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黑衣壮“黑”服饰文化的解释性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赵媛媛

   摘 要:以中国古典经卷为重要内容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以学术流派以及宗教形式两千多年来绵延不断,并且在无形之中潜入了中国民族文化的深层,构成了民族文化的重要基因。而借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黑衣壮黑色服饰文化进行解释性研究,对于理解黑衣壯乃至整个壮族服饰艺术具有重要价值。黑衣壮服饰自产生之初便深受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其外在形式、服饰内涵在境界上也都显露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痕迹,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服饰理论和工艺哲学。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为黑衣壮黑色服饰文化的解释性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引和灵感源泉。
  关键词:黑衣壮;中国古代哲学;解释性研究
  注:本文系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校级边疆基金项目(BJYB2012007 )。
  黑衣壮是广西壮族的一个非常古朴、非常纯正的重要民族支系,被誉为“壮族的活化石”。整个部落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的那坡县境内生态环境脆弱的大石山区,西接云南,南与越南毗邻,世代居住于深山当中与外界隔绝。黑衣壮因历史和民族原因把黑色作为服装颜色和民族标记,保留着壮族最为传统的习俗和服饰。无论是其民族文化还是其具体的服饰艺术都具有十分鲜明的特征。黑衣壮服饰穿戴上讲究实用,制型朴素美观,款式大方, 至今仍然保留着最为传统、最具有民族特点内涵的壮服文化,体现出了黑衣壮民特有的风情韵味。传说古时候黑衣壮的祖先一直居住在山林茂密,土地肥沃之处,他们努力勤恳,老实淳朴,过着与世无争、自给自足、自由自在的生活。后来遭遇外敌突然入侵,首领侬老在带领部族人抵抗外敌的过程中浴血奋战而不幸受伤,不得不退入丛林隐蔽。侬老在退入丛林时,因伤口流血不止疼痛难忍,情急之下便在身边随手抓了一把野生的蓝靛捣烂后敷于伤口,意想不到的是神奇的蓝靛竟使侬老的伤口愈合了。被蓝靛治愈后的侬老重回战场奋勇杀敌,最终赶跑了入侵者。为了感谢神奇蓝靛对于整个部落的恩德,在侬老的号令下,部族人开始移植野生蓝靛,他们发现这种草不仅具有消肿止痛的功效,还可以染色,用蓝靛染制的衣服既保健又舒适,于是全族开始大力推广,部落中从耄耋老人到嗷嗷待哺的小孩都统一穿上用蓝靛汁水染制的黑色衣服,他们相信这种衣服具有驱魔解毒、消除病患、强身健体的功效,黑衣壮因此得名,随着时间的流逝沿袭至今。本文则从《周易》、《老子》和《庄子》中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这一新角度对黑衣壮之“黑”进行探索性的研究。
  一、中国古典经卷谈“黑”
  相传在中国最早开始掌握纺织技术的民族是壮族,至今黑衣壮仍延续着最古老的纺织术。本族人都穿着自种自纺、用野生蓝靛染制而成的黑色粗布服装,在现代人眼中一个部族统一着黑色服饰,不免会认为这个民族的审美缺乏创意而显得沉闷和了无生气。但翻开中国古典经卷来重新解读这黑,便会对黑衣壮之黑有另一番新的理解和认知。在原始社会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方式很简单,主要是靠感知。例如他们认为太阳可以带来食物的生长成熟,火可以驱赶猛兽带来温暖,因而感知到的红色就和生命、温暖联系到了一起。而从人的视觉来看,黑色代表夜晚的来临,它象征着恐惧、神秘或者是死亡。对于不可知的神秘事物,原始人往往会产生敬畏的心理。越是不可知就越加神秘,也越让人产生敬畏。因此我们今天可以看到新石器晚期开始,出现了崇拜黑色的“流行风尚”,考古发掘出的有关吃喝住行的所有器具全都都采用黑陶。《礼记》中就曾经描述过夏人以黑为贵,征战的战马、祭祀的动物都必须用黑色。黑色甚至贯穿于整个礼仪领域。夏朝把尚黑作为服色制度。这个服色可不只是我们理解的服装颜色那么简单,它包括了王者的车马、旌旗、衣服,是国家意识的礼仪表现。像丧事、祭祀和战事这些对于古人来说全都是神圣之事,在这些场合中夏朝人全都采用了黑色。从《易经》看,黑色被列为上升到“天”的颜色。古人认为北方的天空长期是神秘的黑色,天帝的位置是北方的北极星所在,在中国的古典经卷中黑色代表天,是众色之首。
  二、春秋时期道家及五德之“黑”
  道被认为是道家哲学思想的核心,同时也是道家审美的基础。老庄认为道是世间万物之本原,即包含了一切事物之理,是不可言说的形名之外的存在。老子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思想否定了世俗之美,他认为浮华炫丽常会迷惑人的心智,道的精妙之处并不能从现实的形色名声之中获得,强调更高层次的美应是在道的层面之美,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道家在对道的感悟及人的修养过程中,将道从形而上的玄妙之想引入了具有审美意蕴的、深层次的心灵感受,从而实现了审美境界和人生境界的转换。
  老子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因此道家崇尚单色,“目盲”是指实物背后的深层次东西,例如说规则或者道。他认为这些深层的东西才真正是圣人想看到的。人们看多了艳丽缤纷的色彩,沉浸在对其的欣赏之中就会使目光流于表面,势必影响人们对于更深层次的东西的探索。同样,“耳聋”和“口爽”也是一样的道理。而黑衣壮服饰崇尚以黑色为主题的审美意识构成了黑衣壮独特的服饰文化,与老子的单色观念有殊途同归之妙。老子同时提出他的美学主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见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八章)朴素的黑色成为他眼中最 美的色彩 ,《道德经》第十九章也指出“见素抱朴”,这几乎成为道家美 学思想的核心内容,所谓后来的朴素之道就应该来源于这里。道家不仅在其政治观点上追求“无为而治”“绝圣弃智”,在艺术的主张方面也没有跳出“朴素”二字。庄子虽是倾向于那种壮丽的美,但仍是把“朴素”作为至美,庄子的艺术观其实是对现实艺术。他在《庄子·天地》中指出:“且夫失性: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曰五声乱耳,使耳不聪。”从中不难看出庄子对现实存在的那种绚丽色彩或华丽辞藻修饰的艺术作品嗤之以鼻,这种观点与老子的思想形成一个延续性的整体。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五德(选用五种颜色来表示)金、木、水、火、土分别对应白、青、黑、红、黄。中国古代每一个朝代的开国皇帝都会根据五行的相生相克原理和政权取得的方式和关系。因此到了秦朝,认为自己是属于水德的秦人一开始就崇尚黑色。从原始氏族社会到开国王朝,黑色至始至终都是人们所崇尚的颜色,可以说黑色产生于中华文明的源头。因此黑衣壮服饰以黑色作为族群的标记是黑衣壮服饰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结语
  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与学说去解读黑衣壮“黑”服饰文化是因为民族文化是一个极其综合又复杂的文化现象。特别是民族的服饰文化经常与特定区域民族的历史及文化发展史紧密联系,集中体现着一个民族的集体智慧和创造。黑衣壮主要是由服饰、风俗、语言和习惯与壮族其他的支系以及当地汉族相区别,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黑衣壮“黑”服饰文化进行解释性研究,对于总结黑衣壮的服饰文化及其特点具有特殊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潘知常.中国美学精神[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
  作者单位: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464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