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涉及中国文化传统的对外教学方法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马德忠

  [摘           要]  中国文化传统课是面向外国留学生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融合了中国传统哲学、宗教、政治学、艺术、中医理论以及当代对它们的传承与弘扬,涉及面广、思辨性强,在教学中要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中心,善于调用外国留学生的既有知识,建构与西方传统文化能够对话沟通的体系,同时根据教学内容指导学生灵活地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增强互动性和趣味性,推动学生开展深度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关    键   词]  中国文化传统;外国留学生;教学方法;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編号]  2096-0603(2019)25-0032-02
   近年来,我国留学生教育发展迅猛,我国2017年已经成为接收外国留学生人数最多的亚洲国家。留学生教育应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借鉴和运用国际上通用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以沟通能力、合作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为中心,促进外国留学生在中国实现“深度学习”。
   “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化”是2017年度立项的一个“上海高校外国留学生英语授课示范性课程”建设项目,这门课程旨在向外国留学生介绍中国的文化传统,帮助留学生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的内核与特质,认识华夏文明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我国当下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政策与举措。这门课所遇到的挑战包括:(1)外国留学生没有多少汉语基础,无法直接阅读中国原著书籍;(2)外国留学生在来华之前对中国文化传统知之甚少,相反,由于西方媒体影响而对中国存在一些偏见和刻板印象;(3)中国的文化传统迥异于西方,对西方青年学子来说,中国文化的专门术语,比如说“仁”“道”“中庸”和“气”,用英语翻译出来,很多情况下会难以达意。这些问题使教师在给国际留学生讲授中国文化传统时存在诸多挑战,可以以教师讲授为主,同时结合具体的内容,灵活地结合其他教学法,如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和自主学习法等,可以大大地增加教学效果和全方位提高留学生的素质。
   一、讲授法
   介绍华夏文明的传承与发展线索是这类课程应有之义,即介绍华夏文明的独特基因与气质如何历久弥新;在与西方文明接触后发生了冲突与碰撞,如何通过调整和学习借鉴发生蜕变,重新大放异彩,令举世瞩目。(1)讲授中国文化传统时借鉴香港大学讲授中国文化传统时的一些做法,找出红线,把文化传统串起来,从而更加系统化和理论化。例如,香港大学Chad Hansen教授在“中国传统思想的人性与自然”公开课中讲授中国古代思想流派时,就以中国本土哲学的“自然主义”为红线,连接起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与西方的“超自然主义”宗教传统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中国古代文化人本主义和天人合一的特色。中国台湾大学傅佩荣教授凭借自己深厚的国学和西方哲学素养,把先秦诸子百家看似零碎的、吉光片羽似的思想观点整理成一个个完整的哲学体系,非常值得借鉴。(2)注重中西文化的对比,帮助留学生认识中国独特的文化基因。例如,美国汉语家安乐哲教授把华夏文明对人的理解概括成“human becoming”——儒家伦理文化重视人伦纲常,强调长幼有序,内外有别。认为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被赋予新的社会角色,这些角色承载着他对家族、社会和国家以及其他人的责任与义务,因此在儒家看来,人一生之中的角色一直在不断丰富与扩充,他一直要不断学习和扮演好所有的角色,立己达人。而西方文化关于人的观念可以概括成“human being”,即把人看作是权利客体,是与生俱来的、不可剥夺的各种权利的集合。教读《论语》时提醒学生思考孔子提出的伦理原则同康德的道德律令之间有何联系与区别。
   借鉴这些做法,这门课程要把讲授的内容以儒、释、道三教的融合和它们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为线索,把中国的文化传统组织成连贯而有机的整体,让学生既可以看到华夏文明纵向上的演变与创新,又可以看到横向上不同哲学和宗教流派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借鉴,比如佛教在传入中国以后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发展演变出了禅宗;儒学受到道教与佛学的启发,发展出了宋明理学。
   二、善于调用学生的知识储备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知识图示建构的过程,调动学生以前积累的知识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西方国家的留学生对西方社会的哲学、宗教和文学传统都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在教授中国文化传统的时候,以他们的知识储备作为辅助来导入新知识,他们自然容易明白。例如,谭嗣同说中国社会是一个“儒表法里”的社会,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社会“德治与法制”相结合的传统,借助一首西方儿歌“Santa Claus Is Coming to Town”有助于学生很清楚地区分什么是德治部分,什么是法制部分。
   Santa Claus is coming to town/You better watch out/You better not cry/Better not pout/...He knows when you've been bad or good/So be good for goodness sake!
