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基于文化真实性的乡村民宿发展模式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乡村民宿与乡村文化之间存在密切关系,需要通过保持文化真实性为乡村民宿提供持续发展动力。在分析保持乡村民宿文化真实性意义的基础上,本文结合乡村民宿发展问题提出了农业文化发展模式、在地文化发展模式和原始文化发展模式,希望能够为乡村民宿的发展提供思路。
  [关键词]文化真实性;乡村民宿;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在旅游消费方面,乡村旅游目前已经发展成为重点领域,成为了乡村经济发展的新热点。在城市居民物质消费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产生了对乡村文化的向往,希望从中得到精神满足。而乡村民宿充斥着乡土文化,能够成为驱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载体。但就目前来看,乡村民宿出现了文化真实性丧失的问题,不利于乡村民宿的发展。因此需要从文化真实性保持角度探索乡村民宿发展模式,从而有效推动乡村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
  1 保持乡村民宿文化真实性的意义
  民宿一词来自于日语,指的是以闲置房屋乡村房屋为设施开展当地人文、景观、农林渔牧生产活动的住宿形态,能够给消费者带来家一样的氛围体验。所以单从词义就能够看出,乡村民宿其实是一种文化符号,是乡村旅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众化旅游时代,人们开始从使用价值消费向符号象征意义消费转变。而乡村民宿由当地民众对住所进行因地制宜改造得到,无论是在家居、构造还是空间布局方面都不同于正规饭店,而是能够与当地自然景观融合在一起,给消费者带来体验乡村特色文化的服务。从旅游学角度来看,乡村民宿具有文化真实性,能够使旅游者感受到真正的地方文化。所以对于乡村民宿来讲,文化是灵魂,能否保证文化真实性关系到民宿是否能够体现出自身与乡村文化的密切关系。丧失文化真实性,将导致乡村民宿失去原本存在的价值,也将导致乡土文化流失,容易形成发展的恶性循环。因此乡村民宿的发展,需要以体现文化真实性为原则,在增强民宿产品附加价值的同时,实现乡村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2 基于文化真实性的乡村民宿发展问题
  现阶段,乡村民宿发展出现了丧失文化真实性的问题,无法实现乡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为给消费者提供酒店式的待遇,乡村民宿在建筑外形上开始对某些五星级酒店进行模仿,甚至利用玻璃幕墙等营造富丽堂皇之感,使古老单一乡村建筑构造遭到破坏,使得建筑缺乏古韵。在乡村旅游飞速发展的情况下,一些村镇为获得较高经济利益,甚至对原本能够真实体现乡村风貌的居民和建筑进行了拆除,然后进行一些仿古建筑的建立,造成建筑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地区原始风貌也逐渐消失,透露出了浓重的旅游气息。在服务方面,乡村民宿出现了提供相似菜品、缺少文化宣传意识等问题,反而如同酒店客服一样提供各种端茶倒水服务,无法使消费者感受到乡村居民的质朴。丧失文化真实性,最终造成消费者在乡村民宿中依然感到现代文化气息,无法得到身心放松,继而导致乡村民宿难以为继。
  3 基于文化真实性的乡村民宿发展模式
  3.1 农业文化发展模式
  在乡村民宿发展过程中,从文化真实性角度思考,可以采取逆城镇化发展思路,采用农业文化发展模式。就目前来看,一些地区乡村民宿尽管无热门景点景区,但是却能依靠田园风光和池塘等基本农业景观吸引旅游消费者,使消费者产生休闲度假的感受。依托农村的农业特色产业,可以在农业发展中融入乡村民宿,将乡村旅游和农业文化结合在一起,丰富乡村民宿功能的同时,给消费者带来真实文化体验。按照这一思路,能够完成农文旅三位一体发展模式的建立,通过发展休闲农业促使乡村民宿高端产品供给能力得到提高。想要采用该种模式,还应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结合,在盘活闲置农房基础上,完成共享农庄的建立,在提供乡村民宿服务的同时,创建农业景观和增强消费者农业文化体验,形成城乡发展新业态。此外,采用该种模式也能推动农文旅的深度融合,将乡村民宿当成是农业文化发展抓手,持续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同时,使农业文化真实性得到体现,并且为农民增收提供新路径。在实践工作中,建立乡村民宿农业文化发展模式,还要加强总体统筹规划,结合地区农业发展需求进行乡村民宿发展安排,以便使不同区域进行不同农业文化发展,完成果树种植、滨湖休闲等各种乡村民宿功能的开发,将乡村建设成为宜业和宜游的家园。
