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财经类专业校企双主体共育工匠精神策略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高职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对学生的专业针对性更强。但是,当前的高职类院校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比如教学机制不够完善、教学模式落后、教学基地匮乏、实践性不强等。因此,在高职类院校实行“校企合作”特别是在进行“校企合作”这种模式之后,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有利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满足社会实践的需要,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加强。本文基于高职财经类院校“校企合作”的模式,探寻校企双主体共育的策略,为高职财经类专业“校企共育”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职财经;校企共育;策略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1 高职财经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机制不够完善
  在教育教学中,教学机制是保证教学开展的关键的环节,对于高职教育教学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就目前来说,高职类院校仍然存在着教学机制不够完善的问题,这也为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存在着人才机制不完善的问题,高职和企业之间管理模式、招聘方式存在着很大的不同,高职院校难以招聘到更多优秀的教师资源,教师队伍结构呈现单一化的特点。从人才流动方面来看,企业不能时常到高职院校进行交流,也就对学生的实践起到一定的阻碍。
  1.2 教学基地缺失
  在高职院校,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操作设备是高职院校不可缺少的。学生通过操作设备更加熟悉专业的技能,当学生走出学校、进入企业可以更早地进行合作和独立操作。但目前,高职院校一方面注重实践,但另一方面又在实践的设备方面存在缺失,比如在高职财经类院校中,由于对学生操作能力有着高的要求,因此对操作设备的需求更加急迫,但是高职财经类院校由于资金投入、场地规模以及教师教学方面的缺失,导致操作设备匮乏或者老旧落后,学生就不能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整体的操作练习。
  1.3 教学模式较为落后
  目前,就国内高职财经类院校中,教师的教学模式存在落后的情况。国家大力进行素质教育改革,这种改革并不是只进行在高等教育之中,高职教育更应进行素质教育改革。因为高职院校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与他人合作能力,如果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只注重书本知识的讲解,向学生灌输知识而不注重学生是否接受,那么在高职财经类院校中,这种教育方式就更加难以适应学生的培养目标。在教育教学中,教授无法与学生进行讨论,学生无法对所学知识进行具体操作,那么必然会偏离高职教育的路径。特别是在高职财经类院校中,教师教学方式的落后会导致学生无法触碰到将来工作的内容。其次,教师只注重自己的教学,在“校企合作”的大背景下,教师缺乏和企业的沟通,不明确企业真正需要学生在哪些方面的能力,也就无法让学生得到更接近企业需求的实践。
  1.4 教学的实践性不强
  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学校和教师明白实践的重要性,但是学校和教师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高职类院校只是进行校企合作的签订,但是后续工作没有继续展开或者停止。教师在教学内容上没有与时俱进,仍然采用落后的方式导致学生无法适应当前企业的需求,虽然在形式上进行“校企合作”,但是在内容上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关注和支撑,学生走入社会就难以迅速融入到企业中。
  2 高职财经类院校“校企共育”的重要性
  2.1 有利于教学仪式的改变
  高职财经类院校“校企共育”,有利于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意识。通过“校企共育”的这种模式,教师可以和企业建立深厚的联系,充分了解企业中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有哪些是在工作中需要做到的以及当前企业中实际的操作情况。因为教科书难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在一些企业中,操作方式、方法、步骤、机器更新快,教科书所讲授的内容不足以支撑高职财经类院校学生的实践,教师通过“校企共育”的模式,了解前沿的操作方法带给学生,有利于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方式,作出有针对性的教学。
  2.2 有利于实践基地的建设
  在高职院校中,主要是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特别是在高职财经类院校中,学生学习种类多、工序复杂,如果没有一定的教学操作基地就很难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就对了学校的资金、规模的投入要求极高,但目前高职财经类院校难以满足这些需求。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一来,学校可以通过企业捐助资金来完善操作设备等。二来,学生可以到真实的企业中进行实际操作。在实践基地建成后,学校也可以邀请企业相关人员来进行教学,让实践基地发挥最大的作用。
