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人为本 回归自然 实践生态治河新理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治连

  [摘要]与人们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河流水域由于功能退化,导致“水多为患、水少为愁、水脏为忧”。水生态环境恶化必须引起人们的重视。文章通过践行“以人为本,回归自然,生态治河”的新理念,取得“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初步成果,对实践经验作了初步总结。
  [关键词]生态治河实践新理念
  
  1引言
  厦门市同安区地处东南沿海,坐山拥海,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资源丰富,相互交融,形成了山、海、湖、城融为一体,城景相依的城市格局。但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进程中,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与我们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河流、湖泊却功能退化、水质恶化。水多为患、水少为愁、水脏为忧,此类突出的水环境问题集中反映在我区河流和湖泊。河流湖泊作为水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既是滨海城市独特的风景线,也是防洪、灌溉、排水、发展国民经济和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生命线。随着社会文明进步,人们对水环境意识日益增强,河湖水环境生态整治已迫在眉睫。
  2河流湖泊生态建设理念和目标
  2.1 厦门市河流湖泊生态建设的新理念
  河流湖泊整治要从生态、经济、人文、社会效应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多方面来考虑,既要恢复自然河道的功能,又要满足人类依赖生存的要求,以“回归自然”与“以人为本”相结合为河道治理思路。“回归自然”是恢复河道原有的自然功能,满足行洪、蓄水、航运、水生态等要求,具有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特性;“以人为本”是满足人类活动的需求,处理好人水和谐相处的环境,具有亲水、安全的特性。
  2.2 厦门河流湖泊治理的总体目标
  概括起来为八个字:“水清、流畅、岸绿、景美”。“水清”是通过截污、清淤、净化使河道水质变清,达到水功能区划要求;“流畅”是通过筑堤、护岸、疏浚等措施提高河道泄洪、排水能力,达到两岸保护区的防洪要求;“岸绿”是对两岸堤防或护岸及河道管理范围内宜绿化地实行种树、种草,既防止水土流失又美化环境;“景美”是结合城区、镇区公园、景点及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美化人居环境,形成人水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优美生活环境。
  3河流湖泊生态治理的主要措施
  3.1 恢复和重构河流原有结构,顺其自然
  传统的水利工程多是将河道尽可能地拉直,更多强调防洪功能。将河道设计成为笔直、顺畅,护砌光滑、平整,总体上来说,更象一条人工渠道,而不是一条天然河道。在我区官浔溪治理设计中,我们强调要改变几十年惯用的治河几条大直线的做法,而是根据河势,宜弯则弯,制造丰富多变的河岸线、河坡线,在有可能与河边绿地相结合的地方修建蜿蜒曲线的水路、水塘,创造较为丰富的水环境,改变原来呆板、单调的河道岸线模式,为改善河流水质以及水生动植物生长创造有利条件。
  3.2 采用生态护堤,营造柔美生态岸线
  前几年,我区在河流治理中大量采用现浇混凝土、混凝土板、浆砌块石等,这种硬质护坡材料阻断水和空气交换,使水生物无法生存。今后河湖治理中我们强调要尊重自然的水循环,软化河底及河坡,促进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交换。主要做法如下:采取自然土质岸坡、自然缓坡、植树、植草、干砌、块石堆砌等各种方式护堤,为水生植物的生长、水生动物的繁育、两栖动物的栖息繁衍活动创造条件。对于河岸边坡较陡的地方,采用木桩、生态连锁块等工程措施,这种护岸工程既能稳定河床,又能改善生态和美化环境,避免了混凝土工程带来的负面作用。在应用草皮、木桩护坡时也可以运用土工编织物,袋内灌泥土、粗沙及草籽的混合物,既抗冲刷,又能长出绿草。
