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大学体育训练中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体育教学是高校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通过体育课程可有效提升自身机体能力。而体育训练是大学体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训练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类损伤。出现损伤后,若未能及时进行处理势必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因此,有必要重视运动损伤预防,通过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降低大学体育训练中运动损伤的几率。同时,还需在体育教学中灌输运动损伤预防的重要性,让大学生掌握基本预防方法,树立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身体素质。
  关键词:体育训练  运动损伤  预防对策
  中图分类号:R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9(b)-0023-02
  1  运动损伤相关概念
  在体育教学训练活动中,由于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类损伤,这种受伤情况称为运动损伤。出现运动损伤情况会造成伤者的器官或人体组织发生运行紊乱,若不及时处理往往伴随严重的并发症。同时运动损伤根据不同标准,如,人体损伤部位、运动时间、损伤程度、损伤性质、损伤程度等,可划分为如下几方面:(1)依据人体损伤部位分类:皮肤损伤、关节(软骨)损伤、神经损伤、滑囊损伤及内脏损伤。(2)按运动时间分类:可分为新、旧两种损伤。(3)按损伤性质分类:急性损伤和慢性损伤。慢性损伤主要包括陈旧伤和佬损伤两种,而急性伤多因突发外力所致,其病程相对较短。(4)按损伤性质分类:主要分为开放性和闭合性两种损伤。(5)按损伤程度分类:轻度损伤、中度损伤及重伤损伤3种。根据标准可及时判断发生运动损伤产生的后果,采取最佳处理手段。
  体育训练不仅增强了大学生的体质,还丰富了他们的大学生活、陶冶了个人情操,同时在个人耐力、爆发力、团队协调力等方面有很强的训练价值。但出现运动损伤后有可能打消他们的训练热情,因此我们切记不能忽视运动损伤的预防工作。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预防运动损伤的必要性
  校园生活丰富多彩,活泼、好动的大学生缺乏必要的运动损伤预防知识,这是造成运动损伤的根本原因。因此,完成体育教学必须从头至尾贯彻预防理念,不仅能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更能从源头有效避免因运动造成的各种损伤。
  2.2 常见的人体损伤部位与类型
  2.2.1 肌肉韧带与表皮层损伤
  此类损伤多因皮肤擦伤或韧带拉伤所致,受伤部位多为肌肉群,如大腿肌肉群以及小腿三头肌和腰背肌等部位。皮肤表面损伤多为皮肤表层破裂,主要是在运动和训练中由于惯性及摔倒或碰撞造成的。
  2.2.2 关节部位损伤
  常见损伤包括脱臼和关节扭伤。脱臼多出现在体操类教学训练中,练习者容易出现因用力不合理造成落地重心失衡从而出现脱臼。扭伤多出现在掌关节、踝关节和膝关节等部位,多因未能充分进行热身活动而进行过分运动所致。
  2.2.3 骼部位损伤
  该部位损伤多为骨折,原因为暴力外伤所致,常见的有大学生在进行足球或篮球比赛中,因惯性过大导致跌倒过程中地面与膝盖直接撞击所致,同时出现跌倒时还会造成桡骨及尺骨部位骨折的情况。
  2.2.4 其他损伤
  在大运动量、天气过于炎热等特殊因素影响下,大学生训练过程中由于个人体质的原因,诱发脑供血不足从而引发休克;肢体接触激烈的运动,如足球和篮球等项目会因为撞击、摔倒等状况造成出鼻血等损伤。
  2.3 常见的运动损伤诱发原因
  2.3.1 大学生个人主观思想原因
  出现运动损伤多因大学生主观预防意识不足所致。因为大学生属于非专业运动员,在日常的体育训练活动中,在荷尔蒙的分泌下容易产生争强好胜的作用,会将忘乎所以的情绪带入训练直走恒。部分学生因急于求成或过于急躁以及胆小、犹豫、紧张,都会造成肌肉僵持或情绪失控,将有限的预防知识抛在脑后,最终造成运动损伤。
  2.3.2 教学、训练、比赛等环节安排不合理
  第一,绝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充分准备消耗体力,主观上抵触准备活动。因不充分的准备造成的损伤是最常见的原因。第二,教学、训练和比赛安排不科学。教学组织不当是另一主要因素,如针对专项运动训练,教师未能按照由易到难的循序过程开展,学生身体尚未达到更高要求时很难达到相应要求,同时,学生训练时如处于过度疲劳状态,或带病训练也极容易造成训练损伤。第三,未能充分考虑到大学生身体素质情况,造成运动量过大是造成大学生运动损伤的另一主要原因。因此,运动训练应保证科学性和合理性,运动训练量和训练内容应充分考虑大学生的身体承受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同时还要考虑场地、天气等诸多因素。
  2.3.3 客观因素
  在大学扩招浪潮下,部分大学的体育器材、场地等存在滞后的情况。因设施问题造成的运动损伤屡见不鲜。此外,季节差异造成温湿度变化过大,也会造成不同类型的运动损伤。