  3.2 在地文化發展模式
  所谓的在地文化,其实就是乡村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独有的、稳定的文化形态。从表现上来看,乡村在地文化为自然生活方式,能够使乡村价值观和民俗文化传统得到体现。在乡村民宿发展过程中,对在地文化进行挖掘,能够对乡村建筑、设施、服饰、节日习俗等各种要素进行融合,使民宿的灵魂得到填充,继而使民宿文化的真实性得到体现。采取在地文化发展模式,乡村民宿需要遵循生态环保设计原则,在加强乡村环境保护的同时进行民宿周围自然及人文环境规划设计,完成乡村意象的营造。在实践工作中,还应选择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完善基础设施和优美环境的民宿,通过因地制宜的规划将乡村民宿划分为沿路、沿江和沿景等不同区域,使乡村民宿不同文化特色得到体现。相较于现代钢筋水泥建筑,一些乡村被遗弃的老房子则能够体现出乡村建筑独特的文化色彩,带有自身面貌和个性,还应通过修缮和改造用于民宿发展,从而较好体现民宿的人文精神。在主题定位上,需要从景观美学和人文风情角度展现乡村民宿的独特性,使民宿主人心意得到较好体现。在室内布置上,还应对乡村朴实的民风进行发扬,确保民宿人文能够与周围环境较好结合。由当地农民运用生活智慧进行乡村建筑的改造,才能使乡村民宿带有浓厚乡土文化特色,为乡村民宿发展注入动力和灵感。在此基础上,民宿主人才能与游客间进行亲切互动,为消费者提供如同家人般的照顾,确保乡村文化中朴素人际关系得到较好体现。对乡村文化传统进行充分尊重,使乡村民宿以聚落的方式存在,也能使乡村民宿文化的客观真实性得到保证。因此采取在地文化模式,能够完成无利益驱使的共享环境营造,给人以世外桃源般放松的心情。
  3.3 历史文化发展模式
  实际上,乡村民宿发展也并非是一味强调对原本的村落进行保留,也可以通过合理文化建构保持民宿文化的真实性。因为从乡村旅游发展角度来看,旅游真实性来自于旅游者的想象、期望,所以民宿经营者也可以通过挖掘乡村历史文化完成新的民宿体验情境创造,从而赋予乡村民宿新的文化内涵。采取该种模式,乡村旅游开发者可以对原本失传的乡村文化资源进行挖掘,通过修复该地区传统居民建筑形式推动乡村民宿创新,为民宿引入新的文化形态。在实践发展中,整合原本乡土文化还应保证居民对当地传统文化有详尽的理解,以便在去除旧时代精神糟粕的同时,对传统文化精髓进行保留,实现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通过将传统文化、民俗与乡村民宿自然记忆和人文记忆结合在一起,能够为远离传统文化根脉的人们提供认识和亲近传统文化的机会,促使最真实的乡村民宿文化得以体现。实际上,目前各地都拥有一些农业文化遗产,能够与乡村民宿发展整合在一起,使民宿成为继承和发展传统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比如青瓷文化遗产已经与当地民宿较好结合,完成了相关景观的塑造,在增加当地民宿附加值的同时,加强了传统文化的保护,促使旅游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得到了满足。
  通过研究乡村民宿与文化间的关系可以发现,保持文化真实性才能满足人们对乡村民宿的根本需求,促使乡村民宿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因此针对目前乡村民宿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丧失文化真实性的问题,需要从农业文化、在地文化和历史文化等方面加强文化资源挖掘,着重体现乡村民宿文化真实性,从而使文化成为乡村民宿产品重要附加值,同时也使民宿承担其传承和创新文化的重要责任,继而使二者取得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苏坤.新时代乡村民宿旅游发展的困境及对策——基于共享发展的理论视角[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8(06).
  [2] 张雪丽.乡土文化助推乡村民宿服务品质提升路径探讨——以天台后岸村乡村民宿为例[J].智库时代,2018(34).
  [3] 刘季.浅析文创背景下华东地区乡村民宿的特色化发展[J].农家参谋,2018(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309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