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海舟
[摘 要] 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一条新的人才培养之路,极大地促进了校企之间的合作,同时也适应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然而,每个高职院校的教学情况不同,各自都有其教学的特点,同时也存在教学的不足。所以,在进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依据自身教学的实际情况,对人才培养做出适当的调整,使之符合本校教学的特点,才能有效培养出社会所需的人才。简要分析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运用方式,以期借助有效的方法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进而为国家的发展和建设做出贡献。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9-0034-02
当前我国对现代职业教育做出了最大的调整,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其中,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属于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国家也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相关的决定,要求人才培养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坚持产教的深度融合,以加快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工作。但是,在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高职院校也遇到了不少的阻滞。比如,校企合作因文化立场以及利益观念不同,导致产教融合培养工作后劲不足,从而影响到了人才培养的效率。鉴于此,本文深入探讨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有助于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从而实现有效的人才培养。
一、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作用
对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涵义及作用的分析,是我们运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只有认识和理解其涵义及作用,才能意识到其意义和价值,进而深入研究其模式的运用方式。下面本文主要从以下方面对产教融合的涵义及作用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一般来说,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将职业高校人才培养教育与产业进行深度的融合,以有效地利用高校、企业及市场等教育资源,对人才进行专业化、深层次的培养,最终培养出适合市场发展、企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而这种模式也呈现了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它可以将教育、生产、素养、实践以及科技研究等内容融合为一体,促使产业与教育过程的紧密联系[1]。可见,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针对市场发展和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也充分利用了各领域的教育资源,实现了有效的人才培养计划,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
首先,高职院校一直重视学生的专业实践培养,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将产业发展与教育相融合,使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和专业性。同时,也促进了职业高校与企业机构的教育合作,有效给予学生更加专业化的实训内容,使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处,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其次,通过开展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可以充分利用学校以及企业的资源,使相关的教育资源可以有效地配置,有助于降低人才培养的成本。比如说,学校能够与企业合作,可以有效使用企业相关的生产设施及设备,极大地降低了学校采购培训设备的成本[2]。同时,学生去企业实习也能够帮助其创造更多的生产价值,从而实现双赢的局面。
最后,产教融合还能够为教师提供实践教学的机会,使其能够走出课堂教学思维的禁锢,带着学生参与更多的实践工作环节,这对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也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具体的实践教学来检验其教学中的问题,进而改进和优化人才培养的方式,最终实现有效的人才培养。
二、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几点意见
通过对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涵义及作用的分析,基本了解了产教融合的内涵以及对人才培养产生的作用。那么在实际人才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实施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才能发挥产教融合的优势及作用呢?对如何实施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笔者主要有以下几点意见。
(一)针对产教融合培养模式,设立与之配套的管理制度
我们想要真正实现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就必须先从管理制度方面入手,设立与培训工作匹配的管理制度,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相关的人才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工作可以有章可循,这也是维护校企合作的关键因素[3]。只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管理制度,才能确保各方利益不受侵害,进而共同完成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工作。因此,如何设立有效的人才培养管理制度是我们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首先,有关部门应该结合当前市场发展实情,通过设立相关的政策及法律,以规范好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各项工作事宜,从而促进人才培养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其次,高职院校需要发挥带头作用,積极遵循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有关规定,并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向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为宗旨,根据国家已有的法律规范设立符合本校人才培养的管理制度,以指导好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进而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得到本质的变革,而不是停留于形式。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应该充分认识行业的发展需求,积极遵守相关的管理制度及规范,承担起自己的人才培养责任,根据管理制度来加强人才培养;同时,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和合作,适时对相关的管理制度进行调整,使之更好地推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 (二)注重学校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有序开展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工作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将发展与教育有效的融合在一起,不再是以往理论式的人才培养[4]。但是,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没有文化的融合,也是很难将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工作发展下去。因为高职院校有自己的教学特征和任务,而企业也有着它的经营目标和发展方向,所以高职院校产生的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一定存在差异。如果我们想要实现真正的产教融合,就必须注重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适时融合,尽可能找到彼此文化之间的契合点,这样才能实现校企的有效合作,进而共同做好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工作。
首先,无论是学校方还是企业方,都应该把握好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主线任务和目标,以找到彼此合作的突破口,实现彼此之间文化的融合。比如说,高校选择企业合作方时,需要把握人才培养的核心文化,选择适合本校人才培养特色的合作企业,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企业与校园文化的有机融合[5]。其次,高校是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执行者,更应该主动与企业进行交流和互通,主动将企业文化引进校园,适时将相关的企业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内容之中,使学生可以了解和认知当前市场企业文化的内涵,以提升学生乃至教师的企业文化素养。比如说,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达成合作关系,聘请企业内部优秀的员工作为兼职教师,前往学校进行企业文化的宣讲,同时也可以普及相关的实操知识,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文化[6]。最后,企业也应与高校进行紧密的联系,邀请教师前往企业进行教学和考察,为企业员工讲授理论性的知识,普及高校相关的教学文化理念,以强化企业内部员工的知识素养;同时,高校教师也可以从中收获有用的实践教学经验,这对丰富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内容及方式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三)从课程、师资及实践等角度出发,构建专业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每个高校的学生学习情况不同,而且学校所处的市场环境又存在差异。因此,在开展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时,我们应该从职业能力培养以及市场岗位需求来整合相关的人才培养教学内容。然后,从课程建设、师资培养、实践探究等方面,建立科学、专业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开展有效的课程教学以及专业化人才管理和培训[7]。那么我们该从哪些方面着手,构建专业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呢?
高职院校应该从课程设置、师资培育、实践培训等方面,构建专业化的人才培育体系。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应该合理设计具有本校特色的专业课程内容,并结合职业能力培育以及市场岗位的人才要求来提升课程内容的实践性,以完善相关的课程教学体系。在师资培养方面,高校需要注重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建立相关的校企合作机制,定期安排教师前往企业进行相关的实习和交流活动,以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使人才培养工作与市场岗位相融合。在实训方面,高校与企业需要达成一致,对实训的基地建设、实训内容以及评价机制等,设立完整的实训培训体系,以保证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质量[8]。其中,企业也应该积极配合高校的实训工作,如对高校的实训工作提供必要的资金、场地以及技术人员的支持等,使实训工作可以有效地开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对提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资源的科学配置,极大地提高了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但是,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并非一件易事,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文化差异、有关部门的重视程度都影响到了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和落实。为了有效地开展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工作,高校和企业之间需要找到彼此文化的纽带,而有关部门也应明确好相关的人才培養政策及法律,使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工作更加规范。
参考文献:
[1]祝成林,柳小芳.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教育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困境与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5,36(34):41-45.
[2]赵明,程远清.新时代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难点[J].知识经济,2018,24(10):108.
[3]马丽敏.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问题探析[J].智库时代,2018,52(38):108,110.
[4]刘洪波.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多元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重构[J].教育与职业,2016,24(13):83-85.
[5]李如平,李雪,吴房胜,等.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7,36(22):168,175.
[6]张海英.“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考[J].对外经贸,2015,12(10):152-153.
[7]原素芳.基于“产教融合”背景的高职分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人才资源开发,2015,26(18):199-200.
[8]徐春艳.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思考[J].职教通讯,2015,36(29):36-38.
◎编辑 陈鲜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841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