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全民健身环境影响下,面对巨大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缺口,为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客观维度上讲,在国家政策指导与支持下,加之高校的不懈努力,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日趋完善,但实践中仍暴露了不少问题,最终收效差强人意。本文基于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及现状的概述分析,着重就其在新时期的运行模式变革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高校  体育教育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9(c)-0079-02
  随着市场化经济体制变革,社会各领域的竞争愈演愈烈,其核心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的竞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我国综合实力逐步攀升,并发起了“全民健身”行动,促动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在此过程中,体育人才是首要必备条件。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有着非凡的价值意义,必须要遵循科学发展观,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提升其实际收效,相关方面的课题研究备受关注和热议。
  1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需求
  根据联合国研究机构发布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指出,“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战略地位及价值越发突出,是当今社会竞争的核心资源,而其来源多基于教育支持。随着经济水平发展,人类生活品质不断提升,消费结构亦发生了明显变化,包括生存、享乐、发展三方面,休闲时代悄然到来。体育本身独有的魅力,成为了现代人消费的重要板块,对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在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战略导向下,全民健身事业发展亦步亦趋,触发了人类新的共识,体育运动热情空前高涨,这也进一步推动了体育事业发展,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面对社会发展庞大的需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势在必行,并面临着重重机遇和挑战,其在新时期的发展颇受关注。
  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在宏观素质教育改革导向下,国家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注度与日俱增,并出台了系列指导政策。体育本身人类精神文明的创生物,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并且有益于强身健体,因而日渐成为学校教育的必备科目,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事实上,现阶段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已然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客观维度上讲,受多重因素影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仍旧存在不少问题,体现在内容设计、方法运用、评价反馈等几个方面。据相关访查结果发现,长期受传统应试教育渲染,很多高校尚未完全跳脱出固定思维的局限,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发展需求的认知不足,相关内容设计单一,更加偏重于技术知识灌输,忽视了对学生职业精神、能力素养的综合锻炼,与现代化教育发展需求不符。另外,部分高校创新表现力不足,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方法单一,忽视了学生互动参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参与积极性、主动性,最终收效差强人意。同时,评价机制的不完善,无法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优化指明方向。
  3  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策略
  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徐徐图之的过程,其作为一项系统化工程,对各方面参与及构成要素提出了要求。作者基于上述分析,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策略,以供参考和借鉴。
  3.1 加强师资建设
  教师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力量支持,占据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其整体素养水平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素质教育改革新时期,面对社会发展高要求,进一步加强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至关重要。近年来,在高等教育普及化、大众化的冲击影响下,高校生源数量不断增长与积累,对其办学环境提出了更多、更高要求。时至今日,师生比例不协调客观存在,既影响了学生学习体验,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研工作发展。为此,高校应深刻认识到师资战略地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断加强相关建设,在充分发挥自身人才培育主阵地优势的同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缓解单体教师压力,使之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教研工作。另外,高校还应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多样化的培训教研活动,邀请学术大家、業务能手广泛参与,促动领域内互动交流,及时更新教师思想理念,丰富他们的学识涵养,分享有效实践经验,提升其综合素养水平,使之在本岗位上大放异彩,实现自己的职业价值,并满足学生成长需求。
  3.2 优化课程设置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类的精神文明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对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要求越来越高。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相关指导,“高等学校培养的专门人才应适应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强调,“合理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拓宽专业口径,增强学生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在具体的践行过程中,高校应扭转传统应试教育思想,关注学生发展需求,科学调整学科与术科之间的比例,有机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以便于夯实学生知识功底,使之更好地传导给下一代学生。同时,值得着重指出的是,体育学科开展的目的远非强身健体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培育学生良好的精神品质,如此才能为人师表,更好地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高校还应重视体育文化在体育教育专业教学中的导入,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精神健康,培育他们良好的品德修养,并使之深刻领悟体育教学的内涵、魅力,以诱发他们浓厚的兴趣。如此,在强大的内驱力支持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动性才能得到显著提升。   3.3 创新教学方法
  科学的方式方法运用,能够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师生身份角色发生了巨大变化,着重强调学生主体性,最大限度地释放其主观能动性,以使之各方面能力素质得到充分锻炼。本质上而言,教学是一项双边活动,既包括教师教,又包括学生学。尤其对于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而言,传导给学生正确的思想理念至关重要,这也是决定其能否更好地适应未来岗位需求的根本,要求高校教师身体力行。在具体的践行过程中,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师应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引入先进教学方法,如引导式教学、开放式教学、情景式教学等,组织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满足他们的差异化成长需求。某种维度上讲,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除了具备扎实的知识功底,还需掌握必要的运动技术、教学方式等,将学生置身于真是的语境环境,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就业需求。信息化时代,教师还应注重对现代科技的应用,通过多媒体技术及设备等,创设良好的环境,帮助学生成长与发展。
  3.4 重视职业指导
  知识经济时代,面对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高标准、高要求,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倍增。科学的职业指导工作开展,有助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更好地迎接未来工作挑战,帮助他们认知到从事岗位的价值及责任,并指引其不断努力前行。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中,应科学分配课程设置比例,融入职业教育相关内容,结合学生个性差异,帮助和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职业发展方向,重点培育他们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并详细讲述“体育教师”的身份角色定位,了解其所需要的知识素养、能力素养以及品德素养等要求,勉励学生自发努力,进而实现自己的职业价值。同时,高校还需紧密关注社会发展动态,及时调整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加大改革力度和进程,保持职业指导的先进性、科学性。对此,高校可通过与中小学院校合作的方式,组织开展多样化的职业实践活动,及时了解基础教育发展动态需求,合理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并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场景,使之发现自身不足,为后续自主学习指明方向。
  3.5 完善评价机制
  知名学者潘绍伟指出,“评价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校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本质上而言,评价的最终目的并非考核,而是帮助师生更好地认识教、学过程,并从中发现不足,继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针对性地采取有效优化举措。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评价多以考试成绩为主,反馈的信息不尽全面,一定程度上还滋生了学生功利主义心理,对他们的长期发展不利。为此,高校应充分认识到教学评价的本质,在全面发展学生的目标导向下,进一步完善评价机制,有机地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关注学生的主观个性差异,全面、客观、真实地反馈学生实际水平,进以为后续教学强化做指导。同时,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评估效果,还需注重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包括教师、学生、高校以及中小学院校等,通过学生自评、互评的方式,让其客观地认知自我,并对存在的不足欣然接受。
  4  结语
  总而言之,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十分重要和必要,完善的运行模式建构势在必行,其作为一项系统化工程,应紧密结合实际情况,针对现行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应对举措,包括加强师资建设、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重视职业指导和完善评价机制等,以取得更大成果。筆者希望学术界大家持续关注此课题研究,结合实际情况,全方位解析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并针对性地提出更多有效变革策略。
  参考文献
  [1] 杨锋,毛治和,郭玉凤.基于终身体育背景下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中华武术(研究),2019,8(4):29-31.
  [2] 刘其龙.对地方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思考——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J].新西部,2019(2):143-144.
  [3] 黄达武,刘露,谢彬.教改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以江西省为例[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5(5):68-72.
  [4] 朱乔.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31(2):24-2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498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