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语文课前预习存在的问题及有效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赵娜

  【摘要】随着部编版教材的广泛使用,预习在语文学习中地位不容忽视,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预习是语文学习的起点。从初中语文课前预习的必要性,现阶段课前预习遇到的问题探讨改进课前预习的有效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前预习;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部编版语文课本在教读课文前设置预习提示,涉及阅读方式、主旨大意、资料搜集等方面的内容,注重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课前预习是学生学习的首要环节,语文学习更需要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好的预习习惯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因此,课前预习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一、初中语文课前预习的必要性
  学生在课前预习时,是一个对知识从初步认知到深度理解的过程。通过预习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初步感知,引发学生的学习愿望,有益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标提倡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一节好课的标准取决于学生上课的听课质量高低,那么提高课堂效率是必要的。教师每一节课都会充分备课,學生上课也需要做准备,如果学生课前认真预习课文内容,对于上课的内容就会有一定的认知,学生的听讲就是有目的的,既自主学习掌握了知识,又能解决课前预习时遇到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部编版教读课文有详细的预习提示。如七年级上册《纪念白求恩》这篇课文,在预习提示中要求学生用默读的方式来阅读这篇课文,恰当的阅读方法,利于课堂时间的有效利用。从教师角度来看,通过学生的预习作业,摸清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看看学生的难点是什么,以便于教师适时调整课堂计划,让课堂更高效、高质量,争取学生学有所得。
  (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需要培养属于自己的学习习惯,学会自主学习是终身学习的必由之路。课前预习就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一种途径。课前学习的自主性是学生培养自学能力的出发点,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的,学生能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对即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了自己的认知,学习就不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建构知识、学习知识。
  二、课前预习存在的问题
  语文课前预习在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语文课前预习效果并不理想,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课前预习意识淡漠
  教师方面,课前预习不是教师教学中的重点,教师从思想上不重视,在日常教学中往往更重视课文内容本身的知识,忽视对课前预习的引导。
  学生方面,如果要认真完成预习作业,至少需要半个小时,初中生学习任务更加繁重,每天要完成各科作业,预习不能直接帮助自己提高成绩,因此学生课前预习意识非常淡漠。
  (二)课前预习目标模糊
  首先,在布置作业时,教师没有对学生提出明确的预习目标,比如对字词、课文的预习要达到怎样的要求。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共选编7篇鲁迅先生的文章作为课文,鲁迅先生的文章无论是教师讲授角度,还是学生学习角度,都有一定难度。尤其是课文中的用词,和今天学生的认知不同,教师不做出明确的要求,学生如果不提前预习字词,不了解课文涉及的背景知识,就会造成学习上的困难。
  其次,学生在做预习作业时非常盲目,自己也不知道课前预习怎样做才是合格的,如光未然的《黄河颂》的预习提示,无论是从知识目标还是情感目标都非常模糊,学生在预习时只是简单地读课文,有时候甚至不预习。没有清晰的预习目标,学生不认真对待预习作业,课前预习就达不到预设的效果。
  (三)课前预习方法模式化
  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布置预习作业,学生仅仅给课后生字注音,标记自然段序号,背诵考试内容,几乎都按相同的模式去完成预习作业,没有内化预习内容。每一位学生的学情不同,预习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如果找不到适合自己的预习方法,就无法进行有效预习,那么面对一篇陌生的课文不能紧跟老师的思路,语文学习成绩自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三、课前预习的改进策略
  课前预习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从课前预习的价值和现阶段语文课前预习的问题,提出几点有关课前预习的改进策略,希望帮助学生提高语文课前预习能力。
  (一)师生双方提高课前预习意识
  从当下的语文课前预习情况我们发现,课前预习没有达到预设的目的,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和学生双方不够重视,作为教学环节的双主体,必须要重视语文课前预习。
  教师方面,线上教师可以利用多种联系方式和家长预先沟通,并且运用网络多媒体向家长普及课前预习的重要作用,线下利用家长会、家访等形式,从预习的形式、内容、方法等方面向家长详细说明,教师、家长、学生三方合作促成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教师不仅是对学生做口头上的预习要求,更要及时检查,反馈学生的预习效果,只有教师从思想上、行动上表现出对课前预习的重视,学生才能认真地预习。
