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思政课“教学难点”(理论教学)的突破与优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陈军
[摘 要] 高职思政课教学,理论教学是重点,也是难点,可用“互联网+”思维对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模式进行设计与规划,充分利用“互联网+”背景下的先进技术和优质教学资源,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提高教学实效性。
[关 键 词] 高职;思政课;“互联网+”;理论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4-0116-02
思政理论课的定位和课程性质决定了该课程的核心在于理论,所涉及的内涵切实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由此,课程定位必须立于一定高度上,以直接的理论形式传递知识要点,告诉学生知识点的内涵以及难点、重点,容不得半点模糊、模棱两可。但是,学生对理论的接受不是被动的,真正使其入心入脑需要恰当的模式与引导,长期以来,这点成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难点。利用“互联网+”背景下的资源,让互联网与传统教学模式进行重新整合,变革教学模式,引入教学新机制,已成为目前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新趋势。
一、“互联网+”背景下思政课理论教学面临挑战
在全新的“互联网+”语境下,多元化、自由化的思维对传统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你教我学”的单维性教育惯性被打破,理论教育的地位也受到极大的冲击。
(一)理论教学主体地位的挑战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授课内容、授课导向、知识掌握等方面是相互统一的,学习课程的目的不但是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培养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入理解,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的认可与接纳。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将重点放在理论教学部分,所涉及的有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理论内容应该成为教学的重点内容,不能因为理论教学枯燥、单调而避重就轻。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定位不可随意改变,理论教学仍然是学习的主要内容。
在“互联网+”背景下,这种模式化的内容显然已经不再是思政课教学的全部,当多元化思维通过网络技术渗透到大学生群体当中时,一些非主流性的价值观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从而与传统价值观念产生巨大的冲突,进而使大学生对思政课的理论内容产生质疑。面对这种形势,原有的模式和方法已不适应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的需求。
(二)理论教学目标定位的挑战
目前,在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培养合格的接班人,教学目的与国家意识紧密结合,对我国在探索革命和建设道路过程中的经验、政策、方向方针作出客观正确的解读,对大学生的“三观”起着直接的引领和熏陶作用。所以,与一般的理论课不同,思政课不但要掌握理论知识内容,还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头脑中,因此,复杂的知识体系和严密的理论脉络更要丝丝入扣,强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思政课教学设计安排中,理论是基础,离开了这个基础,其他无从谈起,任何形式的创新都不能忽略理论教学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思政课的内涵和意义,才能在理论框架下,达成课程目标。
但是目前思政课的教学没有改变灌输式、单向式的传统模式,特别是在“互联网+”形势下,没能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步伐,无法掌握新时代社会形势变化中大学生思维模式和学习模式的新特点,无法与学生的需求良好对接,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理论教学边缘化的挑战
互联网时代,各种思潮侵泄而下,多元璀璨,又鱼龙混杂,影响着课堂教学和教师的地位,对思政课理论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冲击。面对今天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大学生容易被一些多元思潮影响,产生不良认知,甚至接受错误思潮,进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认知障碍。面对这些现象,我们必须强化思政教学,落实思政课的地位,加大内涵建设,吃透理论,认真钻研,不搞形式主义,不搞表面文章,将课程内涵扎根扎牢,让学生感受到思政课的实用价值。任何肤浅的、形式主义的教学都会给思政课带来损害,得不偿失。
二、“互联网+”背景下思政课理论教学的优化组合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优化
要想优化理论内容,就必須从多元角度出发,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以及教学方法上创新,主动适应“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的需求。教学内容上,要把教育内容与学生需求相结合,突出“适应”“选择”“承压”以及“成才”等内容。教学形式上,把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多元化教学模式相结合,尽量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慕课等形式,让受众主体既能够感受到特殊的社会体验,又能够把握一定的自主情绪,从而更好地实施教学效果。教学方法上,改变传统单向、灌输式的方法,突出“互联网+”背景下学生的主体性。[1]
(二)实践内容和模式的优化
思政课的改革要想真正做到学生“真信”“真懂”,光靠传统课堂教学是不够的,从目前思政课教师的实际情况看,理论教学和课堂教学优势不明显,为了强化理论内容,需要创新教学模式。实践教学的独特优势能有效补充课堂理论教学的不足。
“互联网+”背景下,实践教学的形势日趋多元,实践教学有较强的灵活性,有互动性,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带给学生切身的感受和体验,容易引起学生共鸣。同时,实践教学因为有现实的平台、亲身的体验,能让学生增强获得感,由此延伸出对思政课的认可。思政课教学不仅要在课堂上,也要在广阔的社会平台中积累教学内涵,寻找理论支撑,从而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让思政课在“互联网+”背景下,融入社会。虽然面临挑战,但也要抓住机遇,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直面问题,让理论能够落地,让学生融会贯通。 (三)教学平台模式的优化
