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型职业农民培养问题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农民是“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离不开农村地区数量众多的农民。职业农民的培养可以从各方面提升农民素质,提升现有农民队伍水平。在分析新型职业农民的意义基础上,提出了这一过程中现存的问题,如政策缺乏、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培训资源不足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对策以完善职业农民培养。
  [关键词]职业农民;培训;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F725 [文献标识码]A
  1 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意义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农民问题是其中一个方面。新型职业农民指的是有理想的职业化农民,他们以农业为职业,认为农业与其他产业同等重要,熟悉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大量时间和精力用来从事种植、养殖和加工,同时这份职业也给他们带来不错的收入,他们有文化、懂技术、善于经营、会做管理,在工作中能实现自我价值,并能对社会做出贡献。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建设要注重吸引年轻人回农村工作,注重对职业农民的培训。
  目前新型职业农民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生产经营型,如种粮大户、合作社带头人等,这类农民既有资金又有技术。第二类是专业的职业农民,他们在前面提到的种粮大户或者合作社中工作,主要有农业工人和雇用的员工等。第三类是在农业发展的各个环节有所参与的人员。这类人有技术、有的懂销售,如从事农产品销售、基础设施服务等工作的农民。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会对农村建设与城乡发展带来以下两方面的意义。
  一是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可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高素质水平的人力资源优势。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他们在农村生活,对农村情况最为了解,在长期的生活中积累丰富的经验,他们的素质和能力高低与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关系密切。通过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从农民这一人力资源主体着手,能够唤醒数量众多的农民群体中蕴含的巨大潜力和无尽的创造力。无论是支农政策还是相关的人财物资源的投入,要真正发挥作用都要落实到农民身上,从而通过这一主体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二是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能够带动城乡统筹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可以通过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实现。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前提下,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城市产业升级,对城市劳动力的要求也在逐步提升,农民进城务工,对其素质和技能的要求与之前相比更严格,其能否适应产业变化就主要取决于自身素质是否过硬。通过培养新型农民,提升其素质和能力,可以使就业转移的农民有较强的务工技能,融入城市生活,实现稳定就业,从而逐步改变城乡二元化结构,使城乡融为一体,统筹城乡发展,进而推动新农村建设。
  2 新型农民培养现存的问题
  2.1 培养职业农民的政策缺乏
  当前来看,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不管从理论还是实践上都比较简单,这就导致在政府层面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扶持不够清晰明了和完善,农民应有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具体表现就是政府对于这一群体的支持往往局限于简单的口头政策,没有相关的配套、统一的法律支持和政策保障,这使得在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时没有强硬、明确的依据,培训有时无法保障。
  2.2 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农民参与培训积极性不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培训问题认识不足,二是培训时间不合理。
  就对培训问题的认识方面,传统上的农民思想上功利倾向较重,思想道德素质不高,但是培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效果一时显现不出来,农民一时看不到效果就会导致他们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下降。过于关注效果是基于农民本身以农业为生,其经济基础较为薄弱,承担风险的能力较弱。农民自身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在对培训的知识吸收方面存在困难,也会形成对培训的片面认识。
  就培训时间的安排来说,有不合理的一面。农民本身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对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提升自身的素质也没有太多的要求,认为培训可有可无,对自己没有太大作用,再加上在农村留守的农民以老人、儿童等为主,缺乏对培训问题的科学认识和有效参与。培训时间的安排以五月份或九月份居多,这两个季节一般会与农民的主要劳作时间冲突,农民即使有意愿条件也不允许参与到培训之中。
  2.3 新型職业农民培训资源不足
