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策略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社会对人才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要求不断提高,基础教育中信息技术教学得到高度关注,小学信息技术的核心目标是激活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基于此,文章以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为研究视角,对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展开分析和讨论,期待为进一步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时效性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
一、情境创设,任务呈现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利于提高教学时效性,利于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得学生在任务的带动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最终提高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顾名思义是将任务作为驱动,展开教学活动,所以任务情境的创设是基础步骤,决定着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1]。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根本上来讲需要将学生作为主体,将具体的任务布置给学生,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对任务做出反应,将所学知识上升到新的理论高度,进而自主研究如何利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完成预设任务。基于此,教师组织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结合课程内容与目标体系建设任务情境,并且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学习探究能力布置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主动学习。对教学目标与驱动任务的明确,可以使学生在全新的模式中开展探究活动。对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来讲,教学内容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逐步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明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将生活中的具体案例作为出发点,从而引导小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学习的重要性,了解生活与信息技术的密不可分。
二、明确思路,完成任务
预设任务是教师组织教学的第一步,而引导学生完成任务才是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根本所在。小学生在接受学习任务之后,往往由于自己的知识储备量不足、或者能力有限對于学习任务感觉无从下手。此时就需要教师开展针对性的引导与提点,引导学生认真分析任务,制定正确合理的实施方案。例如,在学习利用互联网查找资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预设如下任务“通过网络获取资源,制定家乡一日游的路线”,教师在将任务布置给学生之后,要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家乡的旅游资源,引起学生的兴趣;之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如何通过关键字输入等方式在互联网中查找信息;最后引导学生利用办公软件将查找到的信息进行汇总,之后制定出自己的“家乡一日游计划”。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能手把手的向学生传授每个步骤的操作方法,而是需要扮演好“引导者”“总导演”的角色,在学生遇到实质性困难的时候针对具体问题解答,最终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对于小学生来讲,单独利用自己的力量往往难以顺利完成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学习任务,这就要求组织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将合作学习教学法与任务驱动教学法整合应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学实践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2]。所以,教师在布置学习任务之前可以将班级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任务,之后引导小组内部的讨论分析,共同商讨完成任务的计划与方法,实现合作意识的同步培养。
四、结语
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是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的需要,是适应信息技术特点与新课程目标要求的需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时效性的需要。希望通过文章的阐述,可以使得广大教师深刻认识到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优势所在,结合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转变传统教育教学理念,变革教学模式与方法,逐步提供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呈军.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8(30):136-137.
[2]谢利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7(28):152.
作者简介:李志能(1985—),男,广东清远人,小学信息技术二级教师,本科,从事小学教师工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409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