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F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之我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刘韫
【摘要】本文选取了贝多芬早期创作的《F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展开分析。该曲极具代表性,是一首简洁质朴且抒情性比较强的作品。通过了解创作背景和实际演奏,解决技术难点,从而更好地体会贝多芬这首作品所蕴含的细腻而富于变化的情感。
【关键词】歌唱性;颗粒性;情感分析;练习法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一、贝多芬生平及创作
(一)生平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古典主义时期,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先河的著名音乐家,一生创作颇丰,涵盖了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许多音乐流传至今,被奉为经典。
1770年贝多芬出生于德国。童年时期家庭拮据,父亲酗酒成疾,经常在睡梦中把他叫醒进行逼迫式的训练,所以他的童年有着痛苦不堪的记忆。少年时期担起了全家的生活,中年时期定居维也纳,约1796年开始,他的耳疾日益严重,听力越来越弱直至全聋。这对贝多芬打击重大,但并没有影响他的创作,对音乐的热情一直持续,将痛苦都转化成了音乐创作的动力,写出了很多经典的作品。他的晚年是悲惨和痛苦的,穷困潦倒,无人陪伴,1827年于维也纳去世。
(二)创作
贝多芬生活在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时代,在其作品中体现出鲜明的政治倾向和社会性特征。他终其一生进行音乐创作,其音乐创作在各个时期风格特点都有所不同,根据音乐的风格特点将其创作大致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时期。
早期创作大致为1792-1800年,整体音乐上体现出一种和谐,轻快,活泼流畅的特点转换为具有一定思想的个性音乐,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为后期创作奠定了基础。
中期大致为1800-1815年,这是贝多芬创作的成熟时期。此时的他在音乐创作中不断探索新的写作手法和表现方式,作品演奏的长度和难度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表达了对真善美的追求,作品具有英雄性、崇高性和抗争性。
晚期创作时间大致为1815年-1825年期间,拿破仑统治失败,加之此时的贝多芬生活面临巨大危机,内心极其矛盾,但这也使得他晚期的音乐想象力有了重大的突破,作品到达了另一个顶峰,预示了音乐新时代。
贝多芬一生所作几乎涵盖当时所有的体裁,32首钢琴奏鸣曲、9首交响曲、10部小提琴协奏曲等都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尤其是钢琴奏鸣曲,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像日记一样记载了作曲家的一生,研究贝多芬的钢琴音乐就可以熟悉他的整个创作,同时这些作品也为钢琴的发展奠定了改革的基础,是音乐发展中里程碑式的作品。
二、《F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技术难点及解决方法
技术为音乐服务,但技术本身非常重要。对于难点,在每一首新的曲子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难点的练习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直至最终攻克。演奏时不仅需要注重旋律语言,还需要照顾到结构与和声的整体走向,那么就要求首先要寻找解决技术难点的方法,走好每一步,最终才能表现出全曲的完整性和整体美。任何一首曲子切忌从头到尾一遍一遍弹,一定要找准难点,集中用心练习,找到合适的方法攻克它。下面是针对这首乐曲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部分提出练习重点及方法。
(一)歌唱性的连奏及练习方法
