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规划与修复,让风电更“绿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全球能源转型形势下,发展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成为世界共识,绿色发展已是高质量发展的主色调。如何让清洁的风电更加“绿色”?2019北京国际风能大会主办方举办了“风场统筹规划与生态补偿”论坛,从宏观的规戈0到微观的修复,与会嘉宾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
  风电与环境要融合发展
  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马晋红表示,中国的风电和光伏新增、累计装机容量,以及可再生能源投资总额均居世界首位,中国拥有全球29%的绿色能源专利数量,是全球最强的绿色能源开发国家之一。2019年9月23日,在联合国气候行动峰会上,中国政府表示,将致力于发挥自然系统每年减少100亿至120亿吨二氧化碳的减缓潜力。这一切都表明中国正面临着能源转型的历史机遇。
  相对于传统化石能源而言,可再生能源无疑是清洁的,对中国节能降耗、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的贡献是巨大的,但在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过程中会产生碳足迹,也会对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生活带来一定影响。需要在规划层面做好顶层设计,注意规避高风险发展区,关注低风险发展区的生态需求和生态影响,再辅以科学的思维和方法,确保可再生能源兼顾绿色和生态友好发展。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表示,实践证明,风电能够减排,保护环境,并且绝大多数项目对环境是友好的。以往,风电的成本高,平价上网之后,矛盾发生转移,最重要的就是与生态环境的矛盾会加剧,部分省份、地区出台了一些限制政策。如何让风电与环境融合起来,如何统筹规划、有效修复,让风电更好地发展,变得相当重要。
  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高世宪表示,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的过程中,可再生能源要发挥重要作用。要在总量、结构、空间布局进行统筹规划,同时应明确指导思想。在落实上,一方面,要减少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自身的碳排放;另一方面,从规划到修复,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风电的生态修复成本进一步上升
  随着总量的扩大,任何行业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都越来越大,亟需解决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多,风电也是如此。
  浙江省发展规划院能源与环境处副处长何恒表示,风电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两种,一是看得见的,例如施工中对植被、水土、景观、动物包括候鸟迁徙的影响:二是看不见的,例如资源选址地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对夜行性动物的影响,白天可能观察不到。对于分散式风电开发来说,在人口密集的区域,风电机组的光影和噪音可能对人类活动和生活产生影响:而海上风电建设可能与沿海地区的滩涂和湿地环境产生冲突,对生物迁徙带来一些问题。
  但全社会对风电环境影响的认识要客观公正,类似“猪不下崽”“鸡不下蛋”“牛不产奶”等社会传言,缺乏科学的论证,这对风电,乃至整个可再生能源行业发展都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需要政府调动公共资源协调解决这些问题。
  与会专家分析,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前期风电快速发展,而相应的监管没有到位。有专家建议,部分地区对海上风电也有多年的探索,同样要把控建设节奏。通过对前期项目的探讨和后评估,把经验移到前端做好控制,保障环境影响评估更加实用。
  风能资源好、生态影响又小的地方已被优先开发,越到后期,生态环境修复支出的比重会更高。制造商要遵守国家和地方的环保政策,还应满足开发企业提出的建设“绿色风电场”要求。企业战略规划、项目开发施工的难度会增加,同时,也会增加人力和财力的投入成本。例如,安徽某风电场按照环保要求,仅道路修建和修复费用就达到1亿元。
  期待统筹规划风电空间布局
  从开发和运营角度上来说,风能开发确实需要大规模利用土地,所以,提前做好统筹规划显得格外重要,可以规避对生物多样性和重要生态保护价值的区域,但相关的政策在规划和落实上还存在一些障碍。
  目前,全国各地生态环境保护的空间规划尚未完全到位,包括国家生态公园建设、生态红线的划定、国土空间规划、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等方面的一系列政策都处于“进行时”。规划时序将对风电场的选址开发造成较大影响。例如,由于政策调整,生态红线发生变动,造成一些规划内的风电场无法开发,或被迫搬迁。