  培训资源不足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费,二是师资。培训经费从数量上来看投入不够,导致培训过程中相关配套设施跟不上,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从培训经费渠道来源上看,渠道不一, 经费的使用范围和使用对象不同,有严格限制,导致资金分配过于分散, 整合不足。培训资金在具体分配的过程中逐级逐级缩水,真正需要投入的地方资金不够,培训作用不能很好发挥,培训效果得不到保障。特别是对于那些地理位置较为偏远村或者缺少帮扶的农村地区,资金的获得更为困难。从实际上看,这些地区的农民对于职业素养的培养需要更为迫切。
  从培训的师资方面来看,培训师资对农民培训的内容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很多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师都是临时从市场中找到,或者是知识更新不及时的培训师,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对市场的认识不足或落后,培训以后效果不够明显。更高层次的拥有现代培训理念的培训师缺乏,有的是理论知识充足,但动手能力不足。与之对应的,一些实践能力强的扎根于农村的专家实践能力强,但理论知识较少,不能对职业农民在理论上做针对性的指导。总之,就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来看,师资队伍问题不少,不能很好满足实践需要。只有从师资力量上加以保证,并对职业农民进行深入培训,才能为职业农民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3 完善职业农民培养机制的对策
  3.1 完善相关政策
  政府方面应从宏观上制定统一的政策,让与农业、农民有关的部门加强协调,实现政策制定的统一,同时在农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如农产品的流通、农业技术发展、金融资金等完善相关政策。如在资金、技术支持方面,地方政府及社会力量可以去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创业基金的设立,在相关方面提供支持。政策的完善不只局限于口头的表述,还要有官方文件的出台,对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各方面提供支持。还要增强农业服务部门的服务意识,方便农民办事,统一为其提供服务。此外,在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方面,也要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交由专业机构主办,持续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扶持。   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方面也离不开制度的保障。对于农民的培训工作非常庞大且复杂,影响培训效果的制约因素很多,耗时长,制度的约束可以使培训有效开展,达到预期目的,避免流于形式,为提升农村劳动力的质量提供支撑。
  3.2 注重新型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增强农民对培训重要性的认识非常必要,要转变农民对培训的不科学认识,增强对培训的重视程度。思想政治素质对农民来说,是其综合素质的基础和保障。因此,培训除了重视相关专业素质外,更重要的是对思想政治素质的关注。各级政府认识到思想政治素质对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地位和作用,意识到其重要性,并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新型农民培训的各个环节,更多的去注重相关内容的培养,此外还要加强新型农民培养相关问题的立法,给各种培训提供法律依据,也可以让农民从心理上自觉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去接受培训,并积极参与到培训当中来。
  在培训时间的安排上,针对有时候培训时间与农业生产忙季冲突的情况,可以在培训时间上机动地进行调整,将培训时间调整到农闲时间,在客观上保证农民能够参与到培训中来。除了在时间上加以保障外,还要多途径加大对培训工作的宣傳力度,把培训的积极意义和能带来的益处告知农民,用一些激励手段和政策优惠吸引农民的主动参与,在主体的参与程度上得以保障。
  3.3 加强培训资源的投入
  培训资源的投入一是体现在培训资金的投入,二是培训师资队伍的建设。在培训资金方面,政府应投入专项资金,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在资金方面的支持力度。要保障资金的持续投入,使用适当的培训设施,匹配市场需求去教会农民使用,提高农民工作效率,满足市场需求。
  此外,还要加大对培训师资力量的投入,拓宽引进专业培训人员的渠道,保证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方面的师资。这其中包括培训中表现优异的职业农民,一些干活能手,或者从专业的职业院校邀请培训老师,邀请教师进行培训可以增强农民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把专业的知识和科学的生产意识带给他们。另外可以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团队,从教学团队中选取培训师更为方便。团队的选取可以以本地的人才库为基础,依托高校农业相关专业的师资力量,在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包括技术、管理、物流等全方位地选取师资力量,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完善这一团队。
  [参考文献]
  [1] 关海玲,金彦平.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增收实证研究[J].未来与发展,2009(5):89-92,96.
  [2] 赵路.农村创新创业人才特征与培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6(1):47-51.
  [3] 江春.新型农民培养与农村职业教育[J].巢湖学院学报,2013(5):157-15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513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