旋律最能表达人的情感,所以说旋律是音乐的灵魂。弹奏好旋律,一方面要用内心歌唱带动手指,另一方面要在音色触键技巧方面反复琢磨下一番功夫。“连奏”是钢琴演奏的一种重要奏法。钢琴演奏要有歌唱性,指的是演奏者在演奏作品时“如歌”弹奏,表达一种连续的歌唱式情感。歌唱性的连奏使钢琴作品更加丰盈,从而更具有生命力和活力。贝多芬这首奏鸣曲在实际演奏中,对旋律歌唱性的要求也很高。第一乐章从18小节开始进入副主题部分,谱例一中右手多为八度及和弦,不仅要将每个音弹奏清晰,而且要求右手连奏并有明显的句子划分,旋律突出,这也是演奏这首作品的难点之一,需要着重练习。此处建议使用的练习方法如下:
第一步进行分手练习,右手使用贴键的弹奏方法。首先手臂放松,肘关节自然下垂,其次手指要改变原来的触键部位和方式,使用柔软的指肚部分缓慢平稳的贴近键面的方式触键,更多的使用手臂的重量并保持手腕水平方向移动,触键后保持上部力量并继续向下一个音传递,声音要圆滑连贯。依照音群的方向或渐强渐弱的走势,适当调整手指高或低抬弹奏。切记手腕不可以太高,弹奏时每个音要有准备但不能僵硬,右手手指动作需要连贯,避免出现断断续续的声音。在贴键弹奏的同时注意突出右手5指所弹的音。为了更清晰的突出歌唱性的旋律,可以将右手部分的最高音单独进行练习,最高音使用的是4指和5指,因为5指是手指中较弱的,而且承受力较差,欠缺爆发力,在实际弹奏时声音不清晰。所以本人在此处弹奏时采用了5指单独断奏的练习方法,最开始时先用手掌右侧面直接落在5指所要弹奏的位置,手臂要放松,在慢慢体会到放松时落下的力量后向左转动手腕将5指稍稍立起来,然后在接下来的断奏练习中就可以让5指直接触键。当然,需要将上述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交替练习,这样可以使5指更加有力量,弹奏的声音更清晰通透。在进行完上述的5指力量练习后,再将右手的旋律贴键弹奏,就会使得旋律清晰流畅,更加富有歌唱性。左手部分是连续的十六分音符,演奏过程中音符要弹奏均匀,要注意把握整体的力度,比右手略弱一些,但是要有左手内在的渐强和渐弱,练习时手腕跟着手指的跨度小范围转动。
第二步进行双手合奏,应突出右手并且在连音线结束时将句子稍稍断开,让音乐进行“呼吸”。在演奏一个作品时,一方面要求演奏者解决技术难点,另一个方面又要求演奏的作品要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所以在练习中一是要分手慢练,二是要多唱谱。分手慢练,可以看清楚乐谱的要求,熟悉基本音乐标记。唱谱,不僅要将音和节拍准确唱出来,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将力度和情感唱出来,然后在弹奏中模仿唱出的声音,在弹奏时用耳朵听声音,做到内心歌唱,让音乐深植于心,这样才会使得音乐更有歌唱性和感染力,提高音乐演奏的质量。 (二)手指颗粒性
手指的颗粒性演奏对于钢琴学者们的要求非常严格,演奏时声音要通透明亮,这对手指灵敏性、手指各关节的合作程度以及手指敲击键盘的快慢都有比较高的要求,因而对演奏的要求也很高。
在本段的演奏中,要保持手腕乃至整个手臂、整个身体的放松状态,这是弹奏明亮颗粒性音时的首要前提,此时身体不要过分直立;其次,贴键不等于手指粘在键上。虽然在此处左手不是演奏中需要着重突出的部分,但如果左手弹奏时声音粘连,含糊不清,会使整段的演奏效果大打折扣。弹奏时指尖部分要坚硬,用手指指尖触键,下与起的动作都要迅速,这样在放松的前提下才能使弹奏的声音更加美妙。本人针对这个问题在此处进行了分手的练习。左手采用的是变节奏的练习方法,将十六分音符每两音为一组,运用前附点节奏或者后附点節奏进行练习。另一种方法为手指断奏练习,保持身体放松状态,利用手指一关节弹奏,手指向内勾,也称作勾手指练习,在这个过程中,不使用手臂和手腕的力量。在上示谱例中,左手第一个音是四分音符,应保持一拍,这时可将六个音为一组,第一个音保持住,剩余五个音使用勾手指的方法进行练习。练完左手的部分以后,右手十六分音符使用同样的方法进行练习,在右手练习中还使用了变重音的方法。变重音练习法就是以四音为一组,每一次以一音为重音,第一次以四音一组的第一音为重音,第二次将第二个音作为重音以此类推。使用这样的练习方法可以很好地锻炼手指的均匀性和颗粒性。上述方法分手练习完后,接下来进行合手练习,先按照原曲的节奏,但是把速度放慢练习,然后用第一种节奏练习若干遍,接着用第二种节奏练习若干遍,最后用原曲的节奏按照正常速度练习一遍,看是否还有问题。如果仍然有问题,重复整个过程。变节奏,变重音和勾手指练法也可以和分段练习相结合,把曲子当中的难点拿出来变节奏练效率更高,但要注意不一定要把整首曲子全部都用变节奏的方式练,长音的节奏应保持不变。比如上述例子中,针对十六分音符进行变节奏,那么四分音符及更长的音符是不用变的,其他不能变节奏的部分可以用原节奏,或者直接跳过去。通过上述练习方法会使手指更加有力,弹出的音符更加均匀,突出了手指的颗粒性,在完成这种练习后手指应贴键弹奏,在贴键的过程中也要表现出一定的颗粒性。
