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不同演奏比较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钟嫄

  【摘要】作为有史以来最好的钢琴家之一,李斯特以其充满情感色彩的表演而闻名。19世纪19年代,他在欧洲各地掀起了一股“李斯特狂”的浪潮。而他的作品《b小调奏鸣曲》是创作中期的代表作,标志着作曲家的创作风格和特征形成,也代表了他的哲学观、世界观和信仰。本文以此为切入点进行各演奏家版本的对比分析,从而挖掘其音乐本质和演奏特征,以求更清晰地表现李斯特的钢琴音乐。
  【关键词】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演奏比较;技术艺术
  【中图分类号】J657                            【文献标识码】A
  一、作品概述
  弗朗茨·李斯特的大多数音乐作品追求自由,不受规则的约束,特别强调根据音乐内容使用不同的创作手法。其中,《b小调奏鸣曲》作为李斯特最具史诗般开创性的一部作品,打破传统的钢琴表达单一的情感,蕴藏了极为丰富的人物情感。
  《b小调奏鸣曲》还有另外一个名字——《浮士德奏鸣曲》。作品注重对人物内心情感的描写,并将故事情节的叙述置于次要位置,在作品不同的章节里,人物的内心情感有着很大的差异对比,充分显示了与浮士德精神相似的矛盾性。主人翁渴望光明的生活,又突然变得非常阴郁消极,这种矛盾的精神正是李斯特创作当年的真实写照:李斯特作为回报舒曼在1839年献给他的《C大调幻想曲》所创作,创作这首作品时因为发现传统音乐存在许多可以改进的地方,想对传统音乐进行创新性变革,但由于对是否能够创新成功缺乏信心,所以一直在变革和维持现状之间动摇不定,内心十分纠结。
  在作品刚刚问世时,当时的主流认知并未接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作曲家和听众发现作品的特别和深意,众多演奏家开始将其选做压轴曲目,音乐评论家们也纷纷对其结构创作手法进行剖析和研究。在李斯特之前,舒曼就曾试图打破常规作曲,但最终由李斯特完成这一壮举,可以说,这部作品彻底打开了音乐史上通往浪漫主义时期大型音乐作品的大门。
  二、作品结构概述
  《b小调奏鸣曲》是一部架构庞大、长篇、叙事抒情性强与辉煌炫技的作品。在结构上仍有奏鸣曲式的一般特点,但在写作技法上具有双重人格的个性。以下举几个较为典型的结构进行概述。
  例1
  主部主题为两部分,两者有着鲜明的对比。有音乐家曾评论说主题第一部分指李斯特本人,第二部分以例1为例,则被作为象征着命运,整部作品围绕着主部主题这一核心不断发展而来。
  例2
  副部主题也同样有两个部分,分别为神圣庄严的圣咏主题(例2)和代表爱情的主题,在速度上也做了慢处理,绵绵爱意婉转倾诉,回味深远。在伴奏音型上,两个部分也做了不同的处理。整个副部主题与主部主题的阴暗消沉形象形成巨大对比。
  再现段之前一个假再现,也称为赋格段,为整个作品增添了几分谐谑的意味,音乐的力度和感情出现一个小高峰。持续的趣味性也推动了再现部的发展。
  三、各演奏家演奏版本比较
  通过对作品结构的简析,在掌握了理论概念之后,最伟大的作品都是要通过实践来检验的。但也正是由于此部作品的开创性,演奏它的演奏家数不胜数,且有录音收录演奏的已有近400多位。通过查找、搜集,在众多版本中归纳整理了年代较新、录音效果较为清晰的几个演奏家版本做具体分析:霍洛维茨、里赫特、陈宏宽。霍洛維茨的版本选自1977年由RCA录制和发行的版本;里赫特选自由EMI公司发行的《里赫特EMI》录音全集;陈宏宽版本来自2005年上海音乐厅。具体对比如下:
  首先,在整体演奏时长上:霍洛维茨演奏用时30mins;里赫特用时29mins53s;陈宏宽33mins。三者的演奏时长从用时最短的里赫特到最长的33分钟陈宏宽,在直观数据上可以知道《b小调奏鸣曲》并不像传统奏鸣曲一样节奏规范,在演奏上弹性变化比较大。
  其次,我们在各部分处理上做详细分析:
  (1)霍洛维茨作为俄系大师代表人物,其余的演奏家还有波格莱里奇、普雷特涅夫、贝尔曼等。这些俄系钢琴家在演奏时有一个共同点——音色变化鬼魅,音响效果夸张,触键厚实稳重。但细细听来,因人生阅历、弹奏法的不同又各有千秋。如霍洛维茨,他演奏的音乐个性十足,对于大型作品的把握有独到之处。区别于其他作曲家的触键,他以一种平行触键手型弹奏,辨识度极高。
  霍洛维茨的演奏在呈示部平稳缓和,没有太多的起伏,仿佛在一个自我的空间里与心灵对话。在副部主题中,霍洛维茨将乐句间隙拉得比较宽,具有很强的延展性和空间感。然后,在爱情主题出现时,霍洛维茨出其不意的神来之笔,演奏速度具有一定的意外性,让人捉摸不透又极具诱惑力,欲盖弥彰。在难度系数最高的展开部,霍洛维茨的每一个句子都演奏出了一种铿锵有力的感觉,左手的八度音阶做了一个由慢到快的短暂加速(例3),增加了紧迫感, 步步紧逼的戏剧效果尤为突出,实则精彩。
