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时代社会教育视角下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路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社会教育不仅限于培训工作技能和业务,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人们正确认识社会、融入社会,使之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一种人生态度。肩负全民健身活动使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要具备更多的社会教育知识,特别是对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要重点对社会适应、道德等进行培训与考核,以更好地发挥他们对健身群体良好的示范作用。结合近几年培训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教学以及管理经验,本文运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梳理与分析。结果表明:在社会教育培训目标、规格以及礼仪等方面还存在着较为模糊、内容抽象与考核机制不甚完善等问题。制定培训目标、明确培训规格以及建立社会教育的考核机制,使其较好地掌握社会教育理论知识,并应用到实际健身指导过程中,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发挥出新时代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社会功效。
  关键词: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社会教育;培训路径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9)04-0049-05
  社会体育指导员作为基层健身群众健身指导和活动开展的骨干力量,能够团结广大健身群众,通过开展团体性体育活动,可以促进不同社区居民之间的感情交流,形成理性平和、宽容接纳、诚信友爱、平等尊重的居民关系,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归属感和人文关怀,促进社区乃至社会的和谐与稳定[1]。然而,作为这支队伍最高的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培训过程中关于社会教育的内容还较为薄弱,如果仅僅局限于培训教材则显得远远不够,存在着过于宽泛、针对性与可行性不强等问题。根据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标准要求,国家级指导员要“能够撰写有关全民健身工作或调研报告”这就要求他们不仅对组织管理、项目展示、赛事参与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能够提交政府有关部门,而且对健身群体存在的有关缺乏社会教育问题能够及时反映出来,为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因此,要重点对这方面的内容进行学习,并进行考核。本文旨在对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对社会教育培训的重要意义、目前存在的主要突出问题以及建立培训路径提供理论依据,以提高他们的社会素质。素质是指完成某项工作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和能力,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社会素质就是他们观察、认识和适应社会发展,并能自觉带动广大健身群体对社会进步推动的能力。
  1 新时代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融入社会教育的必要性
  1.1 新时代赋予体育专业人才的迫切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赋予了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的深刻定义,新时代背景下对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多要求,专业人才承担着更多更丰富的体育责任。当前历史阶段,我国正处于一个向民族伟大复兴之梦的新时代进程当中,这个进程将以什么方式展开,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是与教育、特别是社会教育有关的。首先,人们除了要学习工作技能来满足本能衣、食、住、行等的需求之外,更需要通过社会教育途径提升人超越自己的本能实现自我,如学会合作、关系国家大事等。如果把人放回本能的状态,迎合人的本能需要而仅仅为挣钱而工作,就难以向上提升人。其次,社会教育也不仅是一种社会化的手段,而是一种福利手段。社会化是个体在与社会互动过程中,逐渐培养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变成社会人,并通过对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2]。同学校教育一样,社会教育也需要投入,无论投入主体是谁,重在提升个人、群体人文上的如情商、心理品质等素质,然后才是知识与技能。第三,社会教育不只是面向未来,更要注重当前。国民素质的高低决定未来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西班牙著名社会学家曼纽尔·卡斯特认为,国家的发展首先要有“健康的公民”。他所指的健康公民需要有伦理道德与遵守规则、生存与发展技能、本国情怀与世界眼光、审美意识与分析能力。基于此,更应该强化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社会教育培训内容。
  1.2 践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有效途径
