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工作,增强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教育部将职业生涯规划列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必修课。新教材经过三次改版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所更新,给德育老师提出新的挑战。就如何上好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总结一些教学方法。
  [关    键   词]  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方法
  [中圖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3-0034-02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源于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发源并于20世纪90年代传入中国,2007年教育部将职业生涯规划纳入中职德育的必修课,经过三次改版,进一步增强了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作为德育课的必修课,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有效地将课程与教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使学生的理论有效地与自身的实际结合起来必须通过案例教学、角色扮演、主题辩论、头脑风暴、调查研究、情景体验、教学评价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教法,从而引导学生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认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价值,培养职业设计技能,并通过实践活动获得更多的关于职业生涯的知识和技能,制定自己的职业目标,了解自己的职业生涯过程,从而促进职业成长。
   一、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现状
   传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述,单纯要求学生“记忆”知识,缺乏实际创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目前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61%的教师结合教材内容补充了相关案例;41%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了案例导入;因学生主动探索不够所导致的自我认知不足,特长分析定位不准,兴趣特长与职业专业发展结合度不高,职业规划方向不明确,职业指导教师所掌握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信息缺乏全面性、针对性、有效性的问题较为突出。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在教学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
   二、创新教法,提高实效
   现代教育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针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特点,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教学探索,为了实现职业生涯的成功,中职生在校阶段需要为职业生涯发展做好准备,职业教育更应该关注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如何提高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为今后的职业发展道路打下良好的基础,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就要改革和创新各种教学方法。
   (一)案例分析法
   作为实践教学中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方法,通过案例教学法,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教学活动,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平等的对话、积极的探究,可以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有效地提升职业生涯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通过精心选择的(不是传统的课本例子)案例,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如本校优秀校友的相关案例的筛选,它比著名人士的案例更具有说服力和感召力。在筛选完案例后,教师应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状况,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讨论,最后选出代表在全班发言,从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从而明确学习的目的,了解应该领会理解的内容。学生还可以在课余时间查阅相关的资料与信息,加深基础知识与问题的理解,教师进行最后的分析总结。课堂效果上教师从中既提高了学生的逻辑归纳能力,又提升了教学效果和学生对案例的理解能力。
   (二)角色扮演法
   此方法摒弃了传统方法在教学中的单纯灌输、脱离实际、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弊病,让学生获得更多参与实践的机会,从而获得丰富的经验,形成在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并独立找到解决问题途径的能力。学生在学校主要扮演学生这一角色,但事实上在社会中始终都是多种角色综合的社会人,在教育中应有效地指导学生认识、感受、鉴别、体验不同角色的合作与冲突,从而为将来承担社会责任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对职业的认知教学中,也可用此方法让有社会实践经验的学生扮演职场中的相应角色,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各岗位工作应具备的技能和经验。我们在面试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分组做模拟面试情景进行角色表演,并且进行评比。此方法既能够让学生形象地体验面试的过程,又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应变能力、观察能力等。通过自我认知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刺激他们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和精神世界。
   (三)主题辩论法
   主题辩论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充分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创造能力。如在兴趣及其培养小节的课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每组选出一至两名代表进行辩论前的观点陈述和辩论结束前的总结发言,五名辩手进行一对一的观点陈述和自由辩论阶段的观点反驳,通过是要“干一行,爱一行”,还是应该“爱一行,干一行”两个论点,让学生课前搜集论据进行有效的辩论,一方面加强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另一方面还可以深化学生对自我认知重要性的认识,进而提升兴趣,培养理念。在职业价值取向的教学中也可通过“人生只有当官才有价值”和“当一名普通工人也有价值”的论题开展辩论,从中引导学生对职业价值取向加以正确的引导与认识。
   (四)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又称智力激励法、自由思考法,是由美国创造学家A·F·奥斯本于1939年首次提出的,是一种激发性思维的方法。此方法不仅仅用于管理营销学中,也可用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让学生发动其职业目标时也可用直接头脑风暴法,该方法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推选一名主持人,两名记录员,五至八名成员为一组,通过集思广益,广泛地发挥想象,集体开发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通过学生的各抒己见、互相评价、补充、总结,实现对职业匹配知识点的探索活动。    (五)调查研究法
   职业生涯指导教师可以通过学校就业科的老师了解毕业学生就业后的信息反馈,从中挑选在职场发展成功的案例,通过面谈或电话采访的形式约请他们进行职业深度访谈——学长专业访谈活动,也可由学校组织邀请优秀职场精英来学校进行深度访谈。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究使学生了解访谈人物的职业发展方向、工作内容、所需的能力、学历和证书、薪酬水平、职业前景及发展方向,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专业知识以及对自己所学专业比较后的新的认识,引发学生思考,构建循序渐进的发展阶梯,设计职业生涯目标的具体计划及实施过程。
   (六)情景体验法
   此方法意在让学生感受当下就业形势的严峻,制定计划的紧迫性,角色的转换应具备的能力等。教师通过呈现招聘图片、招聘信息和播放知名企业面试视频,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在讲求职准备的资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确定其中一个项目:制作个人简历的一部分。要求学生做一些课前的必要准备:上网查看一些精美的个人简历,了解简历的内容和结构。通过教师课堂精选的个人简历进行展示与讲解后,课堂上组织学生制作完整的个人简历,并对每个项目作品进行逐一评价。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各种职业能力。在掌握求职的方法后,分组拟定招聘启事及招聘要求开展招聘活动,我们在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分组做模拟并且进行评比。通过环境模拟教学,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掌握求职技巧,真正实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组织学生谈感受。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自身的认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七)教学评价法
   作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考核中重要的评价体系,该方法可以有效地对教学效果做出检验和评价。该方法也体现了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思考与体验,潜移默化地改变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在评价方面,主要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实际形成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为主要评价内容,评价主要采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记录学生的自我认知职业目标的确立及构建,教师从中指导监督其实施情况,职业认知和个人的优劣势分析,帮助学生克服和改正自己的劣势,通过学生的职业生涯人物访谈报告及职场体验报告等多种教学评价方式,加强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思考与体验,潜移默化地改变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总之,“教无定法”,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授课时要适应学生的时代特点和身心成长特点,课程中的教法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良优化,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生活的意义在于是否正在寻求和追求自己的目标。”我想职业生涯规划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不是应变之策,而是让每个学生学会经营未来。如何让学生做到循序渐进,在结束这门课程后还能够用自己的规划指导未来的行动计划并时时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出调整,这个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教师只有在内容、形式、手段和方法等方面增强吸引力,将有特色、有创新的课程带入课堂,并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才能利用课堂为学生规划出一幅色彩斑斓、切合实际的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蒋乃平,杜爱玲.职業生涯规划教学参考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尹玉斌,董利.新形势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职业与教育,2009(10):21-23.
   [3]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教学大纲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蔡敏.角色扮演式教学的原理与评价[J].教育科学,2004(12).
   [5]钱可铭.职业生涯规划[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18.
  编辑 冯永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267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