互联网打开了时代的窗户,这个窗户面向社会、面向世界,无所不有、包罗万象。如果我们把学生仅仅聚集于课堂,靠灌输、说教显然不合时宜。与时俱进,充分融入社会的发展潮流,是思政课创新的关键。
“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越来越丰富,怎样将丰富的资源与思政课教学紧密结合,是优化模式的关键。
首先,引导学生找一个落脚点,这个落脚点专属思政课内容,促使学生所学内容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明白,自己所学到的东西并不是抽象和空洞的,是具体的,是自己生活学习中真实发生的,做到有的放矢,弥补单一理论教学的缺陷。
其次,在广阔的平台中,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主体地位得到确认,学生的观察能力、交际能力、组织能力、协同能力、汇总和概括能力都得到了切实的锻炼。
(四)教学资源的优化
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信息资源,构建优质资源的互联网教学平台,整合教学资源和优化教学环境,大大拓展思政课教学空间,为思政课组织实施项目化教学模式提供信息化载体,进而实现思政课教学的既定教学目标。[2]
构建数字资源的互联网教学平台,在于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政课进行有机整合,实现网络教学平台与传统课堂的深度融合,突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形成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和良性互动。网络互动平台突破了高职院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模式的时空限制,促进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多向互动,也变革了思政课课堂教学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由于网络平台中师生地位平等,可以共享案例资源,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实际,真正实现从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的转变。教师可以在多向互动的讨论过程中,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及思想状态。
(五)教学效果的优化
思政课教学之所以单调枯燥且总给人讲大道理的印象,是因为课程理论性、政策性强,如果教学只有单一的理论,无论课程如何设计,要想精彩,都很难做到。另外,大学生特殊的心理使他们容易被感官丰富生动的内容所吸引,单一、呆板、理论、抽象的内容即使再宏大,也无法长时间占据他们的大脑。因此,探索多元、双向的教学模式尤为重要。为了实现理论在现实中的印证和投射,真正让理论进入学生头脑,只有以开放的姿态,融入社会环境,结合互联网技术,让学生的思想认识、人生理念、政治素质,在现实中不断碰撞、思考、积累,才能真正接受和吸收思政课的内容。
三、“互联网+”与思政课理论教学整合应处理好的关系
(一)把握好理论教学主体性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不是单纯为了理论,或者为了实践,而是为了实现教学整体的目标,真正落实教学任务,让学生真懂并掌握教学内容。“互联网+”的魅力在于可以提供有效的资源和平台,使理论教学有了更好的载体,有了能够保证落实的资源,其目的还是为了理论教学而服务。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必然要和社会相结合,“互联网+”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有效利用这些资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明白理论与现实并不剥离,理论有着扎实的现实基础,从而提高对理论的认可度,逐步上升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信服,达到教学目的。
(二)引导好“互联网+”的方向性
互联网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可以补充和延伸教学理论,可以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学习,在实际教学中效果显著。“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变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用先进的互联网思维作指导,以强大的信息化技术和配套的政策为支持,针对高职院校的特点,为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变革进行顶层设计,作出整体规划。
(三)把握好两者的契合性
目前,思政课教学与“互联网+”结合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问题也十分突出,怎样对平台资源实现优化整合,还需要大量的探索实践。
理論教学需要新的平台和空间作支撑,但这种拓展不是随意的,不是简单割裂理论和课堂,而是无缝对接。必须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要避免盲目切入互联网平台,特别是要避免“凑热闹”式的“互联网+”教学模式,那无疑误解了“互联网+”教学的真正要求和内涵,必须从理论教学的形式、内容、体系、方法、实效、可操作方面进行有效契合。
四、结语
思政课的理论教学因为地位特殊、教学模式单一、教学体系复杂严谨,要求我们对课程有清晰和准确的定位,“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和视角,融入了丰富、生动、多元、有趣的素材,提供了能捕捉、能感受、能查找、能落实的载体,有效提升了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同时,要认识到,两者有效结合,不能偏离轨道,要达到思政课教学目的,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佘双好.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定位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07(21):36.
[2]蓝燕.浅议“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思政课教学模式变革[J].鄂州大学学报,2017,5(24):12.
◎编辑 武生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438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