  改革开放40年以来,由于社会竞争不断加剧,生活压力持续加重,社会不确定性和风险明显增大,社会教育较为滞后,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不健全等,导致国人对于身体健康的诉求越来越强烈。2014年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正是实现我国体育发展目的的有效落实手段,代表了国家顶层设计中对国民健康的重视程度。《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的出台,给予体育锻炼了更多项目选择,给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具体实施提供了明确的路径和方法,国人对于体育锻炼的需求日益增长。社会体育指导员作为全民健身运动发展的基层推广层,肩负着全民健身运动推广的重任,对这些专业人才进行社会教育专业培养,可以增强其引导效果、可以更好的将意识不同、利益复杂多样的社会人群结成一个统一体,使人们的社会行为既千差万别又符合社会的要求而不发生“社会翻轨”,同时营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体的良好社会风气和文化环境,使之得到良好影响,在对国人进行社会教育的同时促进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
  2 社会教育内容融入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的可行性
  2.1 社会教育符合体育发展理念
  社会体育是实现社会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社会教育的涵义较为复杂。一般认为,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是指一切社会生活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教育,而狭义上则指学校教育之外的一切文化教育设施对人们进行的各种教育活动。可见,社会教育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虽然是学校教育之外的教育,但却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在世界各国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中,作为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基础教育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培养一种工作技能的教育,还是一种生活态度的教育。一个国家的民众对生活态度的认知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就可知这个国家的文明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从个人角度看能启发他们对自己奉行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行为方式、学习工作方式、情感方式、思维方式等,对社会起促进作用还是反作用带来思考。而体育发展理念的初衷正是基于身体锻炼,倡导终身体育、生活体育的发展理念,与社会教育的契合度较高,可操作性较强,可以作为国家级社会指导员培训的主导思想。   2.2 社会教育符合社会体育培训目标
  应该充分认识到,社会体育中的家庭体育已经充分显示了在社会教育中的功效,符合社会体育培训的目标,家庭体育在老龄化、少子化以及城镇化日益突出的现实条件下应该得到更广泛的关注,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直观、生动,能在孩子内心中形成内在驱动力,进而养成运动爱好等习惯。将社会教育融入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中,可以让学员深刻体会社会体育培训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可以增进学员在社会角色、身体责任感等方面的提高。
  3 社会教育融入与存在问题
  3.1 社会教育有关内容的缺失
  目前,我国所出台的有关全民健身活动的法律法规强调的是体育的工具性,缺少更多的社会、人文系统的战略性,在培训规格设计上较为笼统。社会教育课程内容注重书本,脱离现实与要求;同课程结构上还存在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脱节等问题[5]。在培训与考核过程中,结合项目特长进行课程设置培训、将人文教育,即言谈、礼仪、美育等学科内容纳入其中还十分欠缺。
  社会教育内容的薄弱直接影响队伍素质的提高。如果培训中缺乏社会教育方面的知识,缺乏历史感和从人文的角度帮助学员们看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就无法说明和解释怎样才使人感到通过体育健身活动提高生活质量、生命质量,作为一个社会人怎样正确对待为人处世的意义。如果不和他们一起研究怎样使一个普通健身者变成一个家庭、单位的优胜者就难以引起他们的兴趣与共识。
  3.2 社會教育培训方式与实质把握脱节
  研究表明,城乡居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并乐于经验和体验的态度及能力(有兴趣、好奇心、实验精神等);控制身体的能力(能享受肢体活动的乐趣、运用小肌肉及大肌肉等);游戏及工作的能力(享受做事的乐趣、耐力、专注力、对任务的自觉等)要比非体育人口成人表现得更好[6]。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怎样把社会教育纳入到培训过程中去,一方面是补充健身“教育的质”的不足,更为重要的是弥补这方面知识的薄弱与缺乏。
  社会教育的内容怎样与学员们的实际需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已成为培训面临的突出问题。在培训方式上主要采用“满堂灌”,仅仅停留在浅显的理论性知识上,未能体现出成年人对问题注重质疑、争议与理性探讨的特点,他们的实际指导经验未能与授课教师碰撞出“火花”来。由于参加培训人员的年龄、文化程度等异质性差别很大,培训效果不佳较为普遍。
