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使得现阶段高中课程教学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学生对课堂的体验、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应运而生。从目前来看,构建任务驱动型的高中数学课堂已经成为高中数学老师共同的努力目标。结合教学实际,提出几点关于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建议,希望能对大家今后开展任务驱动课堂构建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任务驱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
任务驱动教学理念是建立在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和情景认知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育教学理论。它充分体现“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生本主义”课堂教学理念,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原有知识经验和新知识之间的关系、倾听学生的意见。因此,在高中数学任务驱动型课堂的构建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落实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重视学生与周围环境之间的交互,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探究的学习交流环境。那么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该如何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展开课堂教学呢?下面将结合我的教学实际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该问题展开具体的叙述。
一、创设情境,抛出任务
情境认知学习理论认为,真实的情境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在感受情境的同时,领略任务的真实性,从而自觉建立起知识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实际任务的解决过程中,产生“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困顿之感,进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例如:在《古典概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
“五一”期间,小明一家决定出去玩。但是小明的弟弟想去泰山爬山,小明想去北戴河看海,两人各执己见,互不相让。最后,小明的爸爸提出要以抛硬币的方式决定这次旅行的地点。抛掷一枚硬币,如果是正面朝上就去爬山,如果是背面朝上就去看海。问小明一家去爬山的概率大还是看海的概率大?
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快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一样大”。于是我又问学生:“如果抛掷多次,结果会发生变化吗?”然后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该问题进行探究。
在这一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为学生描述了一个抛硬币决定一个五一出游路线的现实情境,在引导学生对抛硬币“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出现的概率进行探究,帮助学生认识到了古典概率知识的实用性,提高了学生的课堂任务完成积极性,促進了任务驱动型课堂的构建。
二、师生讨论,分解任务
任务驱动的课堂是一个师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课堂,也是一个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培养的课堂。高中数学相比初中数学而言逻辑性和思维性更强,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而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抛出的问题又往往是教学的难点或者重点问题,里面夹杂的信息量较大,如果让学生一次性解决反而会造成学生的畏惧心理,不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因此,高中数学任务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不妨以师生讨论的方式细化教学任务,有计划、分步骤的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以促进任务的顺利完成。
例如:在教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在课程伊始,我就明确了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探究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但是基于该问题较难的客观事实,我将该探究任务分解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知识回顾”:我通过带领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相交”“相离”“相切”。
第二步“构建坐标系”:我将直线和圆放入坐标系内,并给出对应方程,引导学生对坐标系中的直线和圆位置关系的判定进行探究,提出解决办法。
第三步“具体实践”:根据师生互动过程中提出的解决办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具体验算,验证探究方法的准确性。
在这一课堂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将主要任务分解的方式,降低了课堂任务的完成难度,削弱了学生的畏惧心理,提高了学生的任务完成信心,推动了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三、分享交流,回归任务
任务驱动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教学任务。如果说情境创设是任务完成的铺垫环节,任务分解是任务完成的素材积累环节,那么分享交流就是任务完成的最终环节。这一环节的实施是为了实现知识教学的系统化,促进任务教学的圆满完成。
例如,在教学“直线和圆的位置”中,我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对解决方案的检验之后,又组织学生以小组派代表发言的方式总结直线和圆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并将各组学生的发言以板书的形式做最后的整合,形成了系统的问题答案。
在这一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以“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提升”的方式,系统地回答了本课的主要探究难题,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经验交流,加深了学生对该问题的理解。
总之,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一个主体任务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在其实施过程的各个环节都是为完成任务服务的,都是以调动学生的任务完成积极性、提升学生的任务探究能力为主要目标的。
参考文献:
[1]陈友清.任务驱动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31(12):171-174.
[2]于福群.高中数学“目标导向分段式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1(2):47-49.
编辑 鲁翠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961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