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教学中分层教学法的应用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初中英语学习中,学生受基础水平的限制,对课堂的接收能力存在差异。分层教学通过系统化的数据手段全方位地考量和测评学生的能力水平并进行分组,针对不同小组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均得到提升和进步。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个性化教学,因材施教,还要加强合作,调动学生积极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平衡好不同层级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全体学生均得到发展。
关键词:英语教学;分层教学法;英语能力;学生发展
初中英语的教学对于学生英语学习生涯来说至关重要,在初中階段,英语教学中所积淀的文化素养和知识将会使学生一生受益,在英语学习中,学生受基础水平的限制,导致对课堂的接收能力存在差异,此时分层教学法就成为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来说最为简单、高效。
一、分层教学法概述
分层教学法的概念属于舶来品,在西方国家的教学工作中使用广泛,在中国分层教学法的内涵精神也由来已久,数千年前教育家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就是现代分层教学法的雏形,分层教学法强调教学通过系统化的数据手段全方位地考量和测评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素质、学习潜力,将具有同样能力水平的学生分为一组,针对不同小组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阶段教学过程中,制定可完成的切实目标任务,对学生进行分类考核测评,从而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均得到提升和进步。
二、分层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性
1.个性化教学、因材施教
分层教学法保留行政班级原本的班级模式,在对学生的分层管理上,主要采用直接观察、试卷考试成绩、智力测验三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分层,首先教师通过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对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潜能;其次采用试卷对学生的知识储备进行考核,让学生用学业成绩说话,这一项占据的比重也是最大的;最后通过智力测验题测试学生的智力值,把握其能力素质,将学生进行划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症下药,采用不尽相同的,教师需要设计制定个性化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在必须保证所有学生接受课程大纲知识的基础上,为层次较高、能力较为突出的学生提供更多发散性的、创造性的学习机会,鼓励其动脑筋,激发创新精神。
2.有利于加强合作,调动积极性
同一层次的学生接受的教学知识相同,考核方式也一致,同时能力素质相差不大,因此在交流沟通方面会更加顺畅,学生在分层后会自发组成学习小组,群体合作学习的模式将会促使处在同一层次的学生的不同层面的优劣势互补,小组成员互帮互助,培养建立起学生的合作共赢意识,整体发展,增强集体的凝聚性,汇聚集体力量。
3.初中英语分层教学法运用实践案例
案例一:在七年级上册开始英语教学前,我根据学生的英语学业成绩、英语语感、学习兴趣程度将任课的几个班级的学生分为A、B、C、D四个组,A组最优,依次次之,在Unit1 “School and friends”的教学中,设置出不同的教学目标,A组学生需要在掌握Unit1的单词、语法基础上进行写作及口语表达,在课上组内同学A、B两人沟通交流,介绍自己就读的小学和交往的朋友,同时学会关于学校、年级、教学物品、问好的多种表达;B组、C组同学相应地适量减少教学任务;D组学生由于知识体系尚且薄弱,英语表达能力欠缺,仅需要掌握Unit1的单词、语法知识即可。
案例二:冀教版九年级对于比较级和最高级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般在词尾加-er或-est,以字母e结尾的形容词,加-r或-st;以重读闭音节结尾耳末尾只有一个辅音字母时,应先双写这个辅音字母;再加-es或一est;以辅音字母+y结尾的词,先改y为i,再加-er或-est,在词前加more或most等等,同时学生还要掌握一些不规则变化的词,A层学生在学会变化的基础上需要能够在具体的语境情况下灵活运用,解答实际问题,进行口语化的表达,其余学生则扎实掌握基本知识即可。
三、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具体运用分层法实施教学
分类教学法过度使用容易造成学生的两极分化,A层学生的教学任务繁重、目标设置较高,教师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学生整体的学习氛围浓厚,积极性较高,而B、C、D层学生享有的教学资源无异于A层学生,但教师要求较为宽松,知识水平较为薄弱,容易打压低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挫败他们对于学习荣誉的追求,得不到全方位的发展。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平衡好不同层级学生的学习需求,任课教师需进行多方位的考量,不抛弃、不放弃,发扬分层教学法的优点,规避其不利影响。
初中英语在学生个人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此阶段可以塑造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态度和兴趣,因材施教的分类教学法,学生英语学习的激情和兴趣被激发,但同时也有一定劣势,教师要注意规避,使全体学生均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宁红茹.初中英语教学中分层教学法的应用探索[J].英语教师,2016,16(1):53-54.
[2]费兆彩.论初中英语分层教学[J].双语学习,2007(6):79-80.
编辑 杜元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926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