  2.3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高职财经院校实行“校企共育”模式也推动了教师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当今企业行业呈现变化快、转变多等特点,企业的运行模式、仪器操作方法随着技术的变化不断更新。在高职财经类院校中,如果教师固守自己的教育教学而不关注行业态势,即使学生的基础应用非常扎实,一旦走向社会就会发现学校所学与行业状况差异很大。因此,在实行“校企共育”的模式下,教师不再固守课本知识,可以随时根据行业的变化转变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等。让学生接触到行业最新的知识技术,学生在毕业后可以更快地熟练进行操作。另外,教师可以接触到企业层面,更加了解到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样在教学时可以更好地进行侧重,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选择。
  2.4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与能力
  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高职教育,教师都是其中关键的中间环节,教师的基本素养、能力视野对于学生的发展都有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在高职财经类学校中,由于操作的復杂性,教师的专业素质与能力显得更为重要。在“校企共育”的模式下,提高的不只是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推动了教师能力的发展,教师可以观察到企业对于财经类学生就职的要求,也可以注意到自身在教学过程中以及实操过程中的不足,从而树立正确的认识,让自身的教学随着企业发展变化而变化。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通学生参加到企业的实操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素养。   3 高职财经类院校“校企共育”策略
  3.1 校企共同参与
  高职财经类院校培养的是财经类人才,将来时各个企业中财经方向的中流砥柱,因此,高职财经类院校“校企共育”应加强双方合作的深度,共同参与,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在教育教学中可以邀请相关财经人员或者聘请相关财经人员共同制定财经类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学课程、见习方式,为学生将来做财经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课程设置方面日常教学与实操所占的比重:高职类财经院校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开展各类实训而不是只在学校学习专业基础知识;比如见习期间学生的管理,在企业见习期间,应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企业在见习结束后给出相应的考核评价,对于见习优秀的人才,学生与企业之间可以进行双向选择,但是企业具有优先选择权;见习结束后,学生认真总结,撰写见习报告,和企业进行交流等。
  3.2 貼近市场需求
  目前,国家正在进行教育改革,大力培养实用型人才。这是高职院的机遇,因此,在财经类高职院校中,学校应该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实用型人才的造就必须贴近市场的需求。通过“校企共育”,学校可以更加贴近市场的需求,了解目前市场需要的是哪类人才,需要具有哪些技能和实践。因此,在专业设置中,应该及时变化,取消社会没落或者消失的专业,使财经类人才和市场相结合,建立相应的新兴专业。比如电子商务类: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是2016年设定,2017年起执行的新型的专业。当前电商行业发展迅速,“京东”“淘宝、天猫”等电商迅速发展,急需相应的数据分析人才。但是不论是在高校中还是在高职院校中没有设置相应的专业,这就充分显露出学校专业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但是通过“校企共育”的方式,可以充分了解行业的变化,对于专业进行及时的调整,从而真正贴近市场的需求。
  3.3 改变师资队伍结构
  在高职财经类院校中,实行“校企共育”亟需改变师资队伍结构。在师资运用方面,引入“教师+外聘”的师资队伍结构。在学生的授课中,不光有本校教师进行授课,还要有企业转聘人员进行教课,从而改变师资队伍的结构。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能力,让学生了解当下前沿的信息,为学生工作打下基础。同时,教师需要到企业中进行学习和调研,参加企业财经类相关工作,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通过改变师资队伍的结构,为高职财经类专业注入新的生机活力。
  4 结语
  高职财经类“校企共育”的主要目的就是给学生提升实践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高职财经类院校为企业提供相应的人才,企业又为高职财经类院校提供实践的平台,可以说,两者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过程。因此,高职财经类院校实行“校企共育”是顺应时代的发展,也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李刚,鲁琦.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现实困境与化解策略研究——基于接受主体学生的视角[J].职业教育研究,2018(04).
  [2] 朱广兵.教师专业发展视域下教书匠隐喻与工匠精神[J].现代教育论丛,2017(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304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