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多途径、多模式机电一体化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面对以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为主的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的新一轮产业革命社会大背景下,机电一体化作为一门由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机械技术、电子技术、控制技术、光学技术等融合构成的、独立的交叉学科的专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的大举措下学校有了更多的自主权,企业有了更多的参与校企合作的政策扶持,校企合作双赢、共培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得以实现,教师劳有所获,学生能够迎合社会发展需求,掌握一项技术,融通多项技能。适应当代企业用工需求,并能够将企业实践过程、企业生产过程带入课堂教学为下一届甚至下几届学生的学习提供优质案例与素材,最终实现因材施教,人人都有一技之长的多途径、多模式的机电一体化特色专业建设。
  [关    键   词]  机电一体化;特色专业建设;多途径;多模式;因材施教;精一通十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3-0246-02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是继高职示范校(骨干校)项目之后,面对以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为主的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的新一轮产业革命挑战下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战略部署。机电一体化作为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机械技术、电子技术、控制技术、光学技术等相融合构成的一门独立的交叉学科的专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摒弃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发展一种精一通十的多途径、多模式的特色之路,为真正实现培养以机械学和电子学为基础,熟悉现代机械制造的基本理论、技术和装备,具有机电一体化产品和技术运用和开发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而开辟新的通道。
    以往所有职业院校的教学模式参照普通教育模式,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所有的教学都离不开书本、离不开课堂,虽然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实训教学条件,提倡校企合作,然而这种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始终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而这种脱离了实际生产的教学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教师所教授的内容也跟企业生产脱节。所谓的校企合作总是出现学校热、企业冷,甚至很多所谓的校企合作只是签一纸校企合作协议书而已,企业在用工紧张时向学校提出人工需求,往往这样的人工需求只是将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实现不了真正的校企共培共育的目的。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出台将打破这种不良的局面,让学校有更多的自主权去多途径发展专业建设,也将更好地激励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共培共育的校企合作。作为机电一体化技术,自机电一体化1971年出现在日本杂志《机械设计》的副刊上至今发展了近50年的一门交叉性学科在当今人工智能,“互联网+”的领域蓬勃发展,国家“制造”向“智造”转变的大环境下最适合打造成一门特色专业。
    一、通过社团、兴趣小组的方式发展精一通十的学习模式
    机电一体化专业作为一门集成了多门学科,且这些学科恰恰是为当今智能发展奠定基础的学科,一个个体不可能学好所有机电一体化所涵盖的知识或技术,所以在通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创办一个当今主流技术的社团,为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在专攻一门技术的同时,吸收更多学科知识来发展一项技术。
    例如:组建一个服务型机器人开发的兴趣小组,其中主要研究电子控制方向,通过单片机嵌入式开发控制电机、气缸、顯示等多种执行元器件,集成一些传感技术包含图像识别、声音识别、光感识别、结合计算机编程等实现机械机构的自动控制技术。在这样一个小组或团体中又可分为三大模块:(1)硬件模块,主要进行电子线路设计和传感技术的攻克;(2)软件模块,主要结合硬件电路进行计算机编程及算法的攻克;(3)机械设计模块,主要结合电机、气缸等执行元件的特点和功能实现机械机构的设计、加工、安装、调试。三大模块相互嵌入,相辅相承。每个学生选择一项主攻模块或领域后不得不去学习其他模块的知识来补充和优化主攻模块。
    例如,组建一个工业机器人应用开发社团,本社团主要目标是将工业机器人应用到机械加工、制造、装配等场合通过电器控制实现智能制造的目标。主攻方向电器控制,但当机器人应用到机械加工的过程时学生必须了解机械加工的整个工艺过程、机床运行的状态监控,所以他们要自觉地学习机械加工工艺技术和数控机床编程技术等。若将工业机器人用于自动焊接时,学生又不得不去了解焊接工艺、金属材料等相关知识。
    再如,组建一个3D打印技术应用社团,此社团主要完成机械加工很难完成的特型造型零件的加工,而除了灵活快捷地使用3D打印机的控制技术外还需学习机械设计、工艺设计、三维数字建模、新型材料、冶金技术等相关知识来补足这项技术的使用。
    如此,教师通过这样社团式的教学和学习,让学生在掌握现今最主流技术的同时达到一精而通十的学习目标,并能够灵活多变地教学,在教学知识或一项技术的同时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思维。
    二、围绕技能大赛强训,真正实现以赛促学
