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全域旅游视角下乡村旅游与经济融合实证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是全域旅游发展理念的拓展和延伸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内在核心要求,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动力所在。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法,进行调研分析,理顺振兴乡村和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对策,以为更快更好地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
  关键词 全域旅游 乡村旅游 经济融合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乡村旅游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农业观光的形式为主。1998年国家旅游局提出“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做农家活、看农家景、享农家乐”口号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经过30 多年的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国民旅游休闲、度假养生的重要方式二乡村旅游不仅是对旅游业的补充和升华更是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伴随大众休闲时代的到来,乡村旅游“遍地开花”,乡村休闲、养生度假、康体疗养等各类乡村旅游新产品和新业态成为未来旅游业发展的主体和方向。但是乡村旅游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布局散乱、模式单一、农民参与度不高等问题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以“全域旅游”为视角捉进我国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1乡村经济与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全域旅游是以旅游产业的优势为依托,融合其他产业,在促进新型乡村旅游业的建设、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旅游产业供给侧改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乡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支持和乡村企业的发展,旅游业进入乡村,带动了乡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同时也提高了乡村的知名度。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内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迅猛,旅游业的发展逐渐成为振兴乡村经济的又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
  根据《湖北省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小组对全省乡村旅游资源普查结果,湖北省乡村旅游资源实体共2215处。湖北省乡村旅游资源类型较为齐全,旅游资源类型搭配较为合理,具备为旅游者提供丰富乡村旅游产品的良好基础条件。在空间布局上,湖北省乡村旅游资源的景观组合效果较好,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区域的景观功能相互补充。农村自然景观、农事农耕文化、农村民俗文化、村落古镇特色建筑、特色农业经济物产这五类旅游资源在各区分布相对均匀,从一定程度上彌补了各区域景点功能单一的缺陷,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湖北省主要乡村旅游景区景点已基本形成了食、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产业综合发展体系,湖北省现已建成乡村旅游景点1674处,其中包括武汉谦森岛庄园、武汉农业生态园、洪湖蓝田农业生态旅游区、鄂州梁子湖生态旅游区、襄樊市锦绣园、宜昌中华鲟园等六个首批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农家乐经营户3904家,在建乡村旅游项目76个;在农村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完善工程的进展过程中,乡村旅游接待水平也有很大提高;湖北省乡村旅游在产品类型和产品层次上也有了纵深发展,从过去单一的观光游览和餐饮娱乐产品形式,向观光度假、民俗宗教、购物娱乐、绿色生态、文化科教等多种功能融于一体的产品格局发展。
  2乡村旅游的特点
  2.1生态环保性
  与城市化生态环境相比,乡村地区由于地理、交通、人口、企业较少等原因,乡村旅游被外界干扰比较少,原生态的资源尚未遭受到严重的破坏,环境污染也不严重,依然拥有着良好的自然风光,维持着固有的生态性,这是乡村旅游独特之处。
  2.2季节性
  乡村旅游资源受一年四季的影响和农业劳动的更替,具有明显的季节特色,如南方和北方四个季节的乡村旅游资源就有非常明显的差异:北方的乡村旅游资源四季明显,春、夏、秋、冬各具特色;南方某些地方的乡村旅游资源在冬季时节,表现不是十分明显。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其季节性的特点。湖北省旅游部门正式推出了旅游名镇、旅游名村和休闲农业示范点赏花地图。3月樱花、桃花;4月杏花、槐花;5月高山杜鹃、樱桃;6月玫瑰、薰衣草…月月有花开 季季有花赏。
  2.3地域依托性
  湖北省乡村旅游地理区位上主要是城郊型和景郊型两大类,即主要依托于周边城市(城镇)或景区。城郊型主要是依托大、中城市,借助子与现代化城市截然迥异的田园、村落等,以采摘、捕钓、品尝、观光等活动吸引都市居民前来度假、休息,给市民提供短期休憩度假的旅游产品;它是我国乡村旅游区位模式的主要形式,如武汉市、十堰市周边的农家乐就属于城郊型模式。景郊型主要是依托某一国家级(或世界级)、省级的风景名胜区在市场上的知名度,以景区游客为主要的目标市场,是游客在对自然风景观光之余,对周围村庄的乡村景观的一种派生欣赏,开发中较多地保存着乡村的原生状态。如依托于大洪山国家森林公园的随州市观光农业区、襄樊市隆中“农家乐园冲、五蜂县后河原始森林生态景区等。
  2.4民俗民居性
