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形式逻辑视角下的啦啦操概念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啦啦操是一项新兴的体育艺术项目,现已呈现出全球化发展态势,但研究发现,啦啦操相关概念的界定还存在着不足与缺陷,不利于该项目的发展及其科学体系的构建。本文基于形式逻辑相关理论,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剖析啦啦操运动的本质属性和特殊属性,以期提出啦啦操概念的新定义,为构建啦啦操的科学体系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啦啦操  形式逻辑  概念  文化内涵  适时发展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8(c)-0245-02
  当下,啦啦操已发展成为一项以“团队、时尚、活力”为理念内核,以体育健身、竞技娱乐、商业表演为实践宗旨的综合性体育艺术类项目[1]。近年来,国内已有许多专家学者从多种角度对啦啦操进行了研究,但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时,却发现对其概念的界定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和缺陷。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项目本身的适时发展,使得“啦啦操”的内涵和外延又赋予了新的意蕴。对此,本文将基于形式逻辑相关理论,对啦啦操项目的本质属性和特殊属性进行剖析,旨在正确审视其概念的本质内涵,为构建啦啦操的科学体系提供一定的理论意义。
  1  “啦啦操”一词的演变
  啦啦操,英文Cheerleading,可译为“有领导的欢呼与助威团队”。现代啦啦操运动诞生于1877年美国校园橄榄球比赛中,是观众为本队呐喊助威的一种看台表现形式[2],后借助美国职业篮球赛(NBA)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1980年,美国举办了首届全美啦啦操大赛,标志着啦啦操正式成为了一项独立的体育竞技运动。至21世纪初,啦啦操运动正式提升为世界性竞赛项目。
  1998年,啦啦操运动由中国大学生健美操艺术体操协会(CSARA),伴随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引入我国,最初以“啦啦队”命名,随后该运动逐渐在中国全面展开[3]。2003年,“啦啦操”一词首次出现在国内研究文献中,从此“啦啦操”与“啦啦队”的命名共存发展;2011年,啦啦操从体育赛事的“附属物”,转向动作技术独立成项与表现形式规范发展,“啦啦操”名称的应用也已逐渐超越了“啦啦队”[1]。
  2  啦啦操概念的逻辑学考察
  2.1 “啦啦操”相关概念的辨析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发现“啦啦操”一词首次出现在黄楚姬的《啦啦操的概述与编排》一文中,作者对其概念界定为:啦啦操运动是在音乐的衬托下,通过队员身体动作的完美完成及高超的技能展示,集中体现青春活力,健康向上的团队精神,并追求团队荣誉的最高境界[5]。在此定义中,首先,定义项中包含了“高超”、“完美”、“最高”这种含糊不清的概念和隐喻的词语,这显然违反了下定义的原则。其次,就其定义的属概念和种差而言,此定义的属概念定义过窄,其种差也不足以体现啦啦操的特有属性,例如此定義同样适用于“艺术体操”和“舞蹈”这些项目的概念。因此,以上对此概念的定义存在着不合理之处。
  陈黎,张昕认为:啦啦操运动是在音乐的衬托下,通过队员舞蹈动作的完美完成及高超的技能技巧展示,集中体现青春活力,追求团队荣誉感和健康向上精神的一项体育竞技活动[4]。在此定义中,属概念是“一项体育竞技活动”,而啦啦操作为体育的一项内容,它不仅是一种体育竞技活动,也是一种教育手段和方式。因此其属概念的外延小于种概念的外延,违反了逻辑学的定义规则。
  周建社,陶成武,李先雄在其《啦啦队或啦啦操的名称辨析与理性思考》一文中厘清了“啦啦队”或“啦啦操”的源流、转变与愿景,认为:“队”的起源蕴育了其内生属性,侧重组织形式的“团队性”,“操”的发展构筑了其外生形象,侧重于项目性质与结构属性;两者作为一个运动项目命名的不同指称,其名称变体的存在与发展是根植于其内生需求与外生发展的客观要求,蕴育的是啦啦队或啦啦操的原始形态、项目形成与发展的结构属性;啦啦“队”与啦啦“操”二者指称的应用应顺应时代发展与实现共荣[1]。以上对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
  2.2 啦啦操本质属性和特殊属性的分析
  2.2.1 啦啦操本质属性的分析
  体育学是研究人的身体全面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综合性学科。啦啦操运动是一项以身体练习为基础,展示健康、活力、激情的团队风采的新兴的体育艺术类项目,它是建立在体育、艺术、美学等科学理论指导下的人体运动。人体是运动的物质基础,是身心辩证的统一体。啦啦操在时尚、合作、进取、活力的精神文化引领下,已逐渐发展成为了一种新型的注重内外兼修的教育方式和体育文化载体。人们通过参与啦啦操实践活动,首先来达到优化体质、塑造形体的目的。此外,团队的合作与运作可以培养队员们的集体主义精神;运动强度及负荷量大,培育队员们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追求高难、新颖与时尚,培育其奋发进取、表现自我、积极实践的意识与能力;重视运动者身体内部生理机能发达而表现出的健康美以及个人技术魅力的展示,可以充分发挥队员的个性、积极性、创造性。[6]因此,经过长期系统的训练,能有效地促进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充分体现了体育运动育人、育体、育心的本能特怔与整体效应。本文认为啦啦操的本质属性是一门体育学科[7],“啦啦操”与“体育”是种属关系中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   2.2.2 啦啦操特殊属性的分析