  而调整后的政策与以往规划也存在很多不协调的地方,增加了企业的决策难度。例如,2018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分散式风电项目开发建设暂行管理办法》规定,分散式风电项目不得占用永久基本农田。
  在落实上,多部门管理编制的土地利用规划,空间功能定位交叉、区域重叠,导致土地性质不统一,信息不对称。例如,企业获得的一块未利用土地,在林业部门查询,属于林地,而农业部门登记的则是草地,这些都给企业投资带来非常大的风险。
  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副研究员崔成表示,在统筹规划中可以采取以下五点建议:在省级可再生能源规划制定过程中,提前考虑土地生态功能约束:将宏观选址方法纳入到国土空间规划的能源专项规划中;通过政府服务减少企业选址时间与成本,助力可再生能源平价上网;与电力规划模型相结合,制定生态友好的电力规划;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将可再生能源电力跨区大规模调度纳入规划。
  此外,随着农村集体经营性土地入市,集体土地权属地位不断提升,前期的统筹规划基础更要夯实。响,单台风电机组和光伏组件对当地环境的影响等。这些研究要有一些定量的分析,而不只是看到一种现象,就盲目地说这会影响环境,或者不影响。建设服务型政府,支持风电绿色发展
  与会专家强调,虽然会对环境产生一定影响,但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减排方面,可再生能源仍是贡献最大的。因此,可再生能源企业已经做出了减排贡献,这是探讨风电绿色发展的前提。重要的是,政府该如何支持和规范。
  目前,各地政府和主管部门对风电的理解与支持程度差别非常大,有的地方政府盲目规戈0项目,忽视生态问题,突破红线;有的地方则“一刀切”地禁止開发。   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副主任罗明建议,“要把风电与环境作为一个统一的生命共同体来对待,对土地的用处是一样的,既可以做农业用地,也可以做能源用地。”应该让地方主政者主动了解风电,客观地认识风电的环境影响;发展服务型政府,帮助企业规避风险,使项目更好地与当地生态环境融合。对管理和监管上存在的一些漏洞和问题,还需在提高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上下工夫。在政策执行上,推行职能部门“多规合一”改革试点,统一空间规划体系。在未来的能源项目用地中,采用多功能用地登记,把生态保护也列入其中。
  罗明建议,我国有230万公顷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超过400万公顷压占毁损的矿山用地,属于风电选址低风险的地区。这些地区的道路等基础设施较好,可以投资开发风电和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政府给予用地优惠,既能节约土地利用,企业也可以节省建设成本,获得效益。
  在微观选址时,企业没有能力调取大量的图层数据。与会代表提出,在不涉密的情况下,希望政府相关部门能尽量多公开某些区域的相关数据,便于企业精确选址。
  此外,开发企业表示,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对环境、气候影响的研究并不充分,从国家的相关研究中很难找到较有说服力的理论支撑。比如说大规模的风电场和光伏电站,对局部产生的影开发企业,探索风电与环境的融合之道
  对于开发企业来说,与会代表们认为,需不断提升环保意识,加大技术研发和环保投入,加强与政府管理部门、环保部门、规划部门的对接,积极探寻风电与环境友好相处的融合方式。
  华润电力皖北新能源公司总经理毕勇表示:第一要反哺社会,因为项目开发占用了社会的资源;第二应反馈自然。
  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兼市场总监侯玉涵也强调,“无论是在风电场的开发建设,还是维护中,不管是不是处于生态红线内,我们都教育员工一定要崇尚自然,敬畏自然,减少对整个自然的破坏,有意识地保护自然。”
  從技术和管理上降低风电对环境的影响是首要的。对此,开发企业普遍认为,需要统筹的思维,采用融合多种技术的系统性解决方案。例如,在智能风电机组上加装智能传感技术和控制技术,实现场群控制,让风电机组降低噪声,减少对鸟类迁徙和人们生活的干扰。一些企业提出打造绿色供应链,要求供应链企业尽可能使用可再生能源,对优秀的供应商给予奖励和订单倾斜。在道路规戈0中,尽可能地减少道路的开挖,缩小道路的宽度。不少企业因地制宜,讲究规划的艺术性,与环境融合,增加花木品种,提高观赏性,有的项目反而变成工业旅游景点。
  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企业以自然为本,以人为本,做到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当地百姓、环保部门沟通,了解有哪些保护动物,习性是什么,生活的区域在哪里,尽量降低对它们的影响。同时关注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尊重他们的文化,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增加当地就业,参与当地的扶贫公益活动。
  通过这样的方式,企业实现了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的协同,促进大众对风电行业正面的认知,也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035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