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跨文化视域下东北菜菜名命名特点及英译方法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卓

  摘要:近年来东北菜得到常驻东北以及来东北旅游观光的外国人士的认可与喜爱,然而东北菜菜名的英译却一直没有统一的规范化译法,致使错译、乱译现象屢见不鲜。在总结东北菜菜名命名特点的基础上,对跨文化视域下东北菜菜名的英译方法进行一定的梳理,以期促进东北菜菜名英译的规范化以及东北菜的有效对外传播。
  关键词:东北菜;命名特点;英译方法;跨文化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9)12-0128-03
  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以来,中国菜名的翻译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在众多翻译专家的共同努力下,《美食译苑——中文菜单英文译法》一书得以出版发行,书中规范了中国八大菜系经典名菜的英译名称,随之掀起了国内翻译界对菜名英译研究的热潮,大部分研究为具有普适性指导意义的菜名英译方法分析,也有对东部和南部地区菜品的专门研究,而关于东北菜的研究却十分匮乏,东北菜在历史的不断演进下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特点,“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蒙俄经济走廊东北通道的打造使得东北地区日益开放,东北经济的互通发展必然伴随着文化的不断融合与丰富,东北饮食文化作为中国数千年文化独特的构成成分应当得到更有效的传播,规范准确的英译菜名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
  一、东北菜的命名特点
   东北菜是指东北,包含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部的菜品。其特点是用料广泛、火候足、滋味浓郁,以炖菜为主[1]。
   大部分东北菜采取写实性的命名方法,即菜名中直接体现了菜的主料、辅料、烹饪方式等信息,客人看到菜名可以马上获取这道菜的基本信息从而决定是否要吃这道菜,东北菜中写实性命名表现为以下形式:
   (1)最为典型的命名方法是菜名直接阐明菜的主辅料和烹饪方式,比如小鸡炖蘑菇、酸菜炖粉条、鲶鱼炖茄子。
   (2)菜名中只含主辅料没有体现烹饪方式,比如尖椒干豆腐、松仁玉米,这一类菜名一般都是辅料在前,主料在后。
   (3)以烹饪方式后加主料命名的菜名,比如溜肉段、凉拌拉皮。
   (4)以地名后加主料命名的菜名,比如得莫利炖鱼、庆岭活鱼。
   (5)以菜品吃的方式命名的菜名,代表菜品是东北独有的蘸酱菜。
   东北菜中也不乏写意性菜名,即客人不能直接从菜名中得知菜品的基本信息,本国本地区的客人可以通过自身的背景知识来推测出菜的信息,而作为对东北地区发展历史和饮食文化所知甚少的外国人士来说,如果没有翻译得当的英文菜名他们难免一头雾水。
   东北菜中的写意性菜名可划分为以下类型:
   (1)菜名中包含数字,代表菜品:地三鲜、熘三样、炖四白、三烀一焖。
   (2)以菜中原料的颜色命名,代表菜品:黑白菜、炖四白。
   (3)东北人为庆祝丰收等活动而创造的菜名,代表菜品:大丰收、杀猪菜。
   (4)与东北历史文化有关的菜名,代表菜品:老虎菜、锅包肉。
   除了以上写意性菜名外,东北菜中还有半写实半写意的菜名,比如雪衣豆沙,“雪衣”描绘出了意象,表达了优美的意境,属于写意,后面的“豆沙”说明了这道菜的主料,属于写实。
   东北菜菜品的命名植根于东北地区独特的饮食文化,其命名丰富多样。东北菜不属于八大菜系,它的知名度与影响力远不及其他菜系,但东北菜菜品却深受当地外国人士的喜爱,然而笔者多年来走访东北餐馆,菜单中不是没有英文翻译,就是翻译的菜名错译、漏译、死译现象层出不穷,在东北地区日益开放的形势下,东北菜菜名的英译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与关照,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东北菜的广泛传播,更使得外国人士无法了解东北菜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从而影响其对中国多样化饮食文化的整体认知。
  二、东北菜跨文化英译的理论基础
   翻译活动是一种重要的跨文化传播行为,各国间文化的交流离不开一定的翻译活动,而翻译语言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译出国和接受国之间的权利与地位的关系。
