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回归自然的生活追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韩少功的《月夜》以简洁质朴的语言对比刻画城市的月亮和乡村的月亮,借此诉说自己在人生不同时期的思考感悟,并通过深入生命和宇宙的思考,表达回归自然的渴望之情,回归纯粹的生活追求。
  关键词:《月夜》 回归 自然
  《月夜》以城市的月亮与乡村的月亮的对比描写展开,表达了作者回归自然的生活追求。全文借景抒情,作者在月夜中循环往复的生活思考引人深思,具有多方面的阅读价值。
  一、在月亮的对比中诉说人生思考的变化
  《月夜》以月亮为行文线索,对比刻画城市的月亮和乡村的月亮,其中暗藏着作者的人生历程变化,分别代表着作者对不同人生时期的思考感悟。
  城里的月亮是无光泽无活力的城市装饰品。作者以“城里人能够看到什么月亮”的问句引出对城里月亮的印象,即月亮是城市可有可无的不起眼的装饰品。城里人看到的月亮是“一丸灰白”,毫无光芒。所以,原本皎洁的月光在无数路灯的闪耀中便显得暗淡,月光洒落的声音也淹没在城市的噪音之中,灰白的身影也只能隐藏在水泥高楼之间,让人无迹可寻。作者在城市生活了三十多年,但城里的月亮是陌生的。他厌倦城市的物质与生活方式,城里的生活就像那死鱼眼睛般的月亮,毫无色彩与光芒。
  乡村的月亮不仅是一枚标志性的徽章,也是超凡脱俗的生命存在。在作者的眼中,世界是万物有灵的,万事万物有生命、有灵魂,才会构成真正的生存状态。首先,乡村的月亮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存在,是乡村生活时间的记录者。乡村的月光是乡村生活的重要部分,随处散落,记录着乡村夜晚流逝的每分每秒。作者对乡村月亮洒落的月光有着最直观的感受,飘摇、跳动、轻移、牵动等千姿百态安抚着作者从城市归来的躁动的心。所以,乡村的月亮是真正的月亮,是有生命的月亮,因为它一直在跟随时间的脚步,从不停歇。其次,乡村的月亮是超凡脱俗的存在。离开城市的作者在乡村的夜晚看到了月光明暗闪烁的身姿,听到了月光飘落拥挤的声音,在阳台的竹床上贪婪地享受着乡村月光的照耀,这是对那漫长而严重的“缺月症”的治疗。此时此刻的作者内心是满足的,是欣喜的,洒落的月光不仅飘浮在现实世界的万物之中,还流淌在人的精神世界。“我伸出双手,看见每一道静脉里月光的流动”,这流动的月光展现着乡村月亮的灵与动。所以超凡脱俗的乡村月亮是光明的引导者,作者远离城市,浮游在月光浸满的乡村,想追寻的绝不仅仅是真正夜晚的宁静与美好,更想要回归自然,找回生活的纯净与光明。
  作者对人生的思考感悟都蕴含在这两个不同地方的月亮,透过两个月亮,作者从城市到乡村再到心灵,对比式地追问生活的意义,思索真正的生活方式。文章最后山谷里的鸟被月光惊飞收尾,沉醉于乡村月光沐浴的作者思绪再次回到了现实乡村的月夜之中。作者的思考感悟看似从享受乡村月光出发,仿佛最后又回到了这月光之下,实则思考感悟已是有更深入的层次。如镜头切换的月亮描写,反映了作者思想感悟的层层递进,以及人生的变化。
  二、在月亮的刻画中表达回归自然的渴望
  《月夜》中关于月亮的描绘简洁生动,作者用洗尽铅华后的质朴语言表达着自己的所思所感,清《论文偶记》中说:“凡文笔老则简,意真则简,辞切则简,理当则简,昧淡则简,气蕴则简,品贵则简,神远而含藏不尽则简,故简为文章尽境。”《月夜》刻画月亮的语言简洁且掷地有声,于独句段和排比句的运用中表达着回归自然的渴望。
  文章的开头与结尾共用了三个独句段,开头“月亮是别在乡村的一枚徽章”,简洁醒目,把月亮比作徽章,月亮便成了乡村的标志。这就是说乡村是纯净和光明的,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纯净与光明的认可。而文章最后以两个独句段收尾,“我突然明白了,所谓城市,无非是逃避上帝的地方,是没有上帝召见和盘问的地方”,这一独句段简洁的内容说明了作者对城市生活的突然醒悟,同时也表明乡村是接近上帝的地方,人们可以直视自己的生活与灵魂。而文章的最后一段“山谷里一聲长啸,大概是一只鸟被月光惊飞了”,简洁收尾,利用山谷、鸟和月光营造了寂静的月夜意境,鸟被月光惊飞,但鸟也惊醒了沉醉在月夜中思考的作者。鸟的惊飞不仅打破了山谷的宁静,也打破了作者内心的平静,这以动衬静手法的运用,让这一独句段言已尽而意无穷。乡村月夜的寂静衬托作者内心的平静,“月光”能启发人更多的思考。