    对技能大赛,2018年9月19日《职教声音》发布了一片《职业教育不能只围绕着技能竞赛转》一文中提出了四个方面的不利影响:于学生的整体发展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不利,于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不利。在此文中一些观点确实不可否认,但若每个学校每年能够培养出几个甚至十几个大国工匠级的技能人才,对国家而言又是多么的宝贵,每一项技能大赛赛项的推广不光光是一门课程、一门技术那么简单,每一样技能大赛赛项内容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某个行业的实践内容,在赛项中集成了某个领域所涵盖的多项技能。     对机电一体化专业而言,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项仅高职84项中可以参赛的项目制造装备大类8项,电子信息大类可参赛项目3项,共11项,再加上如全国robotack机器人大赛、全国“中望杯”cad与机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行业赛项总参赛人数可达80~100人。2019年发布技能大赛项目数几乎和2018年持平。如此数量的赛事赛项以及学校组织进行技能月等活动进行的选拔赛,机电一体化专业几乎每人都能有参与的机会,参与一次那是将学校学习过的几乎大半个课程进行了整合和应用,这对学生学习而言无疑是最好的方式。对教师而言,通过赛项钻研技术,总比每天拿着书本在课堂上纸上谈兵来得更实际一些。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到:“制定中国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世界技能大赛获奖选手等免试入学政策,探索长学制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通过技能大赛还能将一些学生送入更高层次的高端技能领域,为国家输送高技能人才。
    通过技能大赛的强化式训练能够充分利用学生闲暇时间,更能激励每个学生参与其中,学以之用,充分提高学生学习技能的动力,真正实现以赛促学。
    三、通过小组式的企业实践,实现企业实践与教学相关联
    企业实践对学生而言,还是对现阶段职业教育领域缺乏实践老师而言都是开拓思路,融入社会,将学校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最佳手段,而以往的实践将学生大批量地送入一个企业或者让学生自主实践,学生实践得不到学校的监控,企业安排工作时往往哪里缺人将学生往哪个岗位上安置,总出现学校热企业冷,甚至将学生作为廉价的劳动力的现象。学生实践学习不到任何技术,老师在得不到任何补偿或激励的前提下往往也是应付差事。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院校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校企合作中,学校可从中获得智力、专利、教育、劳务等报酬,具体分配由学校按规定自行处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同时也提到:要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并给予企业“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试点企业兴办职业教育的投资符合条件的,可按投资额一定比例抵免该企业当年应缴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
    如此,企业有了一些政策扶持,也能够主动提出合作,学校也能够有一定的话语权,教师有了一些经济补偿,在此基础上若将实习学生按小组分配,并有一名教师带领和其他学生一起分散到区域多家企业,真切投入企业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了解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发现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可改进之处,提出企业生产自动化改进方案,并将方案与企业联合实施开发。越是条件艰苦,越是人力需求集中的地方,作为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和老师而言也是最好的实习场所。最后将自动化改进的实施带入课堂当中,实现企业实践与教学相关联。开发过程学生将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融合,最后带着自己参与开发的方案或设备进入企业提高学生就业质量。教师也将教研结合,获得技术的提升和劳务报酬以及成就感。
    四、通过社会和企业培训项目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再传输与共享
    通过两年的专业学习,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而这些知识将用于何处?学生一脸迷惑,通过学院培训与就业部门的招标,学校已经有了一些培训项目,如社会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电工技能培训”“焊工技能培训”“车工”“铣工”等一系列的对外培训任务,这些培训学校专业教师不得不参与其中去完成,在教师有没有那么多时间来充当培训教师的任务时将已有高级技能的学生融入其中,或辅助教师完成这一项项培训任务,学生学习过的知识通过讲授的方式表达与整合这也无疑是学生能力提高的过程,将现有的知识发挥出一定的价值。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院校通过校企合作、技术服务、社会培训、自办企业等所得收入,可按一定比例作为绩效工资来源,这项措施对教师而言也是一种积极的鼓励。
    五、结语
    按照正常教学的同时通过以上多种措施充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使学生学有所用,教师劳有所获,企业乐于参与校企合作,实现共培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使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能够迎合社会发展需求,掌握一项技术融通多项技能,适应当代企业用工需求,并能够将企业实践过程、企业生产过程带入课堂为下一届甚至下几届学生的学习提供优质案例与素材,最终实现因材施教,人人都有一技之长的多途径多模式的机电一体化特色专业建设。
    参考文献:
   [1]彭娟.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特色专业建设与实践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29).
    [2]罗琼.机电一体化技术校级特色专业建设探索与实施[J].科技信息,2011(33).
    [3]陈明秋,刘峻,朱敏红,等.谈谈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特色专业的建设[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9).
  編辑 赵瑞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266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