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学习共同体的神秘面纱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学习共同体作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育教学形态,正受到一线教师的普遍关注。2018年12月,上海,陈静静博士《让学习真正地发生》的主题分享让在场的科研骨干教师心潮澎湃:何为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的课堂景观是什么样的?学习共同体的课堂如何构建?陈博士用一个又一个真实、具体、生动的案例,为人们烹制了一场饕餮的精神盛宴,揭开了学习共同体的神秘面纱。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神秘面纱;共同成长
初冬的上海,已是寒风凛冽,满地的落叶成了上海大街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018年12月7日至9日,从厦门到上海培训的三天时间里,我们有幸聆听了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陈静静博士关于学习共同体课堂教学的改革与研究《让学习真正地发生》。通过陈博士的介绍,我们了解到她曾跟随佐藤学先生在日本东京大学访学,也曾翻译过多部佐藤学先生的著作。自从2007年起,她和她的伙伴们依托学习共同体的研究走入全国数千个课堂,走近全国数万个学生,带领全国上百所中小学进行课堂教育教学改革。她特别强调,践行学习共同体的第一步就是要放下傲慢之心,秉持谦逊之心,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建设有温度、有深度的学习共同体。
整场讲座中,“学习共同体”这个鲜亮而散发出迷人芳香的字眼多次跃入我们的眼帘,直击我们的心灵。学习共同体是指由学习者及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团体成员在完成一定任务的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并分享各种学习资源,从而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和谐的人际关系。何为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的课堂景观是什么样的?学习共同体的课堂如何构建……整整一天的时间,陈博士用一个又一个真实、具体、生动的案例,为我们烹制了一场饕餮的精神盛宴,揭开了学习共同体的神秘面纱。
一、去动存静是前提
古人云:“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然而,我们现在的课堂太过热闹。一节课下来,嘤嘤嗡嗡、叽叽喳喳,许多教师都在上“假课”,许多孩子都在“假学”。热闹的课堂背后,我们看到了孩子们的虚假学习和浅表学习。因此,我们迫切需要让我们的课堂安静下来。只有安静的课堂,孩子们才能用心感受、用心体会,真实的学习和深度的学习才有可能发生。而真正的学习共同体的课堂就是静悄悄的课堂,教师不用扩音设备、不穿高跟鞋,学生不大声言语、不大声讨论。安静的课堂氛围,让孩子的内心处于安全、平和的状态,专注地思考,大胆地表达,智慧碰撞,火光闪现。也就是说,如果想让学生的学习真实地、有效地、深度地发生,转变观念,去动存静是前提。
二、互相倾听是基础
学习共同体有两个关键词——“学习”和“共同体”,它们都暗含了一种翻转学习的指向。“学习”指向的是从教到学的翻转,“共同体”指向的是从个体到协作的翻转。通过翻转,凸显了学生学习的互助性、交往性和分享性。而要实现翻转的重要途径就是倾听。静静地倾听、努力思考或大胆发问、充分表达或主动分享,是学习共同体的三个主要特征。其中,静静倾听、互相倾听是学习共同体特定的话语系统。因此,要成立学习共同体就一定要建立相互倾听的伙伴关系。在陈博士看来,教师在课堂上要表现出高度的耐心和期待,以庄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孩子,倾听他们口中的有声语言和心中的无声语言。也就是说,教师要努力听出学生个体内心的需求和困惑、听出学生群体之间的差异等等,以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安心地学习并能热衷于学习。学习共同体的课堂不仅要关注教师教与学的结果、效果和成果,更要关注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认知的协同学习过程。当然,学生和学生之间也要互相倾听,倾听同伴的每一次发言,倾听同伴每一次发言背后的思考。互相倾听,可以打开学生之间的知识串联和情感联结,让每一个孩子的潜能无限放大,让课堂进入一个向纵深发展的良性循环中。
三、学情观察是真理
