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校企共建共享协同育人发展平台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实施以校企双主体为向导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是高等职业院校一直在探索的重要课题。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与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柳工—柳职院全球客户体验中心”为协同育人平台,针对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开展多种规格的人才培养,有效地提高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拓宽了专业人才就业渠道,对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高职工程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创新。
  [关    键   词]  协同育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5-0068-02
   为了适应工程机械产业发展需求,培养更多工程机械销售及后市场技术服务高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各高职院校正努力探索工程机械运用技术专业育人模式改革。近几年来,我国推进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点,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取得了较好成效,极大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了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和竞争力。
   校企合作是大学内在发展逻辑和社会需求在协同发展中寻求共赢的过程[1],也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2017年,柳州職业技术学院与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柳工”)以共建共享共管的“柳工—柳职院全球客户体验中心”(以下简称“体验中心”)为协同育人创新发展平台,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双方根据工程机械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共同开展专业人才培养,实现了工程机械运用技术专业教育链与企业工程机械产业价值链的人力资源培养培训、技术服务环节有效对接,有效地将产业要素转化为专业人才培养的可持续优势。
   一、协同育人创新发展平台的共建共享
   协同育人平台是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对接,产教融通的一个重要载体。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产教协同育人,可以持续提高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的适应性[2],满足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快速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基于人才培养的共同理念与价值观,柳工将原本设在公司内部的工程机械全球销售及后市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与培训系统整体迁入我校,整合学校工程机械运用技术专业教育教学资源,在硬件扩充完善和软件升级更新的基础上,建成了产学研教培一体的工程机械协同育人创新发展平台,也就是体验中心。体验中心占地约60亩,配备了完整的生产、实训设备,结构布局和功能配置兼顾企业职业化人才培训和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校企双方实行基础设施共建、资源共享、业务共管、文化共融和人才共育的开放治理模式。柳工利用体验中心主要开展面向全球员工和经销商的工程机械生产、售后及后市场技术服务的常态化职业培训,学校利用体验中心主要开展工程机械运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一体化教学。双方师资交叉融合,互聘共用。
   二、实施协同育人创新发展平台的现实意义
   (一)专业人才培养链无缝对接企业产业链的职业教育环节
   专业人才培养要满足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就必须搭建起人才培养链与产业要素之间的有效通道,将教育链与区域创新链、人才链和产业链有机对接[3],挖掘产业资源中的育人要素、育人力量,使之转化为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师资、实践等各个育人环节的优势因子,产生合力,达到最佳育人效果。我校工程机械运用技术专业聚焦服务本地工程机械产业与经济,为工程机械产业领域培养销售及后市场技术服务的专业人才。以体验中心平台,专业人才培养对接了柳工的工程机械销售及后市场职业化的人才培养培训链和技术服务供给链,有效地将企业最新的产品技术、职业标准和岗位人才需求等信息精准及时地传承到学校专业人才培养链中,实施工学结合、学做一体的教学方式,从而增强了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和适用性,提高了专业人才培养竞争力。
   (二)形成校企双方协同育人的有效机制
   体验中心采用模拟公司治理模式,成立了专门的职能管理部门,对学校日常教学和企业常态化培训实行精细化管理,排定教学、工作计划,统一安排和调配教学资源,使校企双方开展的工作都能有序衔接,正常运转。柳工常驻体验中心的技术人员同时也是学校的兼职教师,参与专业建设和专业课程教学工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职业化的解决方案。
   (三)企业资源有效转化为专业人才培养优势力量
   产教融合强调育人过程中生产和教学融合[4],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企业资源转化为职业教育资源,可以提升职业院校办学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企业的产业设备走进学校,改善了实训条件,缓解了学校经费投入不足的窘境,改变了实训设备短缺的状态。企业的技术资源走进学校,弥补了学校的专业教学技术资料残缺,职业标准不全,技术标准落后的局面。企业的优秀人力资源走进学校,带来了先进的职业化工作理念和更高的实践技能,进一步补齐了学校教师实践能力不足的短板,改善了专业教师能力结构,大大增强了实训教学效果。企业的文化走进学校,带来了工业文明和工匠精神,有利于引导和塑造学生树立产业意识,建构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职业操守和工作、学习的自觉性。
