,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引导性,比如,很多的语法内容,单词的写法等这些具体细节的知识都可以采用启发的方法引导着学生自己进行总结。在游戏中,学生可以自主去探索发现知识产生的过程,这些都非常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增强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引入经典的英文歌曲,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可以观察学生的学习反应。而且通过与学生在课下聊天,教师一般也会发现他们非常喜欢一些经典的英文歌曲。英文歌曲也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英语,并且通过英文歌曲学习英语,学生的兴趣也会更加浓厚。教师可以选择受学生普遍欢迎的英文歌曲,对学生进行听力训练,模仿发音训练等。运用英文歌曲进行听力练习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听几遍,之后让学生能够听着歌填词。选择的这些词主要是一些英语的实词,或者比较常用的介词和连词等。做这样的练习,要从简单到困难,逐渐地增加难度。另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模仿英文歌曲演唱比赛,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报这样的作品。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们的参与热情。所以,教师也可以进一步地丰富英文歌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无论是个人比赛还是团体比赛,都是利用了学生们的好胜心理,发挥了他们更多的潜能,激发了他们更多的参与热情。所以,英文歌曲可以看作是,让学生们凝聚在一起,学习英语的重要的素材和桥梁。在这样的一些游戏竞赛活动的设计中,学生们更多的去接触英语,语感增强,进而做到熟能生巧,对英语的学习有了越来越多的体会和收获。
  三、通过图画的方式促进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在初中英语学习中,教师也可以通过画画的方式,将一些重要的内容呈现出来。画画的方式主要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互动性。这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临场作画的能力。当然,教师可以提前做认真的准备,在课上讲解某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如某一种介词的用法时,可以简单地画几个简笔画,学生一目了然,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画让学生用英语进行描述。这样的一些练习互动性强,而且绘画的内容形式多样,增强了课上教学的趣味性。结合绘画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有了更多的信息刺激的输入,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也将很多的信息用多种途径和方式进行编码。例如,不仅运用抽象的语言信息进行编码,而且用直观形象的表象进行编码,学生以后在信息提取的时候也会更加容易。所以,从信息加工论的角度来看,引入图画的方式进行英语教学,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兴趣,激发课堂学习的活力,让初中英语教学给学生留下不一样的学习感受。
  总之,初中英语教学要围绕着学生兴趣的产生,寻找更多有效的方法。将抽象内容教学和具体直观教学有机结合,这样的一些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让学生内在的学习活力能夠更多地焕发出来。教师要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兴趣保持工作,要把学生内在学习的原动力充分地激发出来,这样才能给学生在英语这门学科的学习中,带来更加深刻的认识和高效自我满意的学习收获。
  参考文献:
  [1][德]瑞格.最好的教育[M].南海出版公司,2011.
  [2]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68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