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社会体育专业发展新方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自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持续高速增长,随着国民收益水平的提升,其消费模式逐渐向发展和享受型消费转变。在这一前提之下,人民群众也逐渐参与到体育健身当中,到目前为止其数量可占总人口1/3,位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前列。体育健身相关产业的发展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但是由于我国2007年才正式确立“国职”证书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导致在此之前及之初我国国内相关专业人员存在巨大的市场空缺。至今市场上仍是一种供不应求的环境,加之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不断严峻的前提下,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模式应更加适应市场所需才更为科学合理有效,故进行“社会体育专业+私教”的人才培养模式既可将市场上巨大的专业人才缺口进行填充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式,其可行性是较为可观的。
关键词:社会体育专业 私教 人才培养 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9(c)-0045-02
1 社会体育专业简介
社会体育专业全称即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其主要培养具有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管理人才[1]。从其专业的介绍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其专业最大的特点即其社会性属性极强,是一种以社会为条件背景、体育活动为开展方式、专业知识为理论指导的社会性体育活动。1993年,天津体育学院率先在国内各高校中开设此专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国内已有200多所高校普及了此专业,培养了大量的专业型的人才。
2 私教行业现状及其存在问题分析
私教全称即私人健身教练,是一种以会员为服务对象、以一对一为指导模式、以健身指导训练为方法手段的专业人员,其形成依赖于体育健身业的兴起,我国自2007年“国职”证书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开始被国家承认并统一管理。据市场统计私教的课时费高达每节300~500元,一般的也有每节100~200元,21世纪收入最高的职业统计曾将其排在第17位(数据来源美国《时代周刊》),正是其职业的高回报率吸引了大批从业人员的选择。
2.1 起步时间晚
受种种历史原因的影响,新中国成立时间较其他国家相比较晚,国内各种制度的发展正处于探索和改善阶段,国内的《体育法》出台也仅20余年,在体育中关于私教这一行业的发展更是近年来才逐渐完善和正规化,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和诸多国外国家的发展相比较必然存在于一定的差距,20世纪70年代末,私教行业便在国外开始萌芽发展,至今已形成相当完善的一套制度。
2.2 人才缺口大
市场的需求必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我国健身行业的骤然兴并没有给私教行业以准备的时间,其起步时间晚直接导致我国对于这方面人才的培养欠缺一套有效的制度,在人才供给方面存在不足,导致市场上出现专业人才巨大缺口的现象。目前为止国内健身俱乐部的数量高达6000余所,而据体育总局的统计至今国内拥有国职证书的专业教练仅7万余人。平均下来每个健身俱乐部拥有的专业私人教练仅10人左右,其中还不包括一些小型健身房在内。从这种比例中我们显然可以看出其专业人才的缺口是巨大的,远无法满足健身俱乐部市场的人才需求。
2.3 人员素质较低
在巨大的人才缺口下,俱樂部经营者为了维持俱乐部的正常运营就必须降低从业者的准入门槛,从而造成无证或持其他五花八门教练证的人员从事私教职业情况的出现。即使是持有健身教练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从业人员其学历水平、知识储备、职业素养等也是参差不齐的。这必然造成其行业的整体素质水平较低,无法为会员提供较为高水平的服务。
3 “社会体育专业+私教”的必要性
3.1 发展速度快倒逼行业寻求新的发展
我国私教行业虽起步时间晚,但基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在国内施行全民健身计划之后,国民健身意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选择进入俱乐部健身的人数也正在逐年升高。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和国家体育总局的统计,截至2019年,我国健身会员数量可达千万以上,而市场上的专业从业者远远与之失衡,这便急需大量的从业人员来减轻市场上的失衡情况。而从上文可知,我国目前已经有200多所高校开设了社会体育的专业,如果将其专业的培养目标与私教相结合,形成“社会体育专业+私教”的培养模式,那每年将会给社会提供更多的专业型人才,长久以往下去,不仅能有效缓解市场上供求失衡的关系,而且将会逐步缩小我国由于自身起步时间晚导致与其他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3.2 缓解就业严峻与人才缺失矛盾
就业难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就业压力在每一个时代都存在,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国民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导致本科生数量不断增长,本科生在社会上的竞争优势基本上已微乎其微,毕业等于失业的情况也愈演愈烈。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若选择专业对口的工作大多仅有极少数与体育经营相关的行业可供选择,其专业性职业较少甚至被网友戏称此专业“专业坑了学生,成就了大学老师扩编”。在此环境下若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私教”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难的尴尬处境,既可为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提供一种新的择业选择减轻其就业压力,又能极大地解决私教行业现今发展中面临的大量人才缺失问题。并且,在为企业提供大量专业人才的同时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其从业人员自身较高的素质水平。 4 “社会体育专业+私教”的可行性