   (四)增强教师教育实践能力和职业化教学水平
   实践技能薄弱是专业教师的一个短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学生技能的形成虽然是学习、传承与训练的结果,但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担负起讲解、示范和指导作用。教师的实践能力结构和技能水平会影响教学效果和质量。我们实施以体验中心为载体,采取校企专、兼职教师混编,共同承担教学任务,一方面通过企业技术工程师、技能大师示范引领,带动学校专任教师实践技能的提高;另一方面,采用专兼教师组合,优化了教师团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结构,从而大大提高了职业教育实践教学能力。    三、专业人才育人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学校与柳工紧密合作,充分利用产业资源,积极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构通用人才、专门人才、拔尖人才和国际化人才共4个层次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形成校企协同育人、工学交替的“4+4”通用人才培养模式
   柳州職业技术学院是国家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学校以体验中心为平台,与柳工开展协同育人、工学交替模式的人才培养。校企双方根据职业标准和企业岗位群的人才需求,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以职业能力结构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按照人才成长和职业化发展的规律,推行“4+4”的人才培养方式,将学生的学习周期分为4个阶段,培养4类职业能力。第一阶段为“基础专业课程+职业素养实习”,培养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初步建构职业素养和岗位工作能力;第二阶段为“核心专业课程+单一工作岗位实习”,训练学生掌握专项技术技能;第三阶段为“拓展专业课程+复合工作岗位实习”,培养学生掌握综合技术技能;第四阶段为学生到企业进行适应性工作,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教学过程实施以行动导向任务驱动,让学生学习与工作交替进行。学生在一、二、三阶段常规的学习与工作安排在体验中心,在此过程中长时间的职业能力锻炼安排在企业。学生在每个学习阶段结束后,参加由学校统一组织的职业能力测试,全部合格后才能取得毕业证书。学生在参加学校安排的能力测试之后,可以根据个人专长和职业发展需要,必须至少考取两项由第三方组织开展的职业教育能力等级证书。
   (二)采用订单班形式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模式
   柳工根据行业发展及自身岗位人才需求,每年从二年级的学生中遴选20~30名学生组成订单班,按照企业职业人才成长目标与要求,在体验中心进行为时3个月或更长时间的专门培养,深层次系统性地修补学生的专业知识与职业能力,进一步深化专项技能培训,强化综合技能培养,快速提高学生职业工作的适应性。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以企业教师为主,学校教师为辅的方式。学习结束后,根据过程考核和最终考核的评定情况,由企业将学生流转到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上进行工作,以此作为高级技能人才储备进行锻炼与培养。
   (三)推行大师工作室导师带徒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柳工在体验中心设立了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了由高技能人才组成的团队。大师工作室通过选拔一些技能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与技能大师结成对子,以高深技艺技能传承为根本,开展针对关键技能、复杂技能的专门训练,为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供给侧培养高水平、创新型的拔尖技能人才,满足社会、企业对紧缺人才、关键人才的需求。
   (四)搭建具备开展业务能力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伴随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国内工程机械制造企业走出去,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为此,我校与柳工共同制定了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校企双师混编、双语教学的规划目标,以体验中心为创新平台,一方面通过对教师开展外语培训和涉外交流,持续提升专业教师的外语教学能力;另一方面要求教师采用双语教学,加强学生专业英语的训练,不断提高学生专业外语应用水平和涉外业务工作能力,为企业培养高规格的国际化人才。2016年以来已为工程机械行业培养了几十名“海外专员”,有的已被派驻海外工作。
   四、结语
   校企双主体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可以发挥企业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有效地将企业产业要素转化为职业教育的育人力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经济、产业发展需求,培养不同规格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国瑞,林杰.关于高等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几个问题[J].现代教育管理,2013(2):12-17.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2017-12-05.
   [3]韩宝平.以产教融合工程为契机推进地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8(Z2):16-18.
   [4]陈维霞.应用型大学协同育人管理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2):42-47.
  ◎编辑 冯永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948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