  应该看到,这支队伍中不乏有乘机捞取虚名、满足自身虚荣、光说不练的假把式之人,但是,如果说他们将这些当成自己的“权力”,是违背公益性初衷的,并利用不健全的考核体系缺陷,混同与低级别的指导员,甚至放弃指导、策划、管理等的义务。这从政策上来说,是因为他们缺少条件和机会参与,被驱赶到个人利益的小圈子里所致。因此,探讨其作用发挥的考核体系就显得尤为迫切。
  3.3 缺少社会教育中重要的礼仪培训环节
  礼仪培训不仅是社会教育的必需,而且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强烈要求。实际上,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表现出它的不足与薄弱。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健身指导活动都离不开礼仪,特别是国家级别的指导员就越需要礼仪来影响大众的社会生活。但目前还认识不到礼仪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礼仪培训在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过程中必不可少。在指导健身过程中如果指导员出现言谈举止缺少基本礼仪习俗,自觉或不自觉地不受到该礼仪的约束,就会被人们认为是“不成熟”,有害于形象。
  从每年参加培训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年龄段上看,大多数在40~60岁之间。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在校受教育期间缺少礼仪礼节方面的基本知识与行为,仅从培训期间,如就餐排队、乱扔垃圾、轻易许诺、课堂玩手机、项目展示中大声喧哗等不文明现象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学员固执地认为体育健身指导就是提高体质、提高某一项目的技能水平等片面想法。
  3.4 培训考核方式的应试化色彩浓厚
  一般来说,培训时间大多在一周左右。根据体育总局的规定,指定培训教材中的内容,除了由培训基地根据培训对象有所取舍之外,余下部分作为他们日后自学。从实际培训来看,还体现出应试培训模式,即注重答题考核。其中知识教育约占80%左右,有的还不太实用。在考核试卷中,通常反映出他们对书本与理论知识懂一些,但缺少分析与批判问题的能力、礼仪意识、城市情怀和地区眼光。
  从近几年有关信息反馈以及调研中不难看出,培训之后,要么继续以某一健身项目技战术当做炫耀工具,要么仍是功利主义者,不但自己不健康,连合格都达不到,焉能发挥作用?可见,这样的培训课程设计、课程内容安排和培训方式体现出浓厚的应试化倾向,不利于整个队伍素质的提高,对此,彻底废除“填鸭式”教学以及如何完善考核机制是体育有关部门与培训基地面临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4 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社会教育培训的实现路径
  4.1 制定行之有效的社会教育培训目标
  2011年以来,体育总局陆续将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设在所在省市的综合大学或体育高等院校。由于师资力量较为雄厚,社会学、社会体育学、文化学等领域的专家不乏其人,这对将社会教育的培训纳入其中具有师资上的可行性。
  国家体育总局2011年10月颁布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办法》在培训教育上规定“地方各级体育主管部门和经批准的协会可根据实际需要,组织编写补充培训教材,并报上一级体育主管部门备案”。从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目标上,应将社会教育的责任心、使命感以及对人格塑造和心态等列入培训内容,这就需要各地培训基地结合当地实际、队伍现状等因地制宜的明确培训目标。
  本文将社会教育培训目标界定为,热衷于公益事业,具有较强的公共道德基本知识,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人际关系能力,能够在社区体育组织管理过程中遵守社会秩序、礼貌谦让、注重环保等。这是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区别于其他级别社会体育指导员最显著的特征。   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社会阅历丰富、经验更多,但大多是从自身去看社会,对其评价往往出现“盲人摸象”的结论,如果说社会教育的目标是定位在人文素质的培育上,那么,要实现其目标,就要有明确的界定,如课程的设置、教学方法等的人性化。理论形态的内容要减少,讨论与实践性的内容增加,给他们留出自由思考与讨论时间。
  4.2 明确社会教育培训规格
  培训规格是为实现目标服务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称号分为,三级、二级、一级和国家级。按照《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规定,不同等级有不同的要求。
  国家级指导员除了具备有关大众健身的组织、管理以及项目创新能力之外,其培训规格要注重对他们进行人格陶冶等的社会教育。培训规格应体现出一种动态的社会教育内容。在明确奉献、服务、健康、快乐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的目标前提下,培训基地利用师资人才资源优势从各方面支持授课教师要制定不断充实、完善有关社会教育的法规与政策,投入一定的人力资源,撰写丰富社会教育的有关辅助教材或视频网络链接的课程。
  在社会教育培训中的规格上,课程设置要体现差别化。根据不同群体将人性和理智融入到社会情怀与担当中,使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公益性的社会人,即在日常生活中担负起服务于他人的重要角色。这个角色的社会价值是什么,通过阅读、听课、培训把这些资料组织、整合起来,学会从中进行归纳、解读、对比,得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为今后在实际体育组织、管理等大众健身活动中将这部分知识,再进行延伸、迁移、标准化,转移到新的问题、新的领域上,内化为自己看待事物的方式,这才能体现出不同与其他级别的规格要求。
