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教学创新模式解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计算机课堂教学被新时代教学模式所替代,在新时代的教育改革下,要求高职院校在教学模式上不断创新,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利用网络技术为学生创造更有趣生动的教学环境,对提升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模式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就业导向;创新模式教学
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时,在注重分数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随着社会经济体质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应用的普及,对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在这样的环境下,高职院校应快速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技能,为未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就业为导向对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创新模式进行分析。
一、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单一不够新颖
计算机在当今时代应用广泛,知识更新速度快,这就要求计算机教师应具有非常高的教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灵活的教学模式,才能将计算机专业技能和知识传授给学生。目前,还有许多教师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单一,知识点不够新颖,使学生在枯燥乏味的状态下进行学习,导致学生对计算机专业失去了学习兴趣和动力。
(二)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全面
计算机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只是针对学生是否能完成教材上规定的操作要求,完成的顺利就证明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达到要求,从而忽略了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这种评价方式不够全面,也不能准确地反映出学生计算机水平,对未来学生的成长起到了阻碍作用。
(三)以就业为导向教学存在的问题
学生的就业目标与教学方向不一致。计算机专业是一项热门的专业是因其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学院虽然非常重视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但在教学时却未明确指出就业的目标,导致学生学习过程中没有目标,对就业前景不明确。另外也会存在一种现象,学院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就业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但在教学模式上过于理论,在实际应用和操作上还存在欠缺。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教学创新模式
目前高职院校在计算机教学上存在的问题已经对学生的学习和未来就业产生了不利影响。由于院校学生毕业后将参加工作,因此以就业为导向进行计算机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一)从教学内容上进行精心的设计
计算机知识非常烦琐,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使学生掌握全部的专业知识是不可能达到的,这时教师就要充分利用教学时间,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获取最实用的教学内容,在未来就业时可以学以致用。教师应先了解各大企业及用人单位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点,比如:社会发展速度快,用人企业对计算机网络人才或计算机编程人才需求量很大,那么教师在未来教学时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做精心的设计,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教学方法应灵活多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很重要,不能墨守成规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应区别对待,根据不同的学生情况有针对性的教学,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取最有用也最为适合自身的计算机知识。在这一传授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性格,使学生自身才华得以施展。
(三)提升学生的实践经验
从一方面来看,院校要重視起学生的实践课,以理论知识教学为基础,重点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合理分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例如,院校可以建造一座实践基地,这样不仅提供了实践场地,又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增加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院校应多与校企合作,在学生实习期间可以有一个合适其自身的岗位,起到提前接触社会和接触实际工作的作用。
(四)合理运用改革评价方式
对于学生,教学评价是一项重要的环节,不但激励了学生,还使学生获得了自信。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升其创新能力,运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操作计算机,这种能力的培养对未来工作会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其次,教师要多肯定学生的能力,消除职业院校学生的自卑感,让他们知道自己并不比高等院校的学生差。在开展计算机专业教学时,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挖掘出每个学生自身的闪光点,让他们可以正确的定位自我,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自信心,找到自己的价值。只有在获得自信后,才能对学习计算机产生兴趣并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克服一切困难,勇往直前。这也为学生未来工作做好铺垫。
总之,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的模式可以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就业。教师应以就业为导向,教学过程中运用创新灵活的教学模式,并且与学生自身性格特点相结合,有针对性的传授。只有学生自身对学习计算机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才能积极、热情、主动的进行学习,为未来工作顺利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祥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7(22):407.
[2]徐丹.以就业为目标的高职计算机教学模式构建策略[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7(1):208-209.
[3]青梅.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探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8(6):116-117.
[作者单位]
湖北省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编辑:赵文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963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