  学生方面,对待课前预习的态度,除了教师的预习要求,家长的耳提面命,学生也要从思想上重视课前预习,把课前预习作为学好语文的基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语文的学习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只有重视课前预习,才能在语文学习中不断进步。
  (二)教师设定明确的预习目标
  教学有目标,学生的课前预习也需要明确的目标。义务阶段的语文学习具体而言就是字、词、句、篇的学习,根据学习内容预习也可以设定一定的目标。只有教师设置明确的预习目标,学生才能做到有效预习。   1.字词目标,无阅障碍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下一节课的字音、词义,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是否能流利朗读课文,对课文的大意是否理解来判断学生的预习是否达到预设目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很多关于动物的专有名词,如斑蝥、张飞鸟、油蛉、叫天子等,学生在预习时必须结合注释,提前预习这些内容,在课堂上遇到时就不会有阅读障碍。
  2.语句目标,感知课文
  勾画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包括含有修辞的语句,描写景色、人物形象的语句还有富有哲理的语句,这些句子往往是要重点学习的内容,可以从学生课堂上对句子的熟悉程度和理解来判断其预习情况。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中就有很多值得勾画的句子:“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船。”“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学生在预习时勾画出这些语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老师上课的讲解相结合,既起到积累优美语句的作用,也能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3.内容目标,感悟主旨
  部編版的教材课文后设置有思考探究题,题目跟课文主旨密切相关。对学生预习最重要的一个预设目标就是思考课后题,并把自己的理解批注在课文旁边,正所谓“不动笔墨不看书”。《敬业与乐业》在课后思考探究题中要求学生找出“作者提出了什么论点,又是从哪几个方面阐释和论证的”,预习提示让学生思考课文的论点“敬”和“乐”,都是可以从内容方面设置明确的预习目标,以初三学生的学习能力,他们在预习时就可以达成这一类的内容目标。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由此产生自己的见解,逐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解读。课上教师讲授的内容与学生对课文已有的认知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学生掌握具体的预习方法
  有了明确的预习目标固然重要,要达到设想的预习效果,离不开具体的预习方法。我把预习方法总结为一标、二读、三查、四思、五记。良好的预习习惯要从小培养,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学生要有方法地进行课前预习。
  1.一标,即给课文标自然段序号。如《社戏》共有40个自然段,学生如果不提前标记自然段序号,上课时一旦注意力分散,就找不到教师正在讲授的内容。这是一个能随时让学生紧跟教师思路的有效方法。
  2.二读,即读课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能有节奏、有感情地读课文。课文《三峡》在预习提示中就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课文句式整齐、声韵和谐的特点”。古诗文在朗读上要求更高,反复朗读对学生语感训练有一定的帮助。
  3.三查,即查字典。随着网络和手机的普及,学生在预习生字时已经不再查字典及相关的工具书,直接用手机查找,对字典非常陌生。使用不同的查字典方法可以让学生从不同方面掌握汉字,音序查字法能辨别同音字;部首查字法可以辨别形近字,义务阶段学生的主要学习任务之一就是识字写字,而查字典能加深他们对字音字形的印象。例如《背影》读读写写要求掌握“搀、狼藉、簌簌、踌躇、蹒跚、颓唐、琐屑”这些字词,学生预习时如果能查字典学习,在以后作文中也可以运用自如。
  4.四思,即思考课后题。如前文预习目标提到的,对课后题的思考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领悟,《故乡》这篇课文的思考探究第一题“这篇小说写故乡,主要是写故乡的变化。通读课文,梳理这些变化,并用一张示意图表示出来”,学生预习时可以画出示意图,在课堂的学习中就能事半功倍。
  5.五记,即记问题,学生课前预习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及时记录下来,如《孔乙己》课文最后一段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如何理解这段话?在课堂上提出,和教师共同解决。
  初中生正处于有强烈的求知欲和问题意识时期,语文课是基础学科,良好的预习习惯能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促使学生爱上语文,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朱景贤.初中语文课前预习策略的实践研究[J].上海教育,2017(6).
  [3]潘超然.初中语文课前预习现状研究[J].内蒙古教育,2017(2).
  [4]姚海燕.提高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性策略探究[J].陕西教育,2013(5).
  作者简介:赵娜,女,1994年生,陕西西安人,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8级语文教育硕士研究生在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528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