  3  运动损伤的预防与急救
  3.1 加強运动训练损伤预防的有效途径分析
  3.1.1 不断强化预防教育
  为尽量消除运动损伤这一不安全因素,高校教育工作者应针对实际损伤情况进行分析,及时帮助学生们找到损伤原因,同时借助案例灌输预防意识,并让学生在准备活动、训练和比赛中保持行动统一、纪律严明。   3.1.2 充分做好准备活动
  从运动学角度看,准备活动可不仅能客服惰性心理、刺激中枢神经兴奋度,还是训练、比赛的必要铺垫。准备活动必须结合教学、训练内容,专项运动更需采取针对性的准备活动,这样才能让准备活动与训练比赛内容有机结合为一体。
  3.1.3 加强保护与自我保护
  主动保护是降低运动损伤几率的有效方法。参加体育训练的学生应掌握基本保护技巧和方法,并有意识地将上述方法与实际训练内容结合起来。
  3.2 如何处理常见运动损伤
  3.2.1 肌肉韧带拉伤/关节扭伤
  针对关节损伤或韧带拉伤应对上述部位今早实施“冷敷”处理,从而达到收缩血管和减少局部充血的效果。冷敷最佳时间段为24~48h以内,抓住这一时机可促进渗出液及淤血的吸收,并改善淋巴、血液的循环。
  3.2.2 擦伤
  观察擦伤程度,若擦伤较深需用生理盐水进行清理并擦涂紫药水或红药水,若擦伤较浅则仅需擦涂红药水,一般情况下不需要过多治疗。
  3.2.3 脱臼
  出现脱臼应让伤者保持安静状态且严禁揉搓脱臼部位,同时安排人员及时将其送至医院进行治疗。
  3.2.4 骨折
  出现骨折后容易导致休克。因此,出现骨折后第一时间必须预防伤者出现休克,针对休克的伤者需先行抗休克处理,然后方可对骨折部位进行处理。骨折伤者需及时固定伤处避免移动断断而加剧损伤。
  3.2.5 鼻出血
  一般处理鼻出血采用压迫(并采用口呼吸)即可控制出血,同时还可采用冷敷的方法达到止血的目的。碰撞性鼻出血,检查的同时需要观察伤者的精神状况,防止并发症。
  3.2.6 休克
  针对休克学生需做好防暑、保暖工作,并保持伤者呼吸道通畅。同时安排人员及时将其送至医院采取针刺等方法医治,避免出现更严重的情况。
  4  减少体育训练损伤的相关建议
  4.1 要培养学生自我保护和预防运动损伤的意识
  大学体育教育应贯彻“健康第一”的理念,让大学生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通过培养与体育相关的爱好和兴趣促使其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进而在自我报理念下逐渐增强个人体质。体育训练前需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强化核心区及静力性力量方面的训练。
  (1)做好准备活动。由于许多运动损伤都属于急性损伤,为避免学生在体育训练中出现损伤,应做好准备活动,使学生肌肉收缩能力得到增强,使其协调能力得以改善,在体育训练后还应对肌肉的僵硬度进行缓解,促进机体代谢。(2)强化核心区训练。在体育训练当中,教師还应对学生开展核心区训练,使核心系统训练重要性得到关注,当训练动作完成后可使学生肌群负荷得到减少,从而降低运动损伤发生率。(3)重视静力性力量训练。在体育训练当中静态力量作为动态理论的重要基础。静力性练习是指学生在不疲惫状态下发展动态力量,可起到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作用。
  4.2 增强认真做准备活动的意识
  在理论课教学及训练开始前,教师应强调准备活动的意义和技术要领。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安排准备活动,在训练过程中针对不合理的动作需及时进行纠正。
  4.3 消除学生心理障碍
  在学习心得技术动作之前,教师应先做示范。然后讲解动作技术原理,针对容易出现运动损伤的部分重复讲解。通过分解教学,让学生们掌握动作如何衔接,如何在每个细节中预防运动损伤。
  4.4 加强医务监督
  由于大学体育教育多与专项运动相结合,这就凸显了教学训练的科学性。考虑到场地器械、技术动作、身体素质等众多影响运动损伤的因素,学校需有针对性的加强医务监督工作。同时,还需对学生的着装加以约束,并及时维修相关器械和场地。
  5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就体运训练过程中的运动损伤原因进行简要分析和梳理。为保证各类体育训练活动的顺利开展,还需结合体育项目的特点、运动规律及学生个人身体素质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制定出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这样才能让学生们真正体会到运动的乐趣,并在训练中发挥出自身优势,在比赛中取得良好的成绩。实现健康运动,平安校园的初衷。
  参考文献
  [1] 王立新,刘桂芳.学校体育训练中运动损伤恢复及避免方法[J].大观(东京文学),2017(12):241.
  [2] 原艳玲.高校体育训练中运动损伤原因分析与恢复方法[J].当代体育科技,2017(8):11-12.
  [3] 奚树良,易海志,黄四元,等.大学生在业余体育训练中运动损伤的调查分析[J].时珍国医国药,2006(9):1833-1834.
  [4] 张骊,尹维江.高校体育训练中运动损伤原因分析与恢复方法[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8(6):19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461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