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高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坤哲

  摘 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必然要求。培养高质量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进行产教融合的重要保障。因此,积极探索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满足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是我国职业院校需要深入思考和探析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产教融合;双师型;应用型高校
  2019年,国务院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中明确指出“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高质量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进行产教融合的重要保障。积极探索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满足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是我国职业院校需要深入思考和探析的重要问题。
  一、“双师型”教师的定义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必然要求。当下,还没有关于“双师型”教师的确切定义。目前,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包括以下有几种看法:“双证书”“双能力”或者“双职称”等。笔者认为“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基础应当扎实、课堂教学能力应当强劲,课外实践经历足够丰富,且具备应有的教师职称。相对于“非双师型”教师而言,“双师型”教师能够将高质量授课与丰富的企业实践很好地结合。
  二、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短板
  (一)现有师资力量薄弱
  很多职业院校教师认为考取双证书就能达到双能力的要求,因此职业院校教师热衷于考证书,而不重视自身的实践经验,尤其是疏忽了企业实践经历。因此,很多职业院校实际的现有师资力量并非雄厚强大,我国很多职业院校的教师还无法完全做到理实一体化教学。只有具备扎实的教学技能和丰富的企业实践经历,才能真正成长为“双师型”教师,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我国职业院校的现有师资力量还是比较薄弱的。
  (二)缺乏长期的企业实践经历
  很多职业院校教师吸收刚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因此,部分教师从事职业教师岗位所需教学经验匮乏,且缺乏长期而深入的企业实践经历。部分职业院校的教师长期停留在课堂内教学,而缺乏对企业的实际工作积累和深入研究,因此,大部分教师在企业经历这是一块短板。
  (三)教师队伍结构待完善
  很多职业院校在招聘的新教师中包括部分相对缺乏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这对于“双师型”教师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在职业院校引入工作经验丰富的企业人员环节,存在企业人士缺乏教学技能,无法驾驭课堂的客观问题。因此,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非常有必要。
  三、“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一)建立校企合作保障体系
  制定产学结合,建立学校与企业合作的保障体系。使教师深入企业实践,具体参与操作重要的工作环节,把握工作要领。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推进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入合作,给学校和企业之间创造良好的合作环境。为了更好地提升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必须制定科学且符合职业院校自身特点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二)加强校企融合进程
  促进企业和职业院校的合作,让职业教育在产业的发展下得以促进提高。具体方法有:企业和职业院校合作,充分利用企业与职业院校的优势资源;使职业院校的科研成果社会化,利用企业转化为社会所需的产品;企业与职业院校建立人才合作机制,通过企业了解社会所需人才,可进行订单式培养,為企业输送合格的人才。
  (三)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学校应当明确目标,全力培养和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首先,在教师的招聘上,要注重选拔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和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的教师;其次,“双师型”教师来源一方面靠高等职业院校自己的培养,也可以鼓励教师去企业参加工作,提高他们的实践教学能力;另一方面要通过多种途径引进外部高端人才,积极利用国家政策的支持,提高教师待遇,不断提高对人才的吸引力。
  四、结语
  要对职业院校与企业深度融合,大力促进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加强产学合作基础上的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建设,不断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顾志祥.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研究[J].职教论坛,2019(02):99-102.
  [2]常锋.基于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视角构建中职双师型教师队伍二元结构模式分析[J].中国新通信,2018,20(21):201.
  [3]孙建波,张纪轩.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精准建设路径研究——以J学院为例[J].职教论坛,2018(06):99-103.
  课题:本文系北京联合大学人才强校优选计划——百杰计划《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教育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项目编码:BPHR2018CS1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张坤哲,硕士。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599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