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数据环境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平台建设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徐建成

  摘 要:本文通过对大数据环境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数据平台建设的不足进行了分析,结合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诊断的工作要求提出了需要解决的一些主要问题,最后建议从四个方面的保障来做好平台建设工作,从而促进数据平台的建设,使数据监控和管理进入常态化,形成科学的数据反馈与改进机制。
  关键词:大数据;数据平台;质量保障;诊改
  中国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一、概述
  近年来,通过对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应用,大数据的价值越来越凸显出来。特别是随着数据获得日益便捷,越来越多的高校管理人员通过对数据的归纳、统计和分析,然后借助数据结果来加强过程管理,及时、精准、高效的决策,对高校的教学、科研、招生就业、学生管理等工作开展起到了积极作用[1]。教育部启用的“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目的就是在大数据环境下,运用互联网及现代信息技术,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进行采集、钻取、汇总和反馈,促进管理的信息化、制度化、科学化。在当前职业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2015年,教育部先后出台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两份文件。2号文中提到:“职业院校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校本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及时掌握和分析人才培养工作状况,依法依规发布社会关注的人才培养核心数据。加快推进相关信息化建设项目,为公共信息服务、培养工作动态分析、教育行政决策和社会舆论监督提供支撑。”[2];168号文中提到:“强化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在诊改工作的基础作用,促进高职院校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完善预警功能,提升学校教学运行管理信息化水平,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参考。”、“诊改工作主要基于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的分析,辅以灵活有效的实际调查研究。”[3]另外在168号文附件中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项目参考表》,给出了“5个诊断项目,15个诊断要素,37个诊断点”[3],每个诊断点都标注了所对应的数据平台编号做为参考。特别是在15个诊断要素中专门有1个诊断要素,分2个诊断点对高职院校的信息采集、管理及应用提出了要求。因此,数据平台的建设要结合大数据环境下进行思考,让数据平台的功能日臻完善,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二、数据采集平台目前建设的不足
  自从2008年4月教育部颁布《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教高[2008]5号)文件以来,“数据采集平台”,可以说是精准发力,在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实习实训等方面建设,推进教育行政部门对高职院校的宏观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4],逐步形成了政、校、企、行多方参与的,立交桥式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在近10年的使用中,平台也不断升级和完善,经历了单机版、标准版、网络版、移动版等变化,“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也从纯粹的数据采集发展到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再到建设全国的高职数据中心。数据采集也从每年定期的集中采集逐步转变为各高职院校实时采集,过程采集。尽管如此,实际过程中,“数据采集平台”的建设仍有短板和不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硬件建设不足,数据采集工作效率不高
  一些高职院校由于学校自身的硬件建设不足,还是采用的单机版的方式进行数据采集,这种采集方式是分散化的、人工填写电子表格的方式采集。数据采集不仅耗费的时间长,采集的数据准确度也不高,有时数据采集格式的不统一,造成了数据采集的效率及准确度都不高,往往事倍功半。[5]
  (二)对平台的作用认识不到位,平台发挥的作用不强
  仍有部分学校的数据采集工作还只是为了完成上级管理部门布置的工作,采集中的数据会出现冲突,数据源头不唯一;有时甚至为了数据的好看,个别数据采集不真实等;也有一些数据部门之间出现推卸责任,都不采集。因此在“深度应用”和“高效采集”上,平台的作用没有体现出来。
  (三)平台的功能还不完善,无法全面支撑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目前的状态数据比较集中地反映在学校层面,具体反映专业层面的数据还不够多,如各专业的专任教师、校内外的兼课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的数量、职称、学历、是否双师型等数据;教学改革、产教融合、顶岗实习、技术培训服务等项目的数据采集还要进一步加强完善,而且这些模块的统计分析功能还不全面,还没有以仪表盘或驾驶仓等形式在典型案例中得到体现。
  三、数据平台建设亟需解决的问题
  (1)完善“数据采集平台”的数据,建好学院数据中心。大数据环景下,人才培养状态数据日益成为高职院校办学的“生产资料”,大规模、实时、多样化的学院办学基本条件、教学状态、实习实训状态、学生就业状态等数据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因此平台的數据采集要坚持完备性、关联性、连续性,要将平台的各个指标的数据完整、准确、实时的采集,充实和完善数据,消除“信息孤岛”,形成学院数据中心,同时平台要逐步增强逻辑审核功能和奇异数据数据提醒功能,逐步完善数据中心的建设。
  (2)增强学校教职员工数据管理的意识,培养数据思维能力,定期开展数据分析和诊断,形成数据反馈与改进机制科学化。[6]“人才培养状态数据”是客观描述学校各个管理环节的状态,是诊断、改进问题的重要抓手,从院领导、中层干部、管理人员到一线教师,都应该认识到数据采集对全面掌握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状况的重要意义,自觉履行各自应承担的采集与管理任务,使数据监控和管理进入常态化,让全体教职员工明确学校的发展定位,提升现代管理意识。
  (3)过程管理信息化,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质量预警机制,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7]各高职院校应该积极、认真的建立“数据采集平台”的管理工作制度,让数据管理制度化和过程管理的信息化,建立过程信息监测分析、反馈、预警、诊改机制,形成“学校、院系、专业、课程、教师、学生”六个层面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并逐步完善,使其构成可操作性、科学性的一个闭环系统。   (4)加强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管理驾驶舱功能,建立数据驱动的决策机制。
  重视数据的开发和使用,深入数据分析和挖掘,加强平台的管理驾驶舱功能的建设,使管理可视化,为管理分析和管理决策提供更有价值的数据支撑。通过管理驾驶舱、仪表盘,进行达标分析、纵向与横向比较分析,查找问题与不足,分析原因,及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进行宏观调控和实施规范管理,建立数据驅动的决策机制。
  四、结语
  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数据平台对学院内部质量保证的作用是巨大的、循序渐近的,并逐步建立了用“数据诊断”、科学决策的高职教育管理理念。因此各高职院校更需要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数据平台的建设和维护,必须要从组织保障、技术保障、经费保障及团队保障等方面做好工作,这样才能增强学校教职员工采集过程数据的意识,自觉履行各自应承担的采集与管理任务,定期开展数据分析,使数据监控和管理进入常态化,形成科学的数据反馈与改进机制。
  参考文献:
  [1]吴叶林,崔延强.基于大数据背景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机制创新探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5):95-99.
  [2]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Z].教职成厅[2015]2号.
  [3]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Z].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
  [4]李贤政,黄柏江,屠群峰,王成方,郑雁,林娟,高越明,丁明军.用“数据说话”促进浙江省高职教育内涵建设与管理决策水平的提升[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1):80-83.
  [5]张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策略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1):25-28.
  [6]胡亚学.基于数据采集平台的日常教学数据采集与管理[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5):46-49.
  [7]黄姣华,佘雅斌.基于数据平台的高职院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框架构建[J].高教论坛,2017(5):89-92.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保证工作指导委员会2017年度教改项目“大数据环境下基于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与运行研究”(JXZB05);广东行政职业学院“数字校园建设”专项科研课题“多域多维视角下‘以生为本’的混合教学管理模式构建与运行研究”(GDXZZYS1713)
  作者简介:徐建成(1977-),男,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管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723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