   儿歌的最后一句“So be good for goodness sake”,从正面鼓励儿童做个乖孩子的,而“You better watch out,You better not cry,Better not pout”等内容则是以命令和恐吓来让儿童听话。引用这首儿歌让学生明白儒家鼓励人们通过学习古圣先贤和身边的有德之士,不断加强个人修养,从而建设一个众善互助、秩序井然的美好社会;而法家利用威胁和利诱作为手段治理社会。这首儿歌中既有“法家”的部分,也有“儒家”的部分,因为调动了学生的前知识,非常便于他们理解。    三、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法
   在中国文化传统课堂上也是很有用的教学方法。教师设置一些有争议的话题,引导学生展开探讨,比如中国文化传统里的“天”有没有西方宗教的超越意义?儒家与道家有没有宗教面向,与西方宗教的根本性区别是什么?可以以美国桑戴克(Lynn Thorndike)在《世界文化史》中对孔子的评价与辜鸿铭对儒家的评价作对比。
   孔子绝不自称为神所使,或得神启示,而且“子不语怪、力、乱、神”。
   孔子没后,弟子亦未奉为神。
   孔子不似佛之忽然大觉,但“学而不厌”,“过则勿惮改”。
   孔子尝答其弟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其自表甚明。
   桑戴克认为孔子是一位哲学家而不是宗教家,而辜鸿铭则认为“儒家是培养优秀公民的宗教”。通过把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进行对比,以此来激起学生的讨论和探究,最后指出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独特贡献:人类社会有求治、启蒙和教规的天然需求,孔子一人完成了这三大任务,所以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如此重大的影响。
   讨论法若想成功,关键在于师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比如在讨论“中医的科学性”这一问题时,教师要启发学生,中医从医者学医和习医的过程可谓是建立“大数据”的过程,启发学生从“大数据”这一角度来思考中医的科学性所在。
   四、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的必要性在于中西的话语方式不同,在为学生推荐优秀国学优秀英语译本的同时,提醒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带着特定问题阅读,通过中国哲学术语的表面参透其实际意义,与西方哲学建立对话平台。比如,教读《道德经》时要学生弄清楚“道”与“无为”的含义,作为解读老子的哲学体系的关键。有很多学生在读完《道德经》和《庄子》的翻译以后提出了很好的问题,比如有位德国留学生注意到《道德经》对儒家的核心理念“仁”“义”“智”以及“孝”都提出了批判,他因此怀疑《道德经》的作者是不是要晚于孔子。这个问题是很有价值的,因为海外学者对老子其人和《道德经》的成书时间一直是有争议的,这个学生通过阅读也提出了同样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他去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相关的学术争鸣,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道德经》为什么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唯一的哲学著作,而儒家只能称得上是伦理学而非哲学,这一问题可以帮助留学生在东西方哲学之间架起对话的平台。
   中国的文化传统与西方的文化传统从形式到内容都迥然不同,在面向外国留学生开设这类课程时,注意抓住中国文化的宏观特点,理清主线,展开与西方文化的对比与对话,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中心,促进学生开展深度学习,以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學效果。
   参考文献:
   [1]冯达文,郭齐勇.新编中国哲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M].台北:三民书局,2012.
   [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4]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中华书局,2016.
   [5]李泽厚.由巫到礼,释礼归仁[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
   [6]梁漱溟.中国文华的命运[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7][美]安乐哲.儒家角色伦理学[M].孟巍隆,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7.
   [8]林语堂.老子的智慧[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
   [9]林语堂.孔子的智慧[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3.
  编辑 张 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591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