在过去的听评课活动中,我们发现:教师们都是坐在离学生很远的后排听课。一节课下来,教师们看到的只是学生的后脑勺,只能通过倾听学生的发言想象每一个孩子的表情独白和内心世界。我们常常把学生当作模糊的集体,而不是一个个与众不同的个体。陈博士倡导的听课方式与众不同,她会深入某一个小组,坐在某一个学生的旁边,担任学情观察员。这样,听课者就可以安静地感受、观察,不介入、不打扰。她的手里始终拿着一个相机和一个笔记本儿,随时拍下她需要的镜头、记下她需要的画面。在陈博士眼中,拍下什么样的照片,就反映了什么样的教育哲学。当我们坐在学生身边近距离地观察,就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产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比如:学生开始对某些事物感兴趣,他就会变得专注;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他就会变得兴奋;学生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他就会变得茫然……然而,这一切对于坐在后排的听课教师而言,课堂上有太多无法观察到的景象,也就有太多无法了解到的现象。也就是说,只有深入、近距离地观察学情,教师才能真正走近孩子、读懂孩子、理解孩子,进而帮助到孩子。
四、问题导向是关键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用很多很多的小问题将课堂的各个环节串在一起。问题太多、太杂,会让孩子的思维处于跳跃、不安的状态,容易造成虚假学习和浅表学习。学习共同体的课堂,应该变“问题串儿”的导向为“冲刺挑战性问题”的导向。课上,为了解决这个冲刺挑战性问题,孩子们自觉唤醒了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自觉寻求同伴的帮助,自觉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在独立思考、同伴互助和汇报交流的过程中,孩子们的情感被唤醒了、思维被打开了、能力被激发了。陈博士还手把手地教我们设计学习共同体课堂上的“三单”,即预习单、学习单、作业单。设计“三单”前,教师要深入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文本,要把基础性的知识放在“预习单”上,学生课前通过自主预习完成;把这节课的核心问题设计放在“学习单”上,学生课上通过协同学习完成;“作业单”则是拓展、延伸的部分或变式練习,学生课后通过自主探索完成。在陈博士引领的“三单”实践操作和互动点评中,我们领会到了学习共同体课堂的操作要领,为我们今后的学习共同体课堂实践指明了方向。 五、氛围营造是保障
把课桌排成U字形,铺上绿白格子的桌布,摆上绿白相间的小花,泡上一杯醇香的咖啡或茶,陈博士开始了学习共同体课堂的实验。从进场孩子们激动的眼神中,我们读到了孩子们对这样的环境布置很喜欢。因为绿白相间的桌布和小花能起到心理抚慰和平静心情的作用,安静、安全的学习氛围会让孩子卸下沉重的心理负担,积极暗示自己主动向着美好的方向前进。在陈博士的90分钟课堂里,她惊讶地发现:原来的学困生消失了,他们自信的表达嗨翻了全场。陈博士称这一“学困生的集体逆袭”事件为“学力突发性提升”。反观我们目前的教室,冷冰冰的几张桌子和几张椅子,外加一张“神圣”的讲台、一套老旧的多媒体设备;我们目前的座位,也就是简简单单的四组两两并肩的排列方式,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学习共同体课堂的改革要從“把课桌排成U字形”开始,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课堂现场找到自己信任、期待的学习伙伴,在和谐、放松的课堂氛围中开始自己的学习之旅。
在佐藤学先生和陈静静博士的眼中,学习共同体的课堂是行思并重、灵动润泽的。学习共同体的课堂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阶段:共享愿景,寻求共同的情感归宿;建立规章,确定内化的行为标准;解决冲突,建立互惠的合作关系;沉浸体验,达成双赢的发展目标;反馈信息,实现动态的持续发展。学习共同体的课堂,人和人之间共享美好的愿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真诚的、默契的、和谐的、安静和从容的!
在陈博士激情洋溢的讲座指导中,我一次又一次地叩问自己:我们为什么没有陈博士那样独特的观察视角呢?我们平时怎么就没有这么深入地研究过学生呢?我们怎样透过学生的表情和动作读懂孩子外表下的内心世界呢?我们怎样才能宁静、淡定、从容、精细地做教育教学研究呢……带着这些问题,我将回到我的课堂上加以实践,去动存静、互相倾听、学情观察、问题导向、氛围营造,一步一个脚印,期待着学习共同体在我的课堂上开花结果!等到共同体花开烂漫之时,必定是我和学生的共同成长之时!
感谢陈静静博士,感谢所有为了这次研修活动默默付出的老师和伙伴们!是你们,让这个寒冷的冬天变得温暖如春……
参考文献:
[1]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M].长春出版社,2003.
[2]佐藤学.学校的挑战[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佐藤学.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编辑 郭小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910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