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古诗词吟唱教学法的实践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落脚点在语文课堂,经典古诗词教学则是语文课堂的重要载体。央视《经典永流传》节目将古代的经典诗词与现代音乐结合在一起,用“和诗以歌”的形式,使观众在优美的旋律中领略诗词之美,激发了人们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小学古诗词教学要不断创新,唤起孩子对古诗词学习的热爱。创新诵读形式,运用吟唱教学法,密咏恬吟,吟出悠悠诗情;融合创新,唱出浓浓诗意;校本课程,拓出诗意生活。引领学生传承传统文化,汲取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进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古诗词教学;吟唱;实践创新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9.11.006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9)10-0039-04
  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是新时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含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文化修养四个维度。语文本身具有人文性、时代性、发展性、实用性等特征,因此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更要与时俱进,遵循时代发展要求和学生的成长规律。
  2019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一档全新的文化类节目《经典咏流传》。这档节目以“和诗以歌”的形式,将经典诗词配以现代流行音乐,借助传唱人的演绎带领观众领略诗词之美,发现传统文化的深层价值,在新时代“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唤醒人们的思考。
  笔者进行了大胆尝试,以古诗词为载体,在教学中创新诵读形式,运用吟唱教学法,传承传统文化,汲取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进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密咏恬吟。吟出悠悠诗情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关键在文化修养,而文化修养中的重要因素就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词诵读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更好地实现对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关乎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小学各学段明确规定:“诵读儿歌、儿童诗、浅近的古诗和优秀古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中国的典籍《礼记》中有“春诵夏弦”的记载,古人把诗当做乐歌诵唱。诗词一开始就是以吟诵歌咏的方式为人们所接受,还会以琴瑟来节律,因而才把诗称为“诗歌”。当前诗歌教学过程中却只是要求朗读,我们可以学习古人“密咏恬吟”,这里的“咏”,歌也,“吟”,呻也。在高声朗诵之后,再通过吟唱的方式,进一步悟诗心、人诗境、品诗味。在古诗词教学中,笔者尝试采用如下三种吟唱法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
  (一)唱出古音感悟古韵
  古诗词语言的凝练丰厚往往给人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因此,古诗词教学在关注意境情感的同时,更应该关注言语表达的形式,在对仗、押韵、结构特点等方面引领学生去发现、感受。我们在诵读古诗词时,经常会遇到一些因为押韵而有特殊读音的字,是按现代普通话发音,还是按古音来发音?从古至今,吟唱的咬字归韵一直被强调。在吟唱古诗词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唱出古音可以更好的感悟古韵。李白的《望天门山》中,“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一句中“回”字,指江水回漩,回转,展现了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长江浩荡奔流的气势。在现代汉语中只有一个读音hui,但是“回”字在唐诗韵脚中读huai,在这首诗中只有发“huai的音,才能和“开”、“来”押韵,唱起来朗朗上口,使学生在和谐悦耳、富有音乐美的吟唱中感受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而改变方向,并更加汹涌,体会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情感。
  (二)发挥联想和想象
  古诗词以简练精确的语言,创造出了高远深邃的意境。语文教材中选取的古诗词或意境悠远,或咏物寄情,或抒情启思,在古诗词教学中要注重唤起学生情感,引起学生联想,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才能进入作者构建的意境。在吟唱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想象,把自己代人诗歌,想象作者的年代、处境……当学生充分調动了想像和联想,能从作者当时的立场设身处地感同身受,使诗中描写的形象和景象一一浮现于脑海中,再现逼真的情景,加上学生对生活的感性体验,那么此时他们眼前的画面就不单是视觉的画面,也融合了他们的感情和情绪。例如:李白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要让学生真正理解“碧空尽、天际流”中流露出的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吟唱时就要引导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可以把自己想象成是送别的李白,伫立江边,时而挥手告别,时而翘首凝望,从而体会诗人李白的怅望依依。诗歌是情感的音乐,心灵的舞蹈,而想象是诗的翅膀。在反复吟唱中唤起学生情感体验,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品味古诗词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
  (三)吟唱比读,发展思维
  语言的内核是思维,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还是落实在思维发展与创新的培养上。小学高年级进行古诗吟唱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入比较阅读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活跃学生思维,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在教会《诉衷情》《出塞》这组抒怀诗吟唱后,笔者启发学生建立比读求同的思维模式。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查阅资料,探究这两首诗歌在内容形式、情感主旨、写法手法等方面的异同,潜入诗歌的深层。经过学生们的探究性学习,整理出:从形式上看,《诉衷情》是词,《出塞》是七言诗;从写作手法上看,《诉衷情》通过今昔对比,反映了陆游的坎坷经历和不幸遭遇,表达了他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不平之情,《出塞》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达了王昌龄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愿望;这两首诗从情感主旨的角度来说,都表达了家国情怀。经过深入理解诗词后,学生再吟唱这两首诗词,那爱国忧民的陆游,那保家卫国的王昌龄,那沉甸甸的家国情怀,能够直抵他们内心深处。通过吟唱比读,学生深深感受到唐诗宋词的美不仅在语言、在文字,还美在用语言描摹的丹青画卷、人事变幻,更美在诗人倾吐的生命哲思和情感波澜。   古诗词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吟唱教学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方法,而且在浅吟轻唱中,有效地调动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地去感受、品味古诗词的艺术魅力,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古诗词的语言建构,体会了古人创作诗歌时融人的情感和思想,感受到文化的传承。
