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四位一体模式构建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当前教育形势下高校体育面临着全新的环境,体育正在由小到大转变,对于高校体育来说,其目标、形式和内容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把高校体育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构建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对高校发现来说无疑是有利的。本文主要通过对体育课堂、体育社团、运动会等的研究,使其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校体育 隐性思想 政治教育 四位一体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10(b)-0089-02
“十二五”计划开展以来,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了社会的转型期。这一转型也影响着体育教育。这个时候高校的体育发展就要有一种大体育观的理念,在体育教育中不能局限于体育课这一范围,而要把目光放在整个高校校园内。体育有着丰富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其活动形式的多样性以及团队协作等特点都可以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提供一个有利的条件。但是我们应该怎样利用好高校体育这一有利平台,来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让高校体育真正发挥出它的优势,对学生达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1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
1968年,美国的教育学家杰克逊第一次提出了隐性课程,这一理念认为隐性课程是指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一些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等会产生影响,但是却又没有办法对其加以控制的因素。对学生来说,隐性教育是一种隐蔽的教育方式,其教育内容的获取主要是间接获取而非直观的说教形式,隐性教育强调的是让学生在无意识下获得知识和体验。由此可见,隐性教育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让学生自觉接受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不会产生排斥或逆反心理。
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的表述就是依据隐性课程理论的研究而定的。因此,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指的就是教育者把学习环境,教学情境等作为实践的载体,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和分享,顺其自然地获得一种与身心发展和个性发展相适应的教学活动过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的显性教育相比,更突出的是教育的暗示性、渗透性、体验性以及分享性。
而且,在大学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有一定的依据的。首先,大学生的成长受到一定社會条件的制约,成长过程是处在不断调整中的;其次,作为高校学生,他们在接受价值观念时往往会向集体靠近,从而导致在无意识之中受到集体的影响。
2 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现状
当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是以显性教育为主导,以课堂的理论教学为主,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单一,对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乏味,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再加上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与受教育者的生活有密切联系,要让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学习理论知识,而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以课堂为教学的主阵地,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只局限于课堂,教学的影响范围并不大,学生也没有办法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教学任务的完成需要师生的良性循环和互动,在教师愿意教,学生愿意学的良好氛围下形成,显然,传统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并不能满足这一需求。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实践活动,能够促进学生知行意情等各方面的发展,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磨练意志、陶冶情操、提高认知水平。由此可见,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来说更为合适。
3 对高校体育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四位一体模式构建的分析
毛泽东同志曾在《体育之研究》对德智体的关系有这样的描述:体育配合德育和智育的发展,而德育和智育也依靠体育而存在,没有体育也就没有智育和德育。在高校的体育课程中,重点是要突出体育的体验性和应用性,而这也是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保证。对高校来说,要在体育的各个环节中都能够渗透相应的思想政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入体育教学的特点,比如体育竞赛、社团活动等,培养大学生的团结,精神和公平竞争的品格,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到成就感。
3.1 体育课堂:教师要起正面引导作用
3.1.1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认知性美育和体验性美育
美育在学生的身心发展中必不可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品格和情操是其主要内容。对于高校的体育课堂而言,美育的素材和思想性也随处可见,而这也为高校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高校课堂中,美育可以分为认知性美育和体验性美育。认知性美育包括的有体育美中的概念、欣赏等方面的教育。而体验性美育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灌输一些体育行为中美的思想,根据体育美中不同的表现规律,提高学生在体育中表现美的能力。
3.1.2 教师要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价值观