   福柯在其话语权理论中提到:话语不是简单地按照某种语法规则把词汇和句子进行组合,更为重要的是话语中所蕴含着的极为复杂的权利关系[2]。而翻译中的译语话语权则是文化输出国通过适切的译语形式主动实现自身话语及文化在他者语言与文化背景下的诉求,以及自身话语主张为译语受众接受或认知[3]。基于译语话语权理论,翻译人员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应当运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将最为得体的能够有效传播中国文化的翻译语言得以表达出来,最终实现中国在国际上译语话语权与地位的不断提升。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英语语言文化作为一种世界性的语言文化始终处于强势地位,而中国作为拥有深厚文化积淀的东方国家正在逐步构建它的文化强国地位,随着西方读者对中国语言与文化兴趣的日渐浓厚,汉语在近几十年内得到了大范围普及,正成长为另一个世界性语言,中国语言文化要想得以更好的丰富与发展,得以更广泛的传播与交流,务必要尽力避免翻译过程中产生的文化亏损与文化误读,让中国的语言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以一种更高的“保真度”传播开来。
   长期以来,国内菜单的翻译以为译语读者创造顺畅易读的感受为目的较多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很多写意性菜名为了让西方食客容易理解按照西方菜单的翻译习惯完全地使用了归化翻译,这一现象在国外中餐馆体现得尤为明显。这样的翻译无益于中国译语话语权的获取与提升,不仅让中国独特的饮食文化失去了传播的机会,更使得西方食客难以在就餐的同时体会到中国菜品的博大精深。
   鉴于此,笔者认为东北菜的英译应当以传播东北饮食文化为目标,增加异化翻译策略的运用,但绝不能采用完全的异化而加大西方食客对菜品的理解难度,导致跨文化交际的低效甚至失败,而完全的归化会削弱中国菜品的文化底蕴。因此,笔者建议在东北菜英译过程中采用异化和归化有机结合的翻译策略,让英译的菜品名称既能为西方食客顺利领会,又起到饮食文化传播的作用。   三、东北菜跨文化英译策略与方法分析
   (一)写实性菜名的英译策略与方法
   中西方菜名在命名特点上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比如在中国和英语国家中都不乏以烹饪方式后接主料命名的菜名,相对而言,国内菜品名称中出现烹饪方式更为常见,因为中国菜的烹饪方式众多。对于这种类型的菜名,中西方在命名特点上具有一致性,因此在语言层面可以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译出菜品的烹饪方式和主辅料,运用“烹饪方式+主料(with+辅料或者in+汤汁)”的英译形式[4],符合英语国家食客的语言习惯,可以达到顺畅的跨文化交际效果。
   1.炖菜类菜品英译个例
   小鸡炖蘑菇是东北炖菜中知名度较高的菜品,通常这道菜会被翻译成“Stewed Chicken with Mushrooms”。这道菜最原始最经典的主料是东北农村的小笨鸡搭配东北特产的蘑菇——榛蘑,但是从这道菜上面的惯常译法中并不能体现出其主、辅料的特点。其中的“小笨鸡”不能按照字面意思译为“little stupid chicken”,“小”字不必译出。基于西方食客注重菜品营养价值的饮食倾向性,笔者建议将“小笨鸡”译为“free range chicken”,其中的“free range”為自由饲养的、散养的意思。英语国家超市中肉类、禽类食品如果是自由饲养的肉禽类,通常会在产品包装上标注free range。故此笔者认为,在这一处采用归化的策略能让这道菜品更精准地为英语国家食客所了解。此外,如果不将菜中蘑菇的种类具体化,西方食客仅仅知道这是蘑菇的一种,而榛蘑是迄今为止无法人工培育的野生菌类,是名副其实的东北山珍,这样极具特点的蘑菇种类如果能翻译出来,势必会提升榛蘑作为一种东北野生山珍特产的知名度,同时会增加英语国家人士对中国丰富食材的了解程度。鉴于此,笔者认为可运用异化策略,采用音译的方法直接将“榛蘑”译成“Zhenmo”,简单易记,便于推广。所以,小鸡炖蘑菇可英译为“Stewed Free Range Chicken with Zhenmo”。
   酸菜炖粉条是东北特色菜品之一。酸菜一般被解释性译为“Pickled Cabbage”,从推广东北特色饮食的跨文化视角出发,如将酸菜音译为“suancai”,更有利于这种特色食物的传播,此菜可译为“Stewed Suancai with Vermicelli”。
