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述中国“诗”“画”关系的共同性和差异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咏慧

  摘 要:“诗”与“画”的关系问题是复杂的,但也可以大致从共同性和差异性两方面来分析。二者既互相渗透,又有着在创造审美意象方面的同一性,二者分属于不同的艺术门类,有着各自的审美情趣,在观赏者心中也有着不同的地位。
  关键词:“诗”“画”关系;共同性;差异性
  “诗”“画”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在面对这两种艺术形式时经常讨论的话题,“它实质上是不同门类艺术的共同性和差异性的问题”。[1]本文分析“诗”“画”关系中共同性和差异性,并论述二者之间的关系。
  1 “诗”与“画”的共同性
  “诗”与“画”是相互渗透的,它主要体现在苏轼所提出的“诗画本一律”观点总;同时二者在审美意象的创造方面也存在同一性。
  1.1 “诗”与“画”的相互渗透,可从“情”与“形”、动与静两方面的来理解
  苏轼所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主张“诗”与“画”是相互渗透的。他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的“诗”大多都充满画面感,让人每读一次都像走进了诗所呈现的画面之中,像《鹿柴》这首诗写到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很好地把鹿柴附近的景色写了出来,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山的空寂清冷,这一份清冷之感仿佛透过诗飘溢而来。王维通过诗给读者一次次身临其境之感,都表明了王维的诗在制造情景方面有过人之处,也显现了“诗”与“画”有共同之处。
  1.2 “诗”与“画”就审美意象的创作来说有同一性
  苏轼所说的“士人画”,创建了诗与画同时建构的理念,诗可以把画境表达出来,画也可以把诗境描绘出来。在以形写神中,最重要的是传神,因为这样才能刻画出自然山水的灵气和韵味,追求自然、简单的绘画风格,运用灵动、潇洒的画表达画家的精神理想。苏轼也指出诗歌与绘画,在其审美规律方面具有同一的特征,既凝练、简单与自然,又有内蕴丰富的审美意味。孔武仲曾说:“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黄庭坚也说过:“李侯有句不肯吐,淡墨写作无声诗。”从他们所说的“无形画”“无声诗”等都可以看出,他们有着与苏轼一样的观点:诗歌与绘画在创建审美意象时具有同一的特征。
  2 “诗”与“画”的差异性
  “诗”与“画”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有着表现方式的不同,同时诗歌在内容的广阔性上有绘画难以比拟的优势。
  2.1 “情”与“形”的区别可理解为动态与静态、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区别
  邵雍在《诗画吟》中说:“画笔善状物,长于运丹青;丹青入巧思,万物无循形。诗画善状物,长于运丹诚;丹诚入秀句,万物无循情。”在这段话中,邵雍都提到了诗歌与绘画虽然都具有“善状物”的特点,但绘画擅于描摹形状,诗歌擅于表达情感,同时这也体现了二者有动态和静态的区别。
  诗歌之所以能够带给人不同的审美体验,最主要的原因是诗歌能触发人所拥有的审美想象,这种审美想象使诗歌在描写事物之外,更多地体现作者的情感世界,它既是创造者,也是接受者内心世界的一种反映。诗歌的每一个字句都包含着诗人的心理感受,通过文字符号的连接,诗人的坚强意志和丰富情感不断地组合,让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够感受到诗人在文字之外所创造出来的图画。这种图画并不是一种真实的画面,或是一种视觉的冲击,它是人们通过审美想象所构建的画面。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谈道:“凡画奏乐,止能画一声。”这句话不仅表达了绘画是只能画出一个有限空间的空间艺术,也从侧面反映了诗歌是能表现出一段持续性时间的时间艺术。
  2.2 诗歌在内容的广阔性上拥有绘画难以比拟的优势
  诗歌在所表现的内容上比绘画更广阔,如嗅觉、触觉、听觉、心理状态难以在画面上表现。张岱曾说过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的“思故乡”就难以准确表达在绘画上。诗歌在时空上的表达比绘画在时空上的表达更有优势。钱钟书的《中国诗与中国画》中认为“在中國古代,‘画中有诗’是对绘画的最高要求;而‘诗中有画’却不是对诗歌的最高要求”。最好的画需要表现诗歌的意境,但最好的诗歌却不一定要完全展现出绘画的艺术世界。唐代徐凝曾写:“一水寂寥青霭合,两崖崔崒白云残;画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声出树难。”这首诗里写到的“三声”的猿啼是绘画很难完整画出来的。这些意象因为有了时间的延续才在空间上呈现,绘画只能表现一定长度的时间,持续不断的时间是绘画不容易表现的。诗歌里有关颜色、光暗等许多东西是难以通过绘画表现的。由此可见,诗的意蕴是画不能完全表现出来的。
  2.3 社会地位的差异性
  孔子没有具体对诗歌与绘画孰高孰低作出定论,但孔子曾说“兴与诗,立与礼,成与乐”,至少可以看出在孔子的想法,他认为诗歌的地位是比较高的。王崇也将诗画作了一定的比较,他认为在《论衡别通篇》中,诗文对比绘画具有言教作用。图画的作用只是让外在形象得以保存,欣赏者只单单看到画中所描摹的事物或人物。王充对诗歌与绘画也作了对比,认为诗歌通过文字记载比绘画能更好地表达人物的想法和观点,而绘画只是形象的描绘,不能使人知道其思想。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极高地赞扬了诗歌的社会地位。由以上不难看出,就诗歌与绘画的关系来看,传统上认同诗歌比绘画的价值高。
  参考文献:
  [1]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488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