4.1 办学条件好为其开展提供基础
以往体育教学专业的开设往往受限于教师、场地、器材、时间等因素使得人才培养模式受限较多。但近年来,国家对高校的重视程度愈来愈大,在高校的基础建设方面更是直接给予资金上的支持。如今高校的各种硬件和软件设施不同于往日,极大地改善了以往的窘境。另一方面,在国家新课程改革的背景要求下,高校对于教师的引进方面更加注重教师的综合性素质,加之各个高校多年来办学不断累积的教学经验可以为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一定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之下开展“社会体育专业+私教”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是对高校各种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更是为教育变革道路勇为先驱者和探索者。
4.2 模式指向性强为其开展提供前提
高校培养人才的目的本就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所需,向社会提供其所需的各种人才,但现今高校开设的诸多专业中仍存在“因循守旧”“老古董”等专业,不仅不利于学生自身的成长就业等问题,而且对社会的发展作用微小,高校对专业的开设拥有极高的自主性,因此应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现状,结合市场所需的方面展开具有针对性的特色专业。“社会体育专业+私教”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结合现今市场需求和健身行业日后巨大的发展前景综合考虑的,既是一种特色专业,又是一种发展空间巨大、寿命性极长的人才培养模式。就如私教的一对一教学模式一样,我们也可将社会体育专业与私教进行一对一的教学培养,将其专业的重点直指私教,让学生在学校中便学习各种私教所需的专业知识,最终将学生培养成毕业即上岗的专业性人才。
4.3 就业容量大为其开展提供市场
我国2018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820万远超过2017年的795万,根据人社部的毕业生数据得出,如果加上中职毕业生和17年尚未就业的学生数量,2018年待就业的加在一起约有惊人的1500万[1]。在本科生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反观我国私教行业却仍是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口,以此不难看出其中的问题:我国国内诸多高校在此方面的人才培养方面式仍是沿用老旧的教学体系缺乏与时俱进的新颖性和实用性,这也是市场上专业人才缺失的一大重要原因。从就业严峻与人才缺失这一矛盾可看出,我国高校对于私教行业人才的培养力度确实不够。“社会体育专业+私教”的人才培养模式显然是极具市场的,加之私教行业本身的高职业回报率将会使促使更多人选择这一职业,而其行业本身巨大的人才需求量便决定了其行业的就业容量对此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可观的。
4.4 人才素质高为其开展提供条件
一方面社会体育专业学习者其本身便具有较丰富的知识储备如《运动解剖学》《运动营养学》《运动生理学》等专业性知识,其学习方向和内容与私教行业专业知识大同相近,如再进行更加细化更加针对性的专业学习将会更加容易。另一方面,被培育者本身的学历水平较高,其专业素质、个人素养等各方面较好,与目前国内鱼龙混的私教行业相比其竞争优势更大。从整体上来看,在高校中开展“社会体育专业+私教”人才培养模式被培养者的各方面水平素質均较高,不仅更加符合社会对专业性人才的需求,而且其被培养者可以反作用于整个市场环境,提升行业整体的服务水平,带动行业进一步规范化的发展。
5 结语
社会体育专业要想谋求更好的发展就必须与时俱进,完善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但在发展创新的同时决不能忽视专业的实用性而盲目跟风,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开展,在利用专业自身优势的同时结合社会所需仔细分析,培养一种超前意识。“社会体育专业+私教”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在解决市场人才空缺和就业形势严峻矛盾的同时也为其他专业在今后的发展中提供一种实践经验;在满足个人和市场所需的同时,也创造出更多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刚军,刘永峰,张叶红.构建社会体育专业健身私教人才的教育模式[J].贵州体育科技,2010(1):78-80.
[2] 史曙生.我国私人教练认证与培训市场调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1,47(3):137-141.
[3] 张宁.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健身俱乐部实习内容构建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
[4] 王刚军,刘永峰.社会体育专业培养健身私教人才的可行性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9,31(1):92-94.
[5] 冯丹.贵阳市健身私人教练职业现状调查与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7.
[6] 王刚军,曾思麟,张叶红.寻找社会体育专业办学的突破口——健身私教专业方向开设的可行性探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11):91-9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498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