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运动性猝死的成因及其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杨桂其 沈惠红

  摘 要:大学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当代青年的运动发展水平,而运动性猝死则直接制约了大学体育活动的发展,很容易导致运动恐慌蔓延。本文将针对大学生运动型猝死的成因及其对策研究展开分析,希望能够促进我国大学体育运动的健康发展,消除学校、家长、学生、社会对体育运动的恐慌和疑惑,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词:大学生;运动性猝死;猝死成因;对策研究;大学教育
   近年来,大学生运动性猝死事件时有发生,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造成了不良的影响。这些事件基本发生在体育课、体育比赛、学校军训、业余活动之中,而且表现出突发性、复杂性、严重性等特点,我们应该加强对大学生运动性猝死的成因进行分析,针对各种影响因素探求解决对策,从而有效降低大学生的体育运动风险,推动大学体育的发展。
  一、简述大学生运动性猝死的主要特点
  (一)导致运动性猝死项目的多样性
  大学阶段,学生们摆脱了沉重的课业负担,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各种活动中去,参与的体育活动是最丰富、最激烈的,特别是男性同学,更希望在激烈的身体对抗中寻找竞技体育的快乐,获得自信心和自豪感,实现自我价值。运动性猝死事件发生于各种运动项目,比如足球、排球、篮球、散打、武术、跆拳道、马拉松、长跑、羽毛球、网球、乒乓球、体操、游泳等等,这些活动相对强度较大、节奏变化较快,很容易引发运动性猝死。另外,大学生参与户外活动的热情越来越高涨,由于缺乏相关运动经验,也出现了许多运动性猝死事件。
  (二)导致运动性猝死原因的复杂性
  引发大学生运动性猝死的原因很复杂,运动环境、个人状态、学校管理、教学安排等方面均会对大学生的运动或者训练产生很大的影响,从而使运动性猝死原因呈现复杂性特点,有时候并不是由单一因素造成的,所以在成因分析、责任界定的时候,需要综合各种因素才能保证结果的客观性[1]。
  (三)运动性猝死事件影响的严重性
  運动性猝死是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突发事件,会让在场师生措手不及,瞬间产生恐慌、悲痛、疑惑的心理状态,而且第一反应比较迟钝,很难及时应对,错失最佳抢救时机。事件发生后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难以向家长和社会公众解释清楚,而且法律责任如何界定也是一大难题,如果处理不当会出现很多针对学校和教育的负面影响,使学校教学活动陷入麻烦。另外,运动性猝死的恐慌是会蔓延的,师生会产生心理阴影,不知如何正确组织参与体育活动。大学体育是全民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运动性猝死事件会影响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分析大学生运动性猝死的成因
  (一)个人身体疾病的影响
  每个人的遗传基因不同,身体素质自然不同,在很多大学生运动性猝死事件中均是由于特异体质或特殊疾病造成的,比如心脏病、心肌炎、高血压、哮喘等,这些疾病平时不易被发现,一旦身体遭受剧烈运动很容易引发猝死。有的学生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并不是完全了解,而且不能很好的处理身体健康与体育活动之间的关系,好胜心、自尊心、荣誉感较强,运动过程中感到身体不适仍然继续坚持,从而为运动性猝死事件发生埋下隐患[2]。
  (二)运动时间产生的影响
  人的身体状态会随着季节性变化而变化,身体为了适应外界环境需要一定时间的调整,如果违背自然规律进行剧烈的体育活动,很容易发生猝死情况。经过研究发现,发生大学生运动性猝死事件最多的季节是秋季,这个时期新生刚入学,正处于适应阶段,如果突然参与大运动量的体育活动,很容易因过度疲劳引发猝死。另外,下午是运动性猝死的高发期之一,在一个相对高压低氧的时间段剧烈运动,会出现头晕、气短、胸闷、浮躁等不良症状。
  (三)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经基本成型,但是在心理控制方面仍然有所欠缺。有的学生平时学习成绩较差或者生活不如意,很容易产生自卑感,为了寻求心理平衡,在体育活动中拼尽全力,以此作为获取优越感和自信心的渠道,瞬间产生过度紧张、心理情绪波动较大、心肌兴奋异常,最终诱发心律紊乱失常。有些学生是绝对的完美主义者,他们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如果发挥不佳则会产生心理不平衡,也不利于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四)学校方面的影响因素
  1.学校管理的影响
  学校方面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学校管理制度和教师综合素质。大学生的很多体育活动是在学校的组织管理下进行的,如果运动场所通风不畅、温度较高,很容易导致学生呼吸不畅、大脑缺氧,从而诱发运动性猝死。而且在危险发生初期,师生们束手无策,缺乏一定的抢救知识和技能,自我风险防范能力较弱,同时学校的医疗条件也严重制约了黄金时间的抢救,校医更多的是承担小病治疗,诸如伤风感冒、伤口处理、跌打损伤等,在面对紧急情况时能力有限。