这首奏鸣曲虽然不是很难,但整体的速度不容易把握。所以在这些练习中节拍器是不可或缺的辅助工具。当整个乐谱可以慢速完整弹奏时,就可以使用节拍器帮助我们稳定整体的速度。节拍器由一拍50的速度开始练习,然后结合上述所说的分段练习方法,一段问题解决之后再进入下一段。当一拍50的速度能完整弹下来后,节拍器移至一拍54的速度继续进行分段练习。每完成一个速度的练习后,按节拍器标明的刻度,每次加快四个刻度,直至最后到达一拍96的速度。每一个速度练习的过程中,手指的动作一定要规范,手腕放松,手臂带动手指,在慢弹时每个音之间相隔时间长,但手指的下键速度仍然要迅速,才能达到手指有力的效果,耳朵要专注地倾听每一个音,并且通过重复不断巩固,所以使用节拍器练习能令我们的练习效率和质量都有所提高,事半功倍。
从上面的表述来看,放松整个身体,手臂及手腕,实际上是为了打通下键时的力量通道,让身体中的力量传递到指尖,与琴键形成弹性作用,从而间接改善贴键演奏中的手指灵活性,但是贴键弹奏的前提是手指有一定的灵活性,声音要均匀有力,所以使用变节奏练习,变重音和勾手指的练习方法是十分有效的,因为只有打牢基础才能建造高楼大厦。
(三)对节奏的把握
每首作品都有作者赋予它的不同节奏,正确掌握和演奏节奏,把握好乐曲规律,是准确诠释一首作品的重要步骤。在这首奏鸣曲第一乐章中有许多节奏的变化,出现最多的是三连音和四个十六分音符的变换,在此处,本人使用了节拍器进行慢速到快速的练习,速度从60开始,把握好这个速度之后,依次加4,直至最后达到这首奏鸣曲所要求的速度96,这样就逐渐掌握了节奏的准确性。如此跟着节拍器一点一点加速的练习可以让手指形成肌肉记忆。练习时双手合奏注意控制好力度,从第66小节开始,力度在p上进行,要控制好双手的力度,右手稍微比左手弱一些,到第72小节时,力度由p转为f,右手和弦要突出,但要注意左手要控制好力度,尤其是左手的第一个音处于弱拍位置,这时要与右手和弦形成一种类似问答的感觉,并且处理好此处的时值使双手协调配合,尽可能地呈现此处的音乐表情。
另外一个较难的是左手两个三连音与右手四个十六分音符的合手练习。因为左右手节奏不同,所以在合手时需要先进行时值的换算。此处可将这种合手节奏一分为二,看作三对二,即左手一个三连音与右手前两个音先弹,左手第二个三连音与右手后两个音一起弹。在实际演奏时需要慢练掌握合手的方法与顺序,通过慢练,体会双手合奏不同节奏的感觉,从而更扎实地掌握作品的节奏,接下来需要用耳朵仔细聆听,这时同时弹奏,但耳朵要分开听。通常在此处练习时右手后两个十六分音符总是会稍慢,通过使用节拍器分手练习,速度从60至96,由慢到快逐步递增,直至分手使用一拍96的速度准确无误之后,在合手练习中听左右手的实际演奏,检查右手与左手是否都正确把握节奏,最后再使用节拍器来稳定整体合手的速度,所以在此处练习时最好使用节拍器帮助我们更好的把握整体的速度,使得练习更有效率。以上分析见谱例4:
总之,上述部分的演奏需要良好的掌握节奏和力度,使之形成有效的对比,从而尽可能地表现出乐曲所蕴含的乐思和情感,让演奏者在弹奏过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结论
贝多芬是艺术史上一位伟大的音乐大师,对奏鸣曲有着极高的造诣。他不仅用自身的顽强毅力为我们做出榜样,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反映了时代进步,推动音乐的发展,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为音乐梦想而奋斗。希望通过对《F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演奏要求进行了解和分析,对演奏者合理运用所需演奏技法,更好地展现作品的情感内涵给予帮助与借鉴。
参考文献
[1]江志飞.浅析贝多芬《E大调第三十首钢琴奏鸣曲》Op.109的哲学意义及演奏[D].北京:中央音乐学院,2010.
[2]郑瑜.贝多芬晩期五首钢琴奏鸣曲演奏技法刍议[D].重庆:西南大学,2011.
[3]阎冰.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力度处理特征[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报),2009(2).
[4]张轶婷.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风格特征浅析[J].艺术教育,2008(1).
[5]孔夺.论贝多芬奏鸣曲的时代精神[J].艺术教育, 2010(12).
[6]周薇.西方音乐史简述[J].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85.
[7]罗曼·罗兰.贝多芬传[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531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