   白肉血肠是一道极具东北特色的菜品。西方食客对动物血的接受程度因国家和地区而异,如果直接译成pig blood可能会触及一些地区的文化禁忌,在这种情况下就要使用归化策略进行转化,英国有一种早餐肠叫black pudding,是由猪血、猪油、牛油加谷物制成的,借用到这里可以让英译名称得到美化,提升食客对这道菜的兴趣,同时又不失菜名中文化传递的诉求,建议译法:“Stewed Fat Pork with Black Pudding”。
   2.炒菜类菜品英译个例
   木须柿子是东北家常菜,关于“木须”的翻译当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译法是“Mooshu”,该菜品可译为“Mooshu Tomatoes”,对于不了解这种译法的食客我们就有必要对“Mooshu”进行简单解释,笔者认为木须柿子的最佳译法为“Mooshu Tomatoes(Mooshu refers to scrambled eggs)”,这样一来,食客便可以清晰地了解到木须的含义。
   3.以吃的方式命名的菜品英译个例
   蘸酱菜是东北地区独有的菜品,一年四季都可以吃,但以春末夏初的原料最为丰富,婆婆丁、臭菜、水萝卜等在这个季节最适合采摘食用,配以东北特产的大酱,清新爽口。蘸酱菜的食材随季节变化而随时更换,由于这一特点译者在英译时并不适合一一将食材翻译出来,可以采用概括性译法。首先音译菜名,再进行解释性翻译:Zhan Jiang Cai(Raw Seasonal Vegetables, Served with Northeast Sauce)。西方餐馆一些菜名后常带有较长的对本道菜配料或蘸料的细致性解释,通常用“served with”形式体现出来,借用到这里,这样的归化策略更符合西方食客的语言习惯。
   (二)写意性菜名的英译策略与方法
   1.菜名中数字的处理方法
   东北菜名中不乏含数字的菜,“三”较为常见,这种命名特点也体现出东北人朴实、粗犷的性格,数字即代表菜中主料种类的个数。西方菜名中较少见到以数字命名的菜品,这类菜品采用音译加释义法既能让让食客了解东北方言特点,又能获取菜品的基本信息。
   代表菜品翻译如下:
   地三鲜:Di San Xian(Sautéed Potato, Green Pepper and Eggplant)
   三烀一焖:“烀”和“焖”属于东北方言,“烀”即煮,“焖”即“蒸”。
   San Hu Yi Men( Boiled corn, Steamed Potato, eggplant and eggs with pepper and sauce)
   2.菜名中颜色的处理方法
   炖四白是东北人在寒冬喜爱做的一道菜,菜品中既体现出了主料的数量又体现出了其颜色——白色,食材是肥肉较多的五花肉、大白菜、大豆腐和粉条,对于以主料颜色命名的菜品西方食客往往不知所云,译者须译出主料才能避免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参考译法:Dun Si Bai(Stewed streaky pork, Chinese Cabbage, Tofu and Vermicelli)
   3.寄托美好期望的菜名英译个例
   大丰收是这类菜的代表,菜名传达出了东北农民们对蔬菜丰收的感恩,用农民亲手栽种收获的南瓜、土豆、豆角、玉米搭配猪排骨一起炖,对于这类菜名如果只用音译加释译法翻译出来势必会存在对菜名美好寓意传达的亏损现象,建议同时采用异化策略下意译的方法将这一文化信息表达出来[5],译为Da Feng Shou(Good Harvest) — Stewed Pumpkin, Potato, Corn and Green Beans with Pork Chops。    4.典故菜名英译个例
   锅包肉建议译名:
   Guo Bao Rou(Fried Sliced Pork in Sweet and Sour Sauce) — Russians’ Preference。东北地区与俄罗斯地理上接壤,经济文化互通有无,生活在东北的俄罗斯人较多,Russians’ Preference可以提高俄罗斯食客对这道菜的兴趣,有利于它的进一步传播。
   老虎菜,其典故源自“东北虎”张作霖元帅,这道凉菜让张作霖胃口大开,厨师便给它命名老虎菜,从此传播开来。建议译法:Lao Hu Cai(Tossed Green Pepper, Coriander and Green Onion) — Marshal Zhang Zuolin’s Appetizer,通过音译、释译加辅助性说明的方式可以使西方食客更详细地了解老虎菜,西方餐桌文化不同于中国,菜品会循序渐进从开胃菜到甜品,Marshal Zhang Zuolin’s Appetizer(张作霖元帅的开胃菜)这一归化性的辅助性说明符合西方食客的饮食接受心理,更有利于菜品的有效跨文化传播与译语话语权的构建。
   (三)半写实半写意性菜名的英译策略与方法
   雪衣豆沙是东北地区很受欢迎的甜品,“雪衣”的主料是蛋清,若仅直译便失去了“雪衣”的浪漫意境,建议译法:Fried Bean Paste with egg white( like bean paste coated by snow),既译出了菜品的烹饪方式与主料,又传达出了该菜品的文化意象与营造出的美好意境,避免了文化亏损。