  例3
  或许正是因为触键法的不同,霍洛维茨在抒情处演奏得格外温柔,但在紧张处又如火山爆发一样带有听觉冲击,别具特色的是音色的谐谑性增添了几分韵味,在抒情和爆发间出其不意,听罢更是耐人寻味。
  2.里赫特的演奏技术是毋容置疑的,演奏面涉猎也非常广,巴赫、贝多芬、拉赫玛尼诺夫等人的作品他都演绎得游刃有余。在演奏上有清晰的条理性,内部层次感分明,每个音的颗粒性很强,在呈示段也没有做太明显的速度处理,节奏规整,如娓娓道来的叙述,不同于霍洛维茨强烈的氛围感,踏板点到为止,没有太多的渲染。爱情部分速度较快,但没有丢失核心思想,较为理性。
  最为精彩的是展开部和假再现部分:他将李斯特的炫技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犹如夏日的暴雨来得酣畅淋漓。相对于霍洛维茨从容弹性的演奏,里赫特是疯狂的存在,个人的性格和经历在这段中得到最大的挥发,不禁让人回想起他在全苏钢琴比赛中演奏的超技练习曲的疯狂和笃定。速度在假再现部仍继续加快,在最后的八度高潮中,先是较为平均的八度进行,然后在强低音下增强了动力感的碰撞。下键速度加快,情感比呈示部强烈,个性开始发挥,冲击力可谓精彩。   (3)作为中国演奏家的陈宽宏演绎的《b小调奏鸣曲》在处理上显示出了一定的东方韵味,细腻而带有哲思。不同于其他演奏家,陈宽宏在演绎呈示部时速度偏快,在左手主题有一个加快的处理,斗争性呼之欲出(例4)。这种节奏的紧凑感延续到圣咏片段。最具东方特色的是爱情主题,陈宏宽行云流水般的演奏颇具东方特色,没有矫揉造作的拖沓感,倒有一种平和自然的情绪,明显地对比出东西方抒发感情的差异性。值得一提的是,有研究表明:陈宽宏弹奏假再现时是这三个作曲家中速度最快的,在每个小高潮出现的片段几乎都会加速,将音乐氛围推到最高点。
  在音乐整体戏剧效果上的安排动静相宜,秀丽的如同流水,恢宏的如同山河呼啸,将音乐中的柔和刚、宁静和激烈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例4
  四、结语
  在我看来,这部伟大的不朽之作所绽放的魅力是无法用只言片语、一篇文章、一段评价去概括的。这部作品的创作主旨不再是悲剧英雄主义式的自我宣扬——浪漫主义时期盛行的体裁,更多的是表现了对人性的反思和精神层面的救赎。也正是后者的原因,使得这部作品成为了整个浪漫主义时期称得上是最杰出的钢琴文献之一。克劳迪奥·阿劳曾说:“对于一个演奏者而言,《b小调奏鸣曲》是需要用一生来演奏的,它所包含的对于人生的哲理,生命的思考,即使穷尽一生也难以研究透彻。”
  通过对霍洛维茨、里赫特、陈宏宽的演奏比较,一部作品通过他们的演奏引发的思考也不尽相同。当然,不管他们的演奏有多富有个性,他们都是在作品原意基础之上做发挥。如果连作曲家原意都偏离了,又怎能称作演绎呢。所以,在我们的演奏中,以乐谱的有关指示为基础,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才能在二度创作时彰显自己的个性和灵魂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地模仿大师的演奏,使作品失去生命力。
  笔者对这部作品的研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在往后的研究中会更为深化发掘是否有其他研究方向,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分析能力,以及演奏能力。
  参考文献
  [1]佐尔坦·伽托尼.李斯特钢琴全集·第五分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2]约瑟夫·班诺维茨,朱雅芬.钢琴踏板法指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3]朱雅芬.双重性格的浪漫主义音乐家——李斯特[J].钢琴艺术,2004(1).
  [4]彭智斌.李斯特《b小调钢琴奏鸣曲》艺术特征及演奏比較[D].武汉:武汉音乐学院,2013.
  [5]冯秋实.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艺术价值、演奏版本浅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584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