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就业服务体系共享化模式探究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新时期就业服务工作面临新形势,构建共享化就业服务模式有助于提升就业质量,论证共享理念下大学生就业服务模式构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关    键   词]  共享化;就业服务;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3-0088-02
    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高校就业质量的高低。十九大提出,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新时期,如何将“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应用到高校就业服务工作中,运用到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是高校需要思考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高职院校就业服务工作现状
    大学生就业问题实质上是优质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问题。近几年,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2018年毕业生人数达到799万,特别在移动互联高速发展,大数据逐步渗透到人们的思维中,传统的就业服务工作能否为学生提供精准化的就业服务是高校面临的新课题。
    (一)只关注就业率指标,就业信息时效性不高
    目前高校就业率的统计主要关注离校就业率、初次就业率、年终就业率,有些省市还会统计协议/合同就业率,单纯地注重就业数据,导致出现所谓的“催就业”情况,不断地扩展合作企业,没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企业合作,导致学生离职率增加。而所谓的就业指导课程也多是辅导员讲授常规的就业流程,对学生的实际就业作用不大。学校的就业信息发布,目前仍处于单纯的信息展示阶段,学生对学校就业网站的关注度不高,没有根据学生的专业特色进行针对性归类和发布,导致一些招聘信息失去实效性,另外,学校对于一些企业的招聘信息鉴别度不高,使一些企业“浑水摸鱼”进入校园招聘,导致学生上当受骗,耽误了学生的最佳就业时间也错失了一些机遇。
    (二)就业工作体系建设不完善,学校重视度不高
    高校的就业服务工作多采取院校两级的管理模式,即学校就业服务中心对接院系分管就业的工作人员,目前就业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只停留就业网站的搭建,招聘信息的发布和转发,缺乏系统性、个性化的归类和深层次的挖掘。就业服务工作形式表现比较单一,以生为本的思想意识还有待加强,也存在一些院系将校企合作资源看成专有资产,缺乏互通共享的理念。当前,高职院校工作中,针对招生和就业工作,更多地将资源倾向招生,不可否认生源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生命线,但是也应看到就业质量也是衡量高校发展的重要指标,对就业工作的不重视,呈现出一种“敲锣打鼓迎进来,着急忙慌推出门”的现象,学校就业工作体系不完善,信息化建设滞后,将直接影响学生就业和学校的长远发展。
    (三)缺乏利用大数据的意识,学生参与度不高
    我们知道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追求的是两者的和谐统一,在就业工作中,目前多是学校主导,学校根据自身的专业设置,有选择性地确定招聘单位,就业单位和就业岗位的提供都是学校决定,没有确实依靠数据平台,通过分析学生的个性特征和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就业岗位,就业工作人员多数只是起到一个传达作用,单纯发布就业信息,缺乏专业性和针对性,导致学生参与度不高,对学校召开的招聘会兴趣缺失,也会造成部分学生产生就业悲观态度,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二、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面临的新形势
    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市场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发生变化,高质量的人才需求必然对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带来冲击,但同样也带来机遇,对高职院校就业工作也提出了新要求。
    (一)传统就业服务模式劣势凸显
   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取决于经济中需求和供给的相对平衡,要想了解需求侧,就要比较清晰地弄清楚供给侧的情况。目前出现的就业结构性矛盾,即毕业生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不匹配,导致了学生就业难,企业招工难的局面。逐年增加的就业人数给就业工作带来了严峻的考验,而学校传統的就业服务模式,如校园大型招聘会、专场招聘会、学校就业服务网等就业渠道,多数是宽泛的、广撒网的服务模式,无法满足现实需求,不仅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而且企业也无法招聘到符合自己要求的应聘者,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就业服务模式亟待从广而散的模式向精而细的方向发展,从学校领域加强学生的优质供给,提高就业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使学校供给体系更好适应企业需求的结构变化。
    (二)学生个性化就业需求亟待提升
   现在大学生的就业目的已经不单单是为了生存,更多的还是注重个人发展,近几年大学生就业中出现了“缓就业”的情况,学生更倾向于追求高质量的就业,寻找符合自己价值观的工作。“干一行爱一行”“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价值观已经不能得到认可,家长对孩子的就业也从催促焦虑向期望孩子的职业和生活平衡发展转换。大学生个性化就业需求逐步提升,寻找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特长,适合自己个性的工作,“爱一行干一行,干一行终一生”的就业理念更符合大国工匠的培养要求。
