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互联网+”与高职院校思政课教改实证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梁静

  [摘           要]  高职院校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必须推进教学改革,提高自身实力。思政课作为职业素质课程在高职院校中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有重要作用。高职院校更应关注教育本质、遵循教育规律、改变传统观念、树立互联网思维,深化思政课“互联网+”教改。
  [关    键   词]  “互联网+”;高职院校;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0-0212-02
  一、问题的提出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而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逐渐渗入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教育亦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在此背景下,利用“互联网+”网络优势深化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拓展课堂教学方式,提升教育质量成为重要的课题之一。虽然高职院校的学生素质较本科有一定差距,但是,如果切实提高高职院校的各项实力,通过“互联网+”突破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那么学生就会实现“低进高出”,体现其人生价值,这是高职院校在信息时代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二、“互联网+”教改需要先改变教学理念
  互联网发展必然促使教育观念改变,引起一场“教学与学习”的革命。这为教学改革带来了挑战,我们需树立共赢思维,让教师和学生在这场“互联网+”的改革中都有收获。
  一方面,教师要改变传统“灌输”的观念,在思政课“互联网+”教改中实现个人职业发展。教师必须意识到教学的成败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对学校性质的认识和对学生的理解,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了解学生,明确学生希望以何种方式通过课程实现自身成长,并站在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视野和方法。目前,高职院校的大多数学生喜欢新鲜事物,个性化特征较强,因此教師必须懂得学生管理和学生心理才能成功授课。同时,教师自身应随“互联网+”时代变化及时更新教育观念,掌握新知识应对教学方式及角色的转变,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变为以方法引导、纠正、辅导为中心,在授课时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等因素及时改进、革新教学方式,使教学方法多样化。进而,高职院校教师应从模仿到形成自己特色,能根据学生需求调整授课方法。
  另一方面,学生在“互联网+”发展的时代趋势下,在对待学习这件事情上,需要重塑自己的主人翁意识。无论是就业还是个人成长发展,需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有助于高职生走出内心困顿、处理好人际关系以及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个体增加文化自信的理论资源和解决问题的智慧。[1]在理论知识之外,要运用“互联网+”提供的媒介获取更多资讯,主动探索思政课所涉及的相关知识,重新定位对思政课的认识,改变学习态度,从被动的“要我学”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学”,通过思政课的“互联网+”学习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达到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互联网+”教改实证分析
  “互联网+”时代的思政课教改,需要“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师在课程开始前了解授课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以样本C职业学院2017级D系学生思政课(合班)为例来具体分析,该班学生大致情况如下表。
  样本职业学院2015级D系学生总体情况
  分析得知,D系学生男生占大多数,且理科学生居多,大部分学生对思政课没有太多了解,学习兴趣不大。针对这些情况,在开展思政课“互联网+”教学时,除了需要把握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外,还应在授课时对症下药,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不单纯讲授课本内容,而要根据男生、理科生的思维特点改变教学方式,利用互联网媒介(如QQ群、微信、手机、网络公开课等)有条理、有逻辑地补充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背景知识,使课本内容生动起来。同时,注重在课外指导学生实践,辅导、指引学生运用思政课学到的方法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而,通过“互联网+”的特性拓宽高职院校传统教学的时空范围,教学也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课下学生还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方法。
  四、学生特性为“互联网+”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
  教改要求教师先研究学生,即所谓“备课前应先备学生”。只有了解学生,知晓其文化基础、学习特点和接受能力、思维能力,才能找准学生需求,采用“互联网+”多元化的方式改进教学方法,并根据不同授课内容选择更有效的教学方式。
  以D系学生为例的实证分析,大多数学生在高中时偏科,对人文素质课程不感兴趣,厌倦死记硬背或者听枯燥的理论知识,反感说教,步入大学后又有自卑感,缺乏自信,自控力不太强,学习效率不太高,但喜欢动手,喜欢实践。因此,思政课的“互联网+”教改应针对这些特点,并结合“互联网+”发展带来的先进教育平台,摸索出适合其成长和发展的个性化教学方法[2],让学生的每一次课都有收获。
  (一)坚持以兴趣为导向,引导学生喜欢学习
  教与学是双向的,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师讲授再精彩亦无济于事。因此,授课前应知晓学生的短处,并找方法发挥学生长处,通过“互联网+”提供的影像等直观资料引导学生主动观察与思考,使教学内容入耳、入脑、入心;授课时可采纳学生的建议运用“互联网+”多媒体技术便于学生理解、思考,让课堂活起来;授课后通过邮件、QQ等媒介对学生进行跟踪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效果。
  (二)教学内容应有针对性
  学生情况千差万别,找准适合所有学生的授课切入点有困难。由于高职院校思政课程的特性,教材内容相对陈旧,教师在选择授课内容时要以课本为基础,但仅有课本知识不够,还应根据教学目标选取时事和案例,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不仅在课堂上可以借助“互联网+”时代网络,而且在课下为不同类型的学生选择相对适合其个性的思政课背景资料、学习素材,并根据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选择教学内容,让学生收获知识,更收获方法。
  (三)教学方式应与时俱进
  教学需要技术技巧,更需要教师全心以待,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选择适合其特点的“互联网+”教学方式。根据笔者对D系学生的问卷调查,90%的学生承认上课走过神,玩过手机,既然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内容不可能一直使学生保持学习兴趣和激情,那么,为何不正确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手机,用学生可以接受的“互联网+”方式、载体进行学习,同时可以逐渐让学生无论在课内还是课外改变抱着手机、电脑只玩游戏或进行其他娱乐活动的不良生活、学习习惯。
  (四)深化师生互动和沟通
  “互联网+”的发展要求构建更加紧密的师生关系。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学习及生活呈现网络化特点,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若游离于互联网之外,或未深入使用互联网媒介进行有效沟通,教师的权威可能会由于网络课程(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的开发而弱化。因此,教师需做好引导者,建立起与“互联网+”网络时代一致的深度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李霞.“扬州家风”在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中的应用探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12):65-69.
  [2]杨继文.法律应用与藏汉双语法学教育[J].贵州民族研究,2015(4):210-213.
  ◎编辑 冯永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849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