  文章描写城里月亮的时候,运用排比手法把月亮刻画得毫无存在意义。“暗淡…‘磨损”和“稍纵即逝”这三个词语生动地展现了城里月亮的黯淡无光。一番排比手法的修饰后更是用“死鱼眼睛”来比喻城里的月亮,《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曾言,女孩儿未出嫁之前都是无价的宝珠;出嫁后再老一些,就成死鱼眼睛了。月亮在繁华城市里的廉价地位显而易见。在繁华城市的天空之上,暗淡无光的月亮也曾经是无价的耀眼的宝珠,只不过经历繁华便成为廉价的丢弃之物。而“禾苗上飘摇的月光,溪流上跳动的月光,树林剪影里随着你前行而同步轻移的月光,还有月光牵动着的虫鸣和蛙鸣,无时不在他们心头烙下时间感觉”,这一排比句充满生命力,把月光在人们生活中烙印时间的姿态刻画得千姿百态,“飘摇”“跳动”“轻移”“牵动”等动态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乡村月光的生命活力。“我就是在三十多年的漫长白天之后来到了一个真正的夜晚,看月亮从树荫里筛下的满地光斑,明灭闪烁,聚散相续;听月光在树林里叮叮当当地飘落,在草坡上和湖面上哗啦哗啦地拥挤”,当作者来到真正的夜晚,看到月光的暗亮,听到月光叮当飘落以及哗啦拥挤的声音,排比句式增强了作者来到真正乡村夜晚的欣喜情感的表达。此外,文章倒数第三段的四个递进问句,极力表现作者在月夜中的追问与思考。作者的思考空间出呈现一种循环往复的状态,凉台到太空,太空到荒漠,荒漠到永恒之界和绝对之境的入口,在实与虚之间,在物质现实与精神虚幻之间,不断往复思索。这一排比问句强烈地表现着作者深入生命和宇宙的思考,表达了作者渴望回归自然,回归纯粹的生命。
  三、在乡村的月夜中展开回归自然的追求
  《月夜》对比城市的月亮与乡村的月亮,表达了作者对城市、乡村甚至宇宙的思考。作者在乡村的月夜中,描述着看到的月亮和感受到的月光,抒发着乡村生活的思考,诉说着回归自然的生活追求。   乡村的月亮是皎洁明亮的,对比城市的月亮,它没有路灯的混杂,没有噪音的磨损,不会只剩灰白的身影。《月夜》的开头把月亮比作乡村的徽章,月亮何以成为乡村的标志呢?月亮孤悬天际,因其盈亏变幻却永恒常在,皎洁明亮是其最突出的展现。这也就说明乡村的月亮因其皎洁明亮而成为乡村的徽章,意味着乡村生活是纯净光明的。作者在城市忙忙碌碌了三十几年,因为忘不掉乡村的美好再次回归,月亮的不变唤起了作者对生活的审视与思考。多年的城市生活充满浮华与焦躁,人与人之间充满隔阂,水泥高楼之间充满提防,生活已经不知不觉迈向复杂混乱的状态。重回乡村的作者充满着对乡村纯净光明的生活的向往,乡村淳朴的人情交往,万物尽情伸展生长,这种自然的状态是作者心中所寻的。
  乡村的月光是自由灵动的,随处洒落的月光是乡村生活的一部分,这就反映出乡村生活的自由自在。乡村的月光可以在土地上随处洒下光斑,可以叮当飘落和嘩啦拥挤,可以自由飘摇、跳动和轻移。这不同于城市的月光,被五光十色的城市之物掩盖住光芒,洒落的声音也被城市繁华之声所磨损。无论是洒落凉台的月光,还是流动在静脉里的月光,作者都视若珍宝,他的生活需要这样自由灵动的月光的沐浴,城市那灰暗的月光就像是被上了枷锁的生活,无处释放生活的光芒,所以,作者喜爱乡村的月光,希望自己能如这月光般自由灵动。乡村的月光是自然的存在,是生命活力的存在,它所洒落的生活角落是自由自在的,所以作者也渴望回到这样的生活,回归自然的自由自在。
  乡村的月夜是自然宁谧的,这月夜下的生活是纯粹自然的,作者文中感叹“我就是在三十多年的漫长白天之后来到了一个真正的夜晚”。在作者的眼中,城市的月夜不仅只有月亮的光芒,还有繁华的五光十色。乡村的月夜,月亮是唯一最耀眼的发光体,占据了夜的黑暗。所以城市已经没有真正的夜晚,每个人不论白天黑夜追逐着生存,沉迷在城市的繁杂喧闹之中。城市的物质生活方式日渐成为主流,而作者曾在乡村度过自己青涩少年到激情青年的青春岁月,享受过乡村那自然宁谧的月夜,而在城市看不到那皎洁明亮的月亮,心中难免充满厚重的陌生与厌倦。来到乡村月夜,作者享受月夜的美好,回顾童年的月夜,发出一连串追问,在虚实之间和物质现实与精神虚幻之间循环往复思考寻找答案,终于突然明白城市是远离上帝的地方。从这排比的四个问句中可知作者有一种无处可归的无奈感,但是在乡村的月夜找到了归属的答案,接近自然就是接近上帝。作者渴望乡村的月夜,渴望回归自然的纯粹生命,直视个人的内心与灵魂,获得真正的慰藉。
  参考文献:
  [1]韩少功.山南水北[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46-47.
  [2]刘大樾.论文偶记·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M].北京:人民文学m版社,1959:2.
  [3]殷隽.韩少功散文语言风格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14,16( 4):43-47.
  [4]丁纯.论韩少功散文的精神守望——以《山南水北》为例[J]中国文学研究,2015(1):107-110.
  作者:何静茹,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中文系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黄美霞,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中文系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陈嘉敏,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中文系在读本科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060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