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网络游戏中的虚拟人格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雅宁

  摘 要:网络社会的崛起带动了网络游戏产业的发展壮大,大学生越来越喜欢玩网络游戏,并且大部分大学生也愿意成为网络游戏中的参与者。每个人都会有社会化的过程,当然大学生也不例外。网络游戏成为了影响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的一个方面,将网络游戏中的虚拟人格与大学生社会化结合起来,以便促进大学生正确社会化。本文在界定网络游戏、虚拟人格和社会化定义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分析出网络游戏中的虚拟人格对大学生社会化消极方面的影响,主要对网络游戏的消极影响作出研究。
  关键词:网络游戏;大学生;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9)09B-0124-02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崛起,经济发展水平已能够满足现实生活的需求,人们对精神层面的娱乐需求越来越高,大学生更是网络游戏的积极追求者,他们拥有大量的时间进行网络游戏,再加上从众心理的影响,在一个宿舍中,一个人玩网络游戏就导致整个宿舍都会玩。网络游戏拥有优美的视听效果、虚拟现实设计,使玩家的参与感极强,因此网络游戏吸引了很多大学生。网络社区的虚拟性、匿名性、无时空限制等特点给大学生社会化带来挑战。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网络游戏中的虚拟人格发挥了重要作用。网络游戏作为一种类似于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新型大众传媒,具有道德观念的文化载体,对大学生的社会化产生重要影响。
  一、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一)网络游戏的定义和特点
  网络游戏就是所有基于 TCP / IP 的网络游戏。依赖于网络空间,可以由一个或多个人同时使用。分为在线社区游戏和有竞争力的在线游戏。例如,基于社区的游戏主要指虚拟现实游戏,包括赛车、推塔和局域网战争。游戏的内容非常丰富,有动作游戏、冒险游戏、角色扮演、体育竞技、赛车竞速、即时战略、动作射击、恋爱养成、模拟经营等多种类型。在网络中,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游戏类型创建角色,游戏开发商也尽全力将游戏还原真实。这些游戏对大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
  (二)虚拟人格的概念
  虚拟人格是指网络虚拟世界、虚拟社区中的默认或非预期虚拟映像,构成特定的虚拟社区情况并获得某种类型的虚拟社区评估。隐藏网络空间非常容易,这将带来惊人的后果,包括好的和坏的。人们可以通过使用计算机网络匿名讨论个人问题,并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收集有关性、疾病和其他敏感话题的信息,因为没有人知道他们是谁。他们还可以尝试新的个性,男性可以打扮成女性,孩子可以假装成年人。在提出现实生活中的某些想法之前,可以先将这些想法放在互联网上征求意见。
  (三)社会化的概念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是指个体学习社会中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观点和规范,每个人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在社会中再加以创造的过程,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并且社会化是人类特有的行为,是只有在人类社会中才能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学习并且学会社交和整体社会生活习惯。
  二、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原因浅析
  (一)学习的大环境转变,受从众心理影响
  第一,大学生在高中时普遍以学习为主要任务,整个学校与班级都沉浸在一种为了高考不遗余力学习的环境当中,但是到了大学,有更多的休闲和琐碎时间,很多大学生都没有琐碎时间管理能力。而且在高校当中,有很多其他的社会因素,大学生又非常容易受到这些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环境的转变使得大学生迷茫,更容易沉迷于网游。
  第二,大学生以宿舍为单位进行生活与学习。宿舍整体的氛围与学习环境对个体造成重大影响。大學生较中学生来说,生活方式比较丰富和多元,大学生交流的领域也不只局限于学习方面,更多的交流领域是生活与娱乐方面。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造成的结果是一个人沉迷于网络游戏,周围的人会紧随其后。
  (二)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导致消极情绪
  在校大学生在高中时普遍受到来自高考的巨大压力,曾经梦想着大学带来的乐趣,梦想着大学天堂般的生活。可是到了大学之后发现现实与想象中的大学完全不同。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会产生非常多的消极情绪。
  随着每年的毕业生数量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大学毕业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难题与困局,积极的心态被严峻的就业形势所击溃。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第一次感受到人生的艰难、不如意。意志不坚定和心态不好的大学生就会堕落,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态, 从而荒废了自己的学业,沉浸到自己的网络游戏世界中,一旦深陷其中就会难以自拔。
  三、网络游戏中的虚拟人格对大学生社会化的消极影响
  (一)对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不利影响
  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角色打破了大学生的现实角色。大学生在网络游戏中可以尝试各种想要扮演的角色。现实角色与理想角色的冲突导致了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混乱。例如,许多网络游戏都是暴力的,与现实生活相比,大学生在游戏中扮演的许多角色都没有道德判断标准。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稳定,可塑性较强。长期沉迷于网络游戏将错误引导大学生的道德判断,也会对现实生活产生歪曲的理解,人生观和价值观将不可避免的被影响甚至是扭曲。
  (二)沉迷于巅峰体验,放弃学业与交友