对高校学生来说,首先必须具备的一项心理品质就是积极的自我价值观。因为自我价值观的高低都会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对学生来说,他们的自我价值观越高,越容易形成自我膨胀的思想。反之,如果学生的自我价值观过低的话,就不能对自身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对自己的能力把握不足,长此以往就容易形成自卑等心理问题。可以看出,无论学生的自我价值观过高还是过低,都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所以在高校的体育课堂上,教师应该把体育课体验和实践的优势发挥出来,让学生在不断地比赛和互动学习中养成积极乐观的情绪品质。教师要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鼓励学生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不断进步中找到自信,从而形成正确的自我价值观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1.3 要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为目的
在高校教育中,体育教学能够有效的辅助德育教学的开展。因为体育教学都是以小组或者班级的形式开展的竞赛活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有一个具体明确的目标并为之努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3.2 体育社团:让学生成为实践的主体
在高校体育中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有目的的组织学生参加与体育有关的公益性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来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知能力。体育社团活动在提高学生认知能力上有着明显的优势。
3.2.1 体育社团可以促进学生的社会化体验
社会化是指个体被社会所需要并且学习社会规范的过程。高校体育活动以社团或组织为单位的话,就会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定的便利之处。而且高校学生普遍有较强的好奇心,对参加集体活动比较热衷,这时体育社团就会受到学生的关注。各个高校的体育社团一般都是由有着共同爱好的学生自发组织的,而且这些组织受到了学校的支持,可以说,社团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组织。
3.2.2 要注重对学生的同伴教育
高校学生在社会化形成的过程中,体育社团的作用十分显著,无论是把社团活动作为社会化形成的内容还是教学手段,其功能都必不可少。体育社团是学生自发组织形成的,其组织内部有自我管理职责、有组织制度等,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活动场地,也能够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性的互动平台。这一组织可以让学生学会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3.2.3 注重对学生的自我教育
体育课堂需要他律,那么体育社团就需要自律。体育社团活动的开展能够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在对自己有一个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学会辨别自己的行为,使自身的能力与社团的发展相适应。
3.3 让校运动队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
这里所讲的运动队是指在高校的某一运动项目上有着比较高水平的代表,因为这样的代表队本身就具有闪光点,能够宣传本队的特点,同时能够起到表率和榜样的作用。而且这些运动队所传承的体育精神是其他社团活动所不能代替的。因为运动队进行的每一项活动都有广泛的学生基础,所以这也是运动队能够成为传播高校精神的价值所在。它能够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弘扬学校精神,而且还加深了体育运动的影响力,让体育比赛的意义扩展和延伸到了整个高校。
3.4 让学生积极参与运动会
3.4.1 为了让学生感受运动精神
对每个高校来说,运动会的影响力都非常大,而且参与人数非常多。如果把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加入到运动会当中,一定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体育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竞争性,在体育比赛中若想取得胜利,首先要有必胜的决心,还要有与其他队员协同作战的决心。体育精神中的胜不骄败不馁本身就可以体现出学生的意志。在运动会中取得胜利,能够让学生身心得到满足,从而激发其锻炼的愿望。运动会中的团体项目又可以增加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3.4.2 为了培养学生管理情绪的能力
各高校的运动会都是以竞赛为主要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高校学生的思维能力还不是特别成熟,而且学生社会化的发展也在面临着各种挑战,这很容易使学生心理产生不平衡的状态。而在运动会中,比赛结果是不确定的,学生从参加比赛到比赛结束时的心理状态是不同的,这就可以讓学生不停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增强其情绪管理的能力。
4 结语
总体来说,要在高校体育中体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充分利用好体育社团、运动队以及高校运动会的影响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从而使其思想意识有一个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解瑞婷.基于体育教育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J].赤子,2017(24):18.
[2] 张晓雪.海峡两岸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与课程设置比较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6):162.
[3] 蒲莹莹,冯慧春.全过程育人视角下"六位一体"学士导师制实践育人机制探究——以上海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18(3):102-106.
[4] 朱晓菱.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探析[J].内江科技,2017,38(11):75-76.
[5] 黄其昌.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J].新乡学院学报,2017,34(2):68-70.
[6] 王乔亮.体育隐性课程与后现代思想的关联性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7(7):196-19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695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