  (1)团队协作性与张扬生命力。
  啦啦操是以团队的组织形式展开活动的,尤其强调团队完成动作的高度一致性,在运动过程中需要通过队员之间的相互协调配合,完成各类难度动作、不同队形变换以及空间转换等,最终实现团队目标。啦啦操其基本技术动作、表演技巧、肢体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特色,舞蹈形式的绚丽、活力热烈的风格、结构的精密、表现手法的完美,都充分展示着团队协作精神与张扬活力、个性,彰显着项目自身的文化内涵和存在价值。
  (2)身体技术的节律性、制动性。
  啦啦操的技术特征不同于体操、健美操以及舞蹈,主要表现为肢体动作的发力方式。在运动中,无论动作怎样复杂多变,是否持有轻器械等道具,都要求保持着明确的身体感觉与节奏感,肢体须始终控制在标准的位置,通过短暂加速、制动定位来完成动作,动作执行与完成干净利落,清晰准确,以此展现出啦啦操的技术特征。
  (3)赛场氛围的激励性和互动性。
  啦啦操队员须协调应用基本的手位、舞蹈、技巧、难度等动作,也可配合花球、吉祥物、标志牌等器械道具以及口号组合等,一方面增强成套动作的艺术性和感染力,以此来展现健康活力、自信开放的团队风采,鼓舞斗志;另一方面影响观众、调动观众情绪,与此形成良好的互动效应,烘托赛场气氛[8]。
  (4)表演形式的艺术性。
  ①声乐的强节奏性。
  音乐是一种流动的“时间艺术”。啦啦操音乐一般选择爵士乐、迪斯科、摇滚、舞曲等,其特点是欢快热烈、鼓点清晰、节奏强劲有力、旋律动感和具有时代感。音乐是啦啦操的灵魂,不仅给练习者动作以速度和节奏,而且给人以情绪体验和感情色彩,提升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②追求“难、新、美、稳”。
  啦啦操运动属于难美技能类项目,“难、新、美、稳”是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其中,托举、抛接、金字塔、翻腾;跳跃、转体、平衡等难度动作,是区别于其他项目的最显著的特征。除了追求新颖、高难、惊险的难度动作,成套动作还要求具有千变万化、新颖独特、合理分布、流畅多样的动作对比组合,以及跌宕起伏、复杂多样的三维空间运用及方向、队形、图案和鲜明的层次变化等,以此突出啦啦操强调视觉冲击力、多样统一性的艺术表演性项目特征。
  3  啦啦操的概念界定
  属加种差定义是形式逻辑中的一种真实定义,是本文完成啦啦操概念界定的重要依据。基于此,本文将啦啦操概念的定义为: 啦啦操是在鲜明的音乐伴奏下,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融合舞蹈、技巧、体操、健美操、艺术体操等多种元素组成的成套动作,以身体节律性制动为技术特征,可借助口号、标语、道具器械等,达到展示团队风采与张扬生命活力,同时与观众形成良好互动效应,渲染赛场气氛[9],实现人类追求以健身、健心与健美为锻炼目的的一门体育学科。但是,应该指出的是,形式逻辑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啦啦操的概念是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演变而来的,其名稱变体也应走向“文化内涵式与适时发展”[1],也应在非形式逻辑邻域得到更多的关照。
  4  结语
  随着当代视觉文化的全面来袭,加速了啦啦操与音乐、舞蹈、技巧、舞台戏剧等多种艺术表演形式的创新融合,这已成为啦啦操运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当下,啦啦操已呈现出全球化发展态势。但由于对其概念的定义不明确,势必会对其未来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更应根植于其内生需求与外生发展的客观要求,更好的挖掘其文化内涵与外在效用,适时发展;不断加深对啦啦操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建立更加完备的啦啦操学科体系[10],这也是新形势下更好地推进项目的整体可持续发展的当代使命。
  参考文献
  [1] 周建社,陶成武,李先雄.啦啦队或啦啦操的名称辨析与理性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40(10):41,39-43.
  [2] 简清国,林茂竹.英汉多功能字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3] 李艳翎,胡湘.啦啦操[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4] 陈黎,张昕.大学体育健康教程[M].2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
  [5] 黄楚姬.啦啦操的概述与编排[J].体育科技,2003(2):40-43.
  [6] 孔馨雨.花球啦啦操队形、层次、对比运用的审美阐释[D].湖南大学,2016.
  [7] 李沛,马鸿韬,孟宪君.健美操概念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0):1433-1435.
  [8] 杨晓莹.舞蹈啦啦操审美艺术价值及其艺术创编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9] 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审定.2017—2020周期啦啦操裁判规则[S].2017:47.
  [10]李波.黄宽柔.新形势下我国舞蹈啦啦操运动的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6,2(1):2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461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