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三结合”教学模式下的《水质工程学Ⅰ》课程改革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水质工程学Ⅰ》是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在专业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课程存在内容知识量大、学时有限、实验时间安排欠妥、课程设计与理论内容联系不紧密等问题。因此,构建理论、实验、实践的“三结合”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质量,深化课程改革,提升学生兴趣,培养具备工程实践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关键词:水质工程学  教学质量  工程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9)08(c)-0198-02
  Abstract: The Water Quality Engineering I is the core course for water and wastewater engineering majors,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fessional courses. However,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such as excessive course content, limited studying time, poor experimental schedule and inconsist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curriculum design and theoretical content and so on in teaching process for this course. Therefore, teaching model of "Three Combinations" on theory, experiment and practice is built to optimize teaching quality, deepen curriculum reform, enhance students' interest, and cultivate high-quality applied professionals with engineering practice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Key Words: Water quality engineering; Teaching quality; Engineering practice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水质安全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水质工程学Ⅰ》课程是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在专业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本专业学生将来就业和科研发展,直接关系到学生专业素养和工程能力的培养。目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着课程内容知识量大、学时有限、实验课时间安排欠妥、课程设计与理论内容联系不紧密等问题。滁州学院作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本科院校,在保证传统理论教学效果的同时特别重视实验与实践教学,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如何将理论、实验、实践这三项结合起来,是本专业课程改革的关键。
  1  《水质工程学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内容覆盖面广,知识点多
  教材采用由李圭白、张杰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水质工程学》(上册+下册),内容涉及上册的水质概况、物理、化学处理原理以及下册第4篇水处理工艺系统中给水处理和特种水源处理工艺。内容知识点较多,理论性较强,然而高等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意见指出,要求给排水专业水质工程学课程的课时量缩减,我校水质工程学课程分为Ⅰ和Ⅱ两部分,由此导致水质工程学Ⅰ的课时也要相应缩短,理论学时由56学时减少为48学时,由此导致内容多与学时短的矛盾,处理不好将影响教学效果。
  1.2 实验时间安排欠妥当
  目前人才培养方案中本课程只有理论课,没有实验课,与其相关的实验安排在另一门单独的实验课程——《水处理实验技术》中,而《水处理实验技术》课程安排在《水质工程学Ⅰ》的下一学期,由此导致理论与实验脱节,理论课结束不能趁热打铁通过实验加强学生的掌握程度,而实验课之前又要花费大量时间回顾理论课中相关的实验原理,且教学质量不佳。
  1.3 实践教学方式和理论学习融合不紧密
  当前本课程对应的实践教学主要为自来水厂生产实习、给水厂课程设计和毕业实习。其中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要求学生进入企业,学生能够从课本中进入实践,掌握水厂运营、水质处理的方法,但是两个实习均为独立的过程,在授课过程中缺乏及时的实践课程,不能将理论知识和问题通过实践及时巩固和解决。给水厂课程设计涉及给水厂构筑物的设计计算,但是理论教材主要为给水处理的原理与技术,这与课程设计的工艺设计内容结合不够紧密,对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有一定阻碍。
  2  《水质工程学Ⅰ》教学改革的措施
  2.1 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针对理论课程内容多,课时要求少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突出,着重讲授混凝、沉淀、过滤、消毒这4个章节的理论知识,对于吸附、离子交换、膜滤和其他处理方法可采用互动式专题案例教学,热点问题导入和讨论等教学方法[1],如结合目前新型绿色吸附剂展开资料收集,引导學生结合实际情况和目前科研热点深入思考总结,开拓思维,并让学生认识到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社会责任,树立水环境保护意识和职业目标,能学以致用并付诸实践。   2.2 合理安排课程实验时间和内容,增强实验内容的综合性和设计性
  后期培养方案将实验作为课程实验加入本课程安排中,与理论课程在同一学期开设,这样有利于及时巩固理论所学,并在实验内容和形式上实现多样化。演示性实验如气浮加压实验,验证性实验如混凝实验、颗粒自有沉淀实验等,综合性实验如过滤反冲洗实验,设计性实验目前没有开设,后期可以通过加强实验的设计性,加深学生对实验的理解。例如,活性炭吸附实验可以使学生分组,每组自己配置不同浓度的苯酚废水,自己设计动力学实验,根据吸附实验数据,寻找到活性炭吸附苯酚的平衡浓度,分析吸附动力学模型,从而计算出相应吸附模型的参数。
  2.3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充分融合
  实践教学环节对培养工科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学生由课堂到社会的顺利过渡[2]。如何将实践与理论做到完美融合,真正使学生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有效提升,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目前理论课程均为本校专任教师代课,后期将加强校企合作模式,邀请设计院、自来水厂等相关企业工程师开展专题讲座,拓宽学生的工程见识;其次,在理论课程中穿插实地走访教学,使学生带着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对接,更好地理解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最后,理论教学中加强水厂设计内容,特别是涉及水处理工艺、各单体构筑物、水处理设备的设计与计算等的案例分析,通过穿插的案例解析,提高学生查阅和理解相关设计规范和标准的能力,并充分解读规范,如《给水厂处理设施设计计算》《给水排水設计手册》《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等,熟悉行业规范标准,利于学生发挥自我能动性,提高学习兴趣,并为后续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打好基础,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3  结语
  “三结合”教学模式——将理论、实验和实践融会贯通,有助于学生深入掌握给水处理的理论知识,增强学生学习趣味性,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创新的能力,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成为具备独立从事给排水工程有关的工程设计、建设、运营等工作的能力,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 姜学霞,刘沙沙,吴贤格.以应用为导向的《环境工程导论》课程改革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9(6):178-179.
  [2] 吴鹏,徐乐中,费忠民.“三注重”教学模式在《水质工程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给水排水,2015(22):37-4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895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