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话教学视野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吴迪
【摘要】孔子的教学方法博大精深,对孔子教学方法中的精华思想应该做出全面深刻的理解,把这份宝贵的教育思想继承,将其精要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通过对《论语》中孔子师徒对话教学中蕴含的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分析,论述其对于当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孔子 教学方法 小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52-0011-02
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中,诸多学者研究内容多为孔子的教学方法对现在教育的启示,与当今倡导的核心素养等新的教育观点能够“不谋而合”,但是研究的层面都较为宏观。在这些对于孔子教学方法的分析研究中颇有偏重,对于孔子教学思想中的局限性,没有给予分析和讨论。教师在教学中继承这份宝贵的遗产时应该分析其运用的可行性,结合现在的教学,适当的加工,这样才能对现在的小学教学方法的改进有所帮助。通过对孔子的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解析基础之上,谈谈其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启示。
一、启发教学
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在《论语·述而》中的记载:“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在《论语集注》将这两句话解释为:“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返者还以相证之义。复,再告也。”教师的启发首先是在学生的思考基础上进行的,当学生对问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积极思考之后,但还是对问题想不明白,这时候老师就可以去启发学生,当学生对问题做出了思考,但是却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不出来或者是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不清楚的时候,老师就可以去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问题的想法在对学生进行启发之后,就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是否掌握了,看学生是否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在小学数学中,图形认识的教学要积极使用启发教学。一个方的东西有四个角,当老师讲了角的知识后,看学生能否以此类推其余三个角的特性。如果学生类推出来,表明学生已能够领会所学知识,如若不能,表明学生的接受能力还不够,这时候教师应暂时不用去多讲。通过对数学案例的探讨,引发我们对下面问题的思考,予以几个方面的认识。
(一)教师启发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
如果学生事先没有对问题进行思考,那么老师的启发就失去了价值,启发就成了无源之水。给学生需要思考的问题,在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再对其进行启发,达到培养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目的。对小学生而言,认识能力和思考的能力都比较差,会遇到很多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教会思考的方式,引导正确方向。
(二)教师进行启发要把握教学时机
只有当学生处于“愤”和“悱”两种状态的时候对学生进行启发才有效果。所以教师在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时候,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可贻误时机。操之过急会造成学生思考得不够充分,影响学生思考的进程,还可能造成学生会自己解决出问题的可能性,这样会间接扼杀学生自信心与思考的积极性。同样启发也不能贻误时机,因为如果教师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过长,学生很可能会对问题失去积极思考的热情,转移到别的事情上去。特别是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教学节奏紧凑,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易被干扰。正确把握学生处于“愤”与“悱”的状态,要求教师在工作中多观察,准确掌握启发式教学的运用时机。
(三)运用适当的方法引导思考,并准确表达
这是检查学生是否掌握教学内容的一个有效手段,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现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时间在40分钟,过快的教学节奏,教学中的重难点的把握,往往被教师一语带过,学生思考的时间较少。或者教师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很短,不足以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深入思考。长此以往,学生易养成不主动的学习习惯,直接的抹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在对问题思考的结果方面,教师经常是越俎代庖,直接说出问题的答案,而不给学生自己表达的机会。这样就不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小学生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对周围的事物有着求知欲,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用自己的语言大胆的表达。将文字转数为语言,通过思维转换成数字符号。
二、因材施教
孔子在教学实践中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后由朱熹在总结并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论语集注》《先进·从我于陈蔡青章》) ,后人称为“因材施教”。
第一,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前提是能够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学生,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之上,才能据“材”进行“教”。深入了解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学习能力、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學习背景等。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或与学生的接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观察,通过与学生谈话来了解学生,或者举行各种活动来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家访的方式从家长对学生的评价中更加客观、全面的对学生进行深入的了解。对于小学生而言,之前所接受的教育水平定会参差不齐、所接触的社会文化背景也会有所不同,在入学适应、学习方法等反方面会有一定的障碍,这都需要教师对学生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之上,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来帮助他们。小学数学具有明显的分段性,在进行后期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设计学前预习单,不仅是关注教学内容的特殊性,也要对小学阶段数学知识体系的结构进行解剖,才能更好的把握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教学内容的贯通。
第二,教师根据学生的缺点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在《论语·先进》中的记载“闻斯行诸的对答”,表明孔子因材施教,善于诱导学生,对学生进行启发;孔子的弟子在其因材施教教学方法的教导之下,各有所长。如他在对“仁”的解释中是“因人而异”的。孔子在培养学生时并不是事先就确立了在不同方面培养学生,而是通过在对学生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根据学生在某一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爱好与专长不同进行不同的培养,造就了各方面的人才。“子路、子贡、冉有的问政对答”和“《孔子·先进》中“德行:颜渊,闵子赛,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他的弟子是非常了解的,而且他的弟子在其因材施教教学方法的教导之下,各有所长。喜欢绘画的同学可以自行设计思维导图,便于记忆和知识整理;喜欢声乐的同学将知识要领进行改编,打油诗和口诀成为另一种“定律”。 三、总结
对于孔子因材施教的分析应注意到社会背景与教学条件的对应。因受社会生产力总体水平的制约,教师在教学时是同个别学生发生联系,教师有机会了解每个学生的“材”,这是因材施教的前提。现在的普遍情况是班级授课制,虽然教师与学生使用同一种教材,但教师如果能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育,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会有很大的帮助。合理有效地运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在同一课堂中使用的统一教材和相同话语,但每个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是不同的。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不同的看法,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多与学生进行交流,通过让学生发言或者是练习、写作等方式表达出自己对问题的理解。教师再根据学生对问题理解就可以知道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了。对学生问题理解的偏颇之处予以相应的指导。
第二,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构成中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通过观察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的不同表现来确定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特点组织各种与学生的成长有关的活动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活动中,学生的天性展露,教师通过观察或参与到活动中去,可以更客观的了解学生。良好的师生关系和互动交流,会打消学生对老师的主观屏蔽,展露出更为真实的学习状态。活动要具有多样性,只有這样才能够全面的了解不同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和擅长与缺失的地方。通过活动对小学生进行教育,根据情境性的教学,也更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师的教学内容。
第三,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不但要“扬长”而且也要“补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了学生的优势时要以学生的优势为发光点,能够扩展到各个方面。教师不要一味的对学生进行否定,在知识学习能力表现得差,并不意味着在其它的方面的诸如动手的能力、表达的能力也会欠缺。对于学生的短处应采取合适的手段加以弥补。可采用移情的方法把学生的优点合适的移到其缺点的地方上来,帮助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于孔子思想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继承这份宝贵遗产。因此,我们应正确全面评价孔子的教学方法及其教学思想,继承并发展这份珍贵的遗产,结合现在小学数学学科特点。应用于教学实践之中。
参考文献:
[1]董朝刚.孔子教学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J].教学与管理,2006:25-49.
[2]王新婷.孔子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的现代合理性[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44-49.
[3]张崇琛.谈谈孔子的教学方法[J].甘肃高师学报,2003:53-57.
[4]李金芳.孔子因材施教给现代教育的启示[J].教育论坛,2002(17):37-42.
[5]曹忠琪.孔子“因材施教”的启示[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1(6):32-35.
[6]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81-282.
[7]论语(文白对照)[M]孔子.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106-110.
[8]范洁梅.孔子因材施教教学思想的评析[J].山西教育学院学报,1999(12):15-17.
[9]何克抗.孔子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思想给我们的启示[J].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2006(11):52-55.
[10]吴国强.浅论孔子的教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1999(12):18-2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827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