  二、融合创新,唱出浓浓诗意
  传承传统文化,汲取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形成人文素养,这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中之重。音乐文化理解是音乐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是指通过音乐的感知和艺术表现等途径,理解不同文化语境中音乐艺术的人文内涵,这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相契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能只是关注本学科的教学,要强化课程整合意识,善于打破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壁垒,实现学科的融合,从而让我们的课堂更精彩,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借鉴经典作品
  著名作曲家谷建芬老师,呕心沥血12年时间,创作了50首《新学堂歌》,这是一个以古诗词、格言、古训为歌词而谱写的歌曲集,动听的旋律可以让学生更快乐地亲近、学习和传承我们祖先的经典。这些作品不仅旋律优美易学易唱,优美的旋律、童趣的表现,更是拉近了古代圣贤与儿童之间的距离,启迪思想,温润心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这50首经典之作是我们为学生选择吟唱诗词作品的首选内容。
  (二)与音乐学科深度融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笔者尝试把语文古诗词教学与音乐学科进行深度融合,使古诗词课堂教学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在教学这首诗时,笔者请来音乐老师教学生唱这首诗。音乐老师引导学生仔细傾听这首古诗歌曲的速度、节奏、旋律,感悟歌曲中充满的离别深情,抒情旋律中透出的淡淡哀愁。在音乐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用先略有起伏后又归为起始的低音,以丰富的多声部复唱全诗,纵情高歌又点到为止,最后咏唱出芳草萋萋的古原景象。
  当古诗词教学遇上音乐,课堂变得更加生动、丰富起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清新典雅的诗歌,优美简洁的旋律,欢快活泼的伴奏,打开了少儿的心扉,让孩子们在歌唱中汲取古典诗词的永恒美妙,从而走人诗歌的意境之中。
  (三)结合韵律操、手语,学与乐同行
  童心就是诗心,古诗教学中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才会让古诗有生命。为了激发学生吟唱和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笔者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心理原理,将极为简练,形象生动的古诗语言和深受学生喜欢的节奏律动、手语等配合在一起,使学习充满趣味性。教低年级吟唱时,笔者考虑到学生注意力时间短,好动的特点,将古诗编成韵律操,使学生眼、耳、舌、身齐动,集吟唱、舞蹈于一体,锻炼了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感觉综合能力。例如:在吟唱《春晓》时用一只手放在耳朵边,仿佛在倾听悦耳的鸟鸣;两只手做捧花的动作,然后用嘴轻轻吹……孩子们的动作充满了童真童趣,在韵律中感受“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回乡偶书》是小学中年段的一首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贺知章对生活变迁的感慨和无奈之情,以及久居家乡的伤感之情。吟唱这首诗时融人手语,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感悟诗句中内蕴的深情。比如:在吟唱“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时,一只手抬起仿佛诗人在照镜子,另一只手抚摸鬓角,然后捋胡须……简简单单的几个手语动作,把诗意表现得生动传神,浅吟低唱中感受着诗人久客异乡,返回故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怀。和乐而诵,和乐而舞,在优美的韵律中感受古诗的意境韵律之美。
  (四)聚焦媒体传播,把握教育契机
  2019年新春佳节,万象更新,央视推出了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它将近百首古诗词和部分近代诗词配以现代流行音乐,带领观众在一众唱作歌手的演绎中领略诗词之美。古典文化以全新的面貌闪耀着全新的光彩。每首歌从艺术家的专业朗诵,到康震教授的文学评析,再由经典传唱人演唱,深度挖掘诗词背后的内涵,讲述文化知识、阐释人文价值,为现代文明追本溯源,树立文化自信。对于语文老师来说,这是引领学生学习古诗词最好的契机。笔者将节目推荐给学生观看,和学生一起分享他们最喜欢、最感动的古诗。在贵州山区支教的梁俊老师和其学生吟唱的《苔》,让孩子们潸然泪下,苔渺小但却悄然绽放,从不自惭形秽,从不自暴自弃,在逆境中也充满自信地实现着自己的价值,绽放着自己最美的瞬间,孩子们感受到青春的自信、绽放的渴望、美好的期许;王俊凯用朝气蓬勃的声音传唱的《明日歌》,让孩子们懂得不拖延,今日事今日毕,活在当下,把握今天;黄绮珊传唱的《定风波》,让孩子们更深刻地理解了苏东坡的词,一路行来风雨多,可无论那风雨如何可怕,它终究会过去,自然的风雨如此,人生的风雨肯定也一样……文以载道,歌以咏志,在一次次交流分享中,在一首首学唱的歌中,孩子们不仅提高了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而且重新认识了诗歌的力量,重新体味了诗歌承载的情感,然后内心平静地欣赏诗歌的力量,这何尝不是一种蜕变?
  三、校本课程。拓出诗意生活
  笔者学校开设的特色校本课程《经典诵读》,激发了师生积极诵读经典的兴趣,多年来学校从诵读课程走向诵读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学校将校本课程与少先队的活动有机结合,利用班会、校园艺术节等,进行班级经典诵读展示,笔者尝试将古诗吟唱融人校本课程,带领学生利用每天的晨读时间吟唱古诗,每学会唱一首新的诗词后,笔者就拍成视频,与更多的人分享孩子们的成长,共同感受诗词的魅力,用歌声诠释诗词之美,他们更喜欢经典诵读课程了。这样不仅丰厚了孩子们的文学储备,还可以提升他们的文化品位,提高人格修养和精神气质,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学校还经常开展古诗词吟唱展演活动,活动中全校师生穿上汉服,穿行在诗歌的时代里,伴乐以诵,和乐而歌,融贯古今家国情怀。一首首动人的诗篇,一幕幕精彩的表演,彰显着浓浓的诗意。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已经开启新的航程。“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在古诗词吟唱教学法的实践之路上,唯有不断地研究、探索,才能为学生的核心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394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