  乡村旅游主要突出简单、朴素的格调,对农家院落、传统民居进行改造和包装,设置农家桌椅、农用器具,收集民间故事、民间服饰等吸引游客休闲娱乐,体验农家风情,如十堰市茅箭区的自助农庄型,充分利用农户庭院空间以及周围的鱼塘、树林、果园、菜地等农家资派,增设耕地种菜、现场采摘、任意“点宰’、自选自傲等服务项月,让游客吃农家饭、千农家活、当农家人、享农家乐,如武汉市东西湖慈惠农场石榴红农庄;风景游览型,通过开辟旅游线路,包装旅游经典,增设配套设施,完善吃、住、游等服务项目,让游客饱览风景名胜,感受回归自然,如五峰县后河原始森林生态景区;休闲娱乐型,依托便捷的交通条件,开发以休闲娱乐为主的游乐场所和设施,开辟琴棋书画、球类、牌类等休闲项目,开发以家庭为单元的休闲娱乐旅游,如龙(龙泉山)汤(汤逊湖)休闲娱乐综合旅游区。
  3乡村旅游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乡村文化的缺失
  乡村旅游的发展基础和灵魂就是乡村文化,文化是乡村的特色,它根植于乡村的土壤、乡村的艺术、乡村的风土人情、乡村的生活习惯中。但目前乡村旅游项目在开发过程中盲目追求新、奇、特,满足人们的审美享受和都市风的情结,过分地开发,夸张的建造城市里的设施和项目,致使乡村旅游项目和景区失去了乡土气息和韵味,乡村的原始风貌荡然不存或存在着混合“城市+乡村”的气息,失去了原本的乡土文化,失去了乡村旅游的魅力。   3.2体验度不够
  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有些地方盲目跟风,相似度极高,如西纸坊村,旅游项目上的儿童游乐场、单车体验、农家乐、娱乐活动、采摘园等,几乎在不同地方乡村项目都能找到相似的影子,这样的乡村游体验会使大部分游客失去兴趣,不会再来体验。缺乏创新、体验度严重不够的乡村旅游造成资源、设施的闲置、浪费。
  3.3缺乏利益协调机制
  乡村旅游的发展不是靠—人之力可以完成的,应该是多个利益相关者共同协作的结果。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有:游客、旅游中间商、政府、旅游开发投资商、旅游服务设施企业、乡村旅游景点景区村民。由于缺乏有效的乡村旅游发展利益协调机制,湖北乡村旅游发展主要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还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较大程度阻碍了湖北省乡村旅游的发展。
  4乡村旅游发展与振兴乡村融合的实践对策探析
  4.1科学地规划乡村旅游发展体系
  全域旅游时代的到来,打破了原有乡村旅游景点和乡村文化、乡村民俗割裂开的现象,应该在全域旅游的视角下进行整体规划,将整个乡村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来谋划、布局。保证乡村旅游的原汁原味,保护原有的民俗风情、生态环境系统、手工艺品,开发出带有乡土气息的特色旅游项目。乡村旅游开发忌讳规范化、模板化,也不能创造某种都市化的氛围,应该保持乡村的原貌。
  4.2构建乡村旅游产业化大格局
  将乡村旅游景区、景点、特色村镇、休闲娱乐区等,统一规划,统一管理,避免分散经营管理带来的不便利。促进乡村旅游和乡村传统的工业、农业、牧业、渔业等有机地融合发展,互相促进,互相带动,互相影响,以旅游业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相关产业融合旅游业来带动当地经济的繁荣,如:农家乐、农业采摘、农耕体验、观赏农业等项目。乡村旅游资源来源于乡村,更应该很好的服务乡村,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同时,回馈当地居民,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培养新型的农民,培训农民新的本领和技术,让农民从单纯地靠农业吃饭,提升到农副业一块发展的新型农村经济,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4.3突出乡村旅游的特色
  城市喧嚣,乡村静谧,正是这种对比,致使人们有重返乡村的愿望和需求,城市的人们对乡村的憧憬和对安静生活的向往,使乡村旅游逐渐升温。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突出乡村特色,乡村农业、乡村种植、乡村手工业、乡村饮食等,乡村特色对城市旅游爱好者具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也可以成为具有竞争力的旅游项目。乡村旅游项目在开发过程中不要模仿,不要跟风,开发要依据本土特色,突出原汁原味,才能可持续发展。
  4.4乡村旅游利益共同体构建
  利益共同体就是在项目的投资兴建以及之后的具体运营过程中,在相关法律、法规允许的情况下,针对所要涉及到的利益团体的双方或者是多方,就各自利益问题而展开协商、调节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利益关系的总和。乡村旅游要进入环境(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高度协调统一的发展局面,必须协调和处理好与游客、旅游中间商、农场(或村组)、旅游开发投资商、旅游服务设施企业、农民等相关利益群体(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利益共同體发展的目标就是要使涉及乡村旅游的利益各方实现利益间的平衡发展,即在党中央努力营造“和谐社会”的倡导下进行协调、稳步地发展旅游业,实现与游客的双赢、与旅游中间商的双赢、与农场(村组)之间的利益双赢、与乡村旅游开发投资商的利益双赢、与旅游服务设施企业的双赢以及与乡村旅游景点社区村民利益的双赢。
  4.5建立智慧乡村旅游平台
  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旅游消费模式正在发生着变化,购买方式和渠道也悄然在改变,网络购物、微信平台支付等形式成为了大众化消费方式,要建立信息一体化的网络消费平台,形成村村通的网络格局,方便消费者的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消费层次,改变了消费理念。为形成全域旅游的格局奠定良好的基础,打造智慧旅游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刘焕庆,吴健.全域旅游背景下的延边州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东疆学刊,2017(01).
  [2] 吴恒,马华泉.全域旅游视角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05).
  [3] 罗晓黎,闵剑,湖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J].科技创新月刊,2007(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411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