    (三)就业质量评价标准逐步完善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认识逐步深入,对高校就业工作和就业质量高低的评价已经从单一注重就业率的评价向多维度就业质量评价转换。评价体系的完善程度将直接促进评价指标向多元化多维度发展。针对学生层面的如专业对口率、个人满意度等成为衡量就业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目前针对毕业生调查的维度也从学生层面扩展到企业层面,如企业对学生的满意度调查,企业对高校就业工作满意度调查等,从需求方的评价来侧面反映高校就业工作的真实情况,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就业质量的评价标准。     三、构建共享化就业服务模式渠道探索
    针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工作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新趋势也促使高校就业服务工作向着共享化、个性化、精准化的方向发展。多维度、多渠道的构建共享化的就业服务模式,才能将就业服务工作落到实处发挥实效。
    (一)依托政府推进,院校间资源共享
    高校具有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特别是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构建共享化就业服务模式需要整合多方面的资源,如公共服务部门、区域企业、院校间的就业资源师资等资源,这些资源的整合共享,没有政府的推进是很难实现互通和对接的,资源共享就很难落到实处。另外,共享化就业服务离不开各高校的积极参与,类似专业的信息共享,师资共享,搭建共享渠道,构建校际合作共赢模式。目前提倡就业精准化,高校不仅要对学生的基本信息、个人就业需求进行收集统计,而且对学生的在校学习、参与活动等也进行动态跟踪统计,才能“因人制宜”地提供精准化的就业服务,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政府的大力推进和院校的积极参与。院校之间企业资源共享,师资资源互通,更有利于学生精准化就业,提升资源的利用率,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提升技术支撑,创新合作模式
    目前,很多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就业服务平台,各院系在依托校级平台的基础上根据自身专业特色搭建自己的就业信息网,高校呈现院校两级就业服务体系。现在高校的就业服务平台构建已经有了一定的技术支撑,如现在使用的“智慧就业服务平台”,在操作后台可以看到全部的招聘信息,高校根据招聘的要求选择适合自己学校的企业进行信息发布。这个平台信息量大且全,并且可以直观看到企业的规模,能够让高校有针对性地选择企业,而且有利于辨别企业的正规性,有些高校一旦发展有问题的企业,可以通过后台给企业设置黑名单,减少了其他高校鉴别真伪的时间,这个平台的使用为高校就业服务提供精准化服务提供了技术和数据支持。就业服务网平台的完善程度是做好就业工作的前提和保证,特别是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微博、微信、手机APP的广泛使用,将就业信息进行筛选通过微信推送的方式发给专业对口学生,有效解决就业信息的时效性问题。
    新时期,构建共享化的就业服务体系,需要多方配合,技术到位,才能使资源的得到充分利用,也为院校间的信息共享提供数据和技术基础。
    (三)确保信息安全,实现信息共享
    在互联网时代,数据拥有价值,个人信息也是一种财产权益,对个人数据信息的抓取和使用,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消费者需求,設计更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但是也应认识到其存在的风险。信息泄露,信息买卖,个人隐私安全问题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高校掌握了学生的大量个人信息,信息安全问题尤为重要。构建就业服务模式的基础和根本是信息共享,高校毕业生的信息共享需要得到学生的同意,因为其中涉及到了学生的基本信息、学习情况和就业需求等,学生个人隐私的信息要注意规避。保障学生信息的安全,需要提高技术水平,通过技术手段为就业工作拉起一个安全网。目前我们可以看到共享不仅包括共享企业信息,共享高校就业信息,就业政策也可以共享,如各高校制定的就业帮扶政策,地方政府制定的大学生创业享受补贴等政策等,共享范围的扩大,一定程度上要承担安全风险,在提高技术水平的同时提升监管意识,做到从源头进行监管,在过程中注重防护,共建和谐共享的信息安全环境。
    四、结语
    就业关系到民生,就业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为了提升学生的就业满意度,真正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实现人职匹配,根据求职者的职业规划和企业的发展规划为毕业生的职业发展的指明方向。就业服务体系共享化的构建,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资源共享,共享资源,把握人生出彩的机会。
    参考文献:
    [1]李鹏,蔡治廷.大数据时代的大学生就业工作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5).
    [2]范新爱.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就业信息化建设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
    [3]王波.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就业信息化建设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3).
    [4]刘国强.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优化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6.
  编辑 武生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267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