  2.教师素质的影响
  教师是体育活动的具体实施者和管理者,也是应对大学生运动性猝死事件的第一防线。有些大学体育教师缺乏足够的安全意识,对体育活动中的安全隐患评估不足,而且这种疏忽大意的心理行为也会传染给学生,从而增加了体育活动中的不安全因素。有些体育教师缺乏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工作态度,经常离开教学岗位,对学生的体育活动情况关注不够,不能够及时了解他们的身体反应,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合理性、可行性。
  (五)偶然性因素的影响
  有些大学生平日体育活动表现良好,没有生理或心理疾病,但由于一些偶然性因素也会导致猝死情况的发生,主要包括过度运动、作息时间不规律、饮食习惯不健康等。过度运动是引起大学生运动性猝死的隐性因素,是一种超出个体生理极限的超负荷运动,有些大学生由于情绪波动较大,将体育运动作为重要的发泄方式,导致运动量超过身体承受能力。同时不合理的作息、饮食习惯也会给身体增加额外的负担,使身体素质快速下降,熬夜容易导致大脑紧张、血压升高、心跳加快、抵抗力下降、身体疲劳、血管壁变窄等问题,而饮食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能量补充不足,进而产生低血糖、头晕、休克等症状,甚至引发猝死[3]。   三、研究应对大学生运动性猝死的有效策略
  (一)建立健全大学生健康档案
  由于很多大学生运动性猝死与个人身体疾病有关,所以学校应该规范体检制度,加强体检力度,完善健康档案与反馈机制。通常情况下,大学生入学体检比较简单,属于通过性体检,如果没有至关重要的大病基本上会做合格处理。学校应该在定期体检的前提下,加强对体育活动前的例行检查,充分调研每个学生的既往病史、家族病史、运动情况等有关影响因素,消除潜在生理危险,避免健康情况不明便参与剧烈体育活动。
  (二)加强安全运动思想教育活动
  体育运动是有益于个人身体和心理健康的活动,能够显著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科学的运动理念和防护知识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学校应该积极宣传健康运动的重要性,科学合理的开展体育活动,构建安全防卫机制,避免因思想意识淡薄导致悲剧发生。运动性猝死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发病迅速、病程短、难以防范、抢救困难,如果能够第一时间进行心肺复苏则为救援活动赢得了一点时间,所以学校应该培训师生进行紧急救援活动,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技能,从而在紧张的状况下能够必要发挥作用。
  (三)提高大学生个体身心素质
  大学生应该正视体育运动的作用,将体育活动纳入到日常生活中来,增加体育运动的频率,提升自身身体机能,从而避免突然运动导致的身体不适。同时正确评估自身身体能力,防止意气用事使身体超负荷运转,调整好心态,避免心理过激,如果遇到不适情况及时报告。另外,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和饮食习惯,保证身心健康和精神饱满,更加从容的面对体育运动,严格遵守体育活动规律,从自身做起,切勿把生命当儿戏。
  (四)提升体育教师综合素质
  相关研究表明,運动者在猝死前有一系列的身体表症,比如胸闷乏力、头痛脑热、心脏压迫、体温过高、眼睛晕眩等等。如果体育教师能够根据这些前期症状做出合理决策,则会大大降低运动性猝死发生的概率,所以学校应该注重提升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充分关心每个学生的身体状态,合理安排活动内容,在危险发生时能够迅速反应、合理施救,保证学生生命安全。另外,严格落实责任制和奖惩制,如果因教师的不合理行为导致学生出现安全事故,要及时追责,从而规范教师的职业态度和教学活动[4]。
  综上所述,本文首先了解了大学生运动性猝死的主要特点,然后分析了猝死的成因,并且根据这些影响因素提出了解决对策,希望能够有效降低大学生体育运动的风险,充分发挥体育活动的正面价值,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陈楚杰,潘华山,汶希,等.大学生运动性猝死防控机制探讨[J].中国健康教育,2016,32(8):765-767.
  [2]程杰,李效凯.我国大学生运动性猝死的调查与预防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10):82-84.
  [3]林兰婷.学生运动性猝死频发的原因及预防对策探析[J].保健文汇,2018,(1):170.
  [4]蔡育凡.浅谈大学生运动性猝死及防范[J].内江科技,2018,39(09):70-71.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体育安全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课题编号:2017SJB13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726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