  战略类网络游戏如今在大学生中最受欢迎,大学生喜欢思考,头脑聪明,喜欢统领全局、运筹帷幄。此类型游戏每局时间较长,操作较为复杂,考验玩家的临场应变及全局部署能力。最后若能取胜,会使大学生产生巅峰体验。但这类网络游戏消耗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大学生长时间沉迷其中,非常容易丢掉现实生活中的学业与交友能力。另一方面,网络游戏加强个人的意识,削弱社会意识,会减少个人和集体的相互依赖关系,个人和个人之间的关系不断疏远,使大学生沉迷于巅峰体验,放弃学业与交友。
  四、网络游戏中的虚拟人格对大学生社会化的积极影响   (一)提高认知技能和建立友谊
  适度进行策略类游戏可以加强大学生的推理能力与决策能力。当然,不可能任何一款游戏都可以提高某项技能,特定类型游戏只能提高某些相应的认知技能。在网络游戏中经常会碰到一些很难打败的大 BOSS,需要队友之间建立友谊与信任关系才能成功,这就直接促使大学生玩家可以建立友谊或者保持现有的同伴关系,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二)提高合作技能
  也有部分大学生比较喜爱进行一些多人合作的游戏,例如英雄联盟。相比单人游戏,以合作小组形式玩暴力游戏,玩家在决策困境中的合作行为增加。玩家们之间相互依赖,并肩作战,为了同一个目标共同努力。这使得玩家们之间产生了一股有相当强度的凝聚力,甚至在游戏结束之后在现实中进行联系与社交。
  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这一结果可能是因为以团队方式玩游戏提高了玩家的凝聚力,玩家感觉到彼此是团结、可信任的,进而增加合作行为。 鉴于很多游戏含有暴力内容,容易受网络暴力游戏影响的大学生,以团队方式玩游戏可能能够抵消暴力游戏的消极影响。在大学生进行社会化的过程中,这是非常重要的。
  五、降低网络游戏对大学生社会化消极影响的对策
  (一)提高大学生对网络游戏消极影响的认知
  大学生在游戏中很难发现网络游戏带给他们的消极影响,一些学生的自控能力不强,往往只能体验到网络游戏带给他们的满足与快乐,这种情况之下沉迷网游就变非常容易。因此, 大学生要提高自身对网络游戏消极影响的认知,分清主次,明白现阶段的任务是提升自己的文化知识,不是休闲度日,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加强网络游戏监管
  游戏监管是游戏出版商负责管控的重要环节,做出游戏就该有后续的监管及指导,这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导致游戏市场混乱。时间越长,危害越大,越难管控。但是,不能一棍子打死,对不良游戏应予以合理的惩处方式,对好的和弘扬优秀文化的游戏采用表彰和奖励, 最大程度地调动游戏设计者的设计积极性。在很多发达国家,文化监管部门也在采用这种方式,致力于设计优质文化网络游戏。对于网络游戏的监管不能将责任只推给游戏开发商,应全社会共同努力,大学生自身也应该做到不过度、不上瘾。
  面对社会中各种网络游戏的剧增,相关机构应加强监督,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依法追究执法人员的监督行为,提高网络游戏产业的宏观调节能力。另外,还需要审核网络游戏信息和监督有害的网络游戏进入市场,以免大学生们的思想和行为受到侵蚀。加强对健康的绿色网络游戏的宣传。学习欧洲和美国网络游戏的法律和法规, 将健康的网络游戏文化融入法律体系。专家学者可以根据大学生感兴趣的游戏类型,开发健康、高质量的网络游戏。对健康积极游戏的研发和推广可以有效地整合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知识。一款出色的网络游戏产品,对大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启蒙作用。
  (三)提升网络游戏文化内涵
  网络游戏不仅可以作为娱乐手段,还可以作为道德文化和社会规范等宣传和教育的方法。一个良性健康的网络游戏,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能支撑百万游戏群体的,不只是它炫酷的画面,更多的是其身后绵延不断的优质文化输送。好的游戏既达到释放压力的目的,也能满足各种心理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这样的网络游戏极大降低了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可能性。文化内涵不仅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在游戏领域,文化内涵是衡量游戏生命力的关键因素。在互联网发展如此迅速的情况下,不仅面对传统文化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游戏领域更应该时刻关注它的走向和发展趋势。
  本文针对网络游戏的消极影响,提出了提高大学生对网络游戏消极影响的认知,加强网络监管,提升網络游戏文化内涵,鼓励大学生参与现实社会互动等对策。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党和国家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对大学生的教育,党和国家领导人给予大学生无限关心。目前,网络游戏中的主体人群还是大学生,在即将步入社会的道路上,本文为大学生的价值观和正确的社会化形成提供新的理论指导,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网络游戏和大学生社会化联系的问题目前还处在发展摸索的前期,很多数据样本是否具备参考性还有待研究,国外优秀的游戏监管是否适用于我国还存在着不确定性,在理论与现实的结合上还存在瑕疵,笔者没能对影响机制进行详细的分析描述,未来笔者会进一步探索网络游戏中的虚拟人格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形成完善的系统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军.网络对学校体育的负面影响及教育对策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22).
  [2]曹睿卓.运用弗洛伊德人格分析理论解读电影《布鲁克斯先生》主角形象[J].湖南科技大学,2017,(4).
  [3]曹颖,王红梅.虚拟网络游戏空间中的类社会化机制探析[J].学理论,2018,(10).
  [4] 陈玉梅.基于社会化网络的游戏设计课程实验项目的研究[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6,(7).
  [5] 李林蔚,虚拟社区中的民事权利的探讨与研究[D],兰州大学.2008
  [6] 李程锦,沈萍.网络游戏中的虚拟人格对大学生社会化的负面影响[J].滁州学院学
  报,2016,(13).
  [7] 乔莎莎.企业文化对优秀人才的决定性作用[J].消费电子 2014,(7).
  [8] 王鹏飞.论网络暴力游戏与未成年人的权益保护[J].预防大学生犯罪研究,2017,(4).
  [9] 王玉影.网络游戏对大学生角色社会化影响的研究——以《魔兽世界》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8,(1).
  [10] 钟智锦.网络游戏玩家的基本特征及游戏中的社会化行为[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1).
  [4]范小辉. 运用反例加强概念教学五法[J]. 物理教师,1996,(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612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