  4.3 开设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文明礼仪课程
  简言之,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形象。在与社会各阶层、各种人群打交道的过程中,他们的文明礼貌就是素质的前沿,注重文明礼貌,恰恰能从本质上展现出国家级指导员的素养和思想品质。
  礼仪培训是社会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讲文明、讲礼貌是这支队伍文明程度的实际体现,学习和应用礼仪知识,是加强队伍建设的需要。礼仪的根本目标是要教育、引导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自觉遵循礼貌道德规范以及相应的社交礼仪形式,提高文明意识,养成文明行为习惯,使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达到高度和谐与有序,以此推进整个健身群体文明程度的提高。
  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应开设什么样的礼仪课程,可能看法不一,但从培训的经历来看,应将具有中国特色,并与符合现代社会礼仪结合起来,如太极拳类的就要结合抱拳礼节培训,广場舞等项目也要从开始的低头行礼到结束后的行礼等环节做起。
  4.4 建立有针对性的社会教育内容考核机制
  结合学员的年龄段、学历等实际情况,培训班要适当开设有关社会教育原理、角色承担,探讨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怎样结合地域特色探讨通过体育健身怎样加快人的个体化与社会化,以及注重以社会义务的实现来构建和谐人际关系。要队伍道德素质高总是更注重每一个人的社会义务,对自己的利益看得淡一些,当整个队伍更倾向于履行社会义务时,他们的基本社会权利自然也就能得到保障。
  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社会教育培训效果怎样,由于每年参加培训学员的年龄段、文化程度等的差异十分明显,对之学习内容、考核的要求、标准与评级也应不尽相同,不搞“一刀切”,社会教育的内容的选择要与学员们的实际需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培训基地不妨将社会教育内容作为培训试点,例如对社会教育有关内容不仅停留在笔试答卷上,还要给予小组讨论、专题探讨等形式进行考核,不至于因错误的路径选择而造成“路径依赖”,还能及时总结“去粕取精”,反过来还能对丰富社会教育培训理论与日后他们有效的社会实践发挥进行补充与完善。
  5 结 语
  人类社会的进步总是伴随着热衷于公共事业,即尽可能减少物质成本与其辛劳无报酬地付出的群体去推动。自2012年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设置到每个省(市)以来,每年到基地来培训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逐年增多。随着国家将全面健身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特别是党的十九大的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新时代,在深入落实国家提出的“十三五”《全民健身计划》过程中,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社会功能的发挥已提到议事议程中。如果培训中缺乏社会教育方面的知识,缺乏历史感和从人文的角度帮助健身群体看社会现象与分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无法说明和解释怎样才使人通过体育健身活动树立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因此,确定培训目标、明确培训规格、增加礼仪课程以及完善考核体系是全社会对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社会作用发挥的时代要求。
  参考文献:
  [1] 刘国永,王欢.中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报告(1994—2014)群众体育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11.
  [2]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109.
  [3] 卢元镇.社会体育导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55.
  [4] 王月.焦虑蔓延整个中国[N].生命时报, 2011-09-23(01).
  [5] 赵爽.北京市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课程设置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5:3.
  [6] 邬里希·戴克迈. 孩子人格发展的目标与达成[EB/OL]. http://www.dajiyuan.com.2010-06-17.
  [7] 苗春竹,唐玉斌,王紫娟,等.黑龙江省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4(5):39-43.
  [8] 盛俊林,朱宝峰,王剑虹,等.黑龙江省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3(6):65-68;86.
  [9] 朱佳滨,胡萍,黄忠国.我国体育院校休闲体育专业发展现状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5(3):1-4.
  [10] 李双玲,朱宝峰,贾春佳,等.黑龙江省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3(1):49-54;5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110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