  四、结论
   菜名的英译并非易事,译者不仅要通晓两种语言的基本知识,更要熟悉两种文化的异同,在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的时代,译者需要以传递本国本地区特色文化为宗旨,采取异化和归化有机结合的翻译策略,灵活运用直译、意译、释义等多种翻译方法,在保证菜名基本信息翻译完整的前提下,注重写意性菜名文化内涵的有效传递,同时在菜单上辅以菜品的图片,提升菜品在视觉上的直观性,促进东北菜的跨文化有效传播,让菜单不仅成为中国饮食文化传播的“使者”,更成为中国译语话语权体系化建设的助推剂。
  参考文献:
  [1]赵成松.东北菜[M].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09.
  [2]文贵良.话语与生存:解放战争年代文学(1937—1948)[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3]熊欣,陈余婧.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的译语话语权[J].青年记者,2016(8).
  [4]王颖,吕和发.公示语汉英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5]熊欣.中国菜名英译研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
  A Study on the Naming Characteristics and English Translation
  Methods of Northeastern Chinese Cuisine from the Perspective Cross-culture
  LI Zhuo
  (Daqing Radio and Television University, Daqing 163311, 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northeastern Chinese cuisine has won recognition and popularity among permanent foreign residents and foreign tourists in northeast China. However, there have been no unified and standardized methods for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northeastern cuisine names, resulting in th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mistranslation and disordered translation. On the basis of summing up the naming characteristics of northeastern Chinese cuisine, this paper sorts out the translation methods of the names of northeastern cuisin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cultur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tandardization of the translation of northeastern Chinese cuisine and the effective dissemination of northeastern Chinese cuisine.
  Key words:northeastern Chinese cuisine; naming characteristic; English translation method; cross-culture
  (責任编辑:刘东旭)
  doi:10.3969/j.issn.1001-7836.2019.12.041
  收稿日期:2019-04-01
  作者简介:李卓(1987—),女,黑龙江大庆人,讲师,硕士,从事英汉翻译英语教学、语料库语言学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822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