  3.3 保护湿地,营造生物多样性
  湿地拥有众多野生动物、植物资源,是城市环境的肾。它在抵御洪水、控制污染、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方面发挥很重要的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和休闲价值,对维护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在具有生物多样性的河网湿地,要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保留水域面积,避免围河湖造地,防止湿地面积减少,为鸟类的迁移、湿地动植物生长繁衍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也为人类生存改善环境。我区东西溪防洪体系工程建设中,充分利用入海口的水闸和新建的橡胶坝联合调度,抬高河道水位并回壅至城区,营造城市人工湿地;在三忠溪、泥山溪出海口河流治理中同样采用扩大河道断面营造景观水体,并尽可能保存河湾、浅滩、深潭,有利于水质改善,并能够使水生植物得以生长,鸟类得以繁殖。
  3.4 种植绿色植物带,营造两岸绿树成荫
  在河堤与陆地之间设计绿色植物生长区,种植水生植物、乔木、灌木以及搭配草皮,形成点线面结合、有层次的岸线绿化带。植物带不仅过滤进入河中的水体,将面源污染大大降低,而且可营造景观休闲带,使河道景观更加优美。在官浔溪中上游河道治理工程规划中,从整个流域层面上提出对水系和绿地的控制性规划要求,建立“蓝线”和“绿线”概念。规划堤防内侧边线作为水系“蓝线”的控制范围,而堤防外侧20~50米范围内都作为防护绿地控制线范围,即“绿线”范围,林带与新建工业区连接,仿佛绿楔伸入城市,形成了连接功浔溪与城市的绿色通廊。
  3.5 控制处理污染源,改善水体水质
  治河湖必先治污、截污,把还清水质作为治河湖的主要目标,否则水体将越来越臭,越来越脏。我区泥山溪、乌涂溪就是由于污水治理没有及时跟进,水污染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导致水体臭气冲天,教训沉痛。在近来河湖治理实践中,我们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截污治污,加强管理。在河网水质严重污染的地区,必须控制点源污染、减少面源污染、治理内源污染,针对实际情况,采取截污和改善河网水质的综合措施。配套和完善城镇村集居地污水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将沿岸的企业单位及居民区的排放污水纳入污水管线内,同时村村建清洁楼,规范生活垃圾和固体废弃物收集处理,严禁倒入水体。 二是水体交换,吐旧纳新。通过河道清淤、水面保洁、控制排污等工程措施,削减进入河湖的污染物总量,防止河网水体的恶化,但要从根本上提高水环境承载能力,逐步改善水体质量,还需采取水体交换,使水体流动起来,变“死水”为活水,并充分利用现有河道湖泊的滩地、水面(湿地),保护河道水生态环境,提高河流水体自净能力,达到吐旧纳新、流水不腐的效果。如我区泥山溪、梧侣溪、乌涂溪汇合后的埭头溪处在环东海域工业区,为了彻底改善埭头溪水质,减轻工业区防洪要求,实施“高水高排”工程,开挖新河道将3条支流截流入海,在高潮位时又能引海水进入新形成的埭头溪人工湖,推动水循环,工程投入运行后,埭头溪的环境质量明显改观,水质指标接近B类标准。三是用生态方法解决生态富营养化问题。对湖泊的富营养化问题还应采用生态方法解决,可利用各营养生物种群间的生态关系,控制(增加、减少或引入)某些种群,改善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调节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在官浔溪中上游河道治理时准备种植美人蕉、旱伞草、万寿菊等高等水生植物,同时配备湿生植物、挺水植物(如芦苇)、浮水植物等水生植物群落,希望去除水体中的营养物,使水质得到改善,水体透明度提高,水生动植物多样性得到自然恢复,使富营养湖泊的水体变清。
  3.6 修筑具有生态意义和亲水性的水工建筑物
  河流上水库、水闸、橡胶坝和跌水等水工建筑物具有改变水量的分配与流态的功能。合理布置水工建筑物,可提高蓄水,满足景观、亲水、水质改善等要求。在同安东溪治理工程规划中,我们在影视城河段规划设置一座橡胶坝,扩大绕影视城的河道断面至可供游艇行驶,营造成水景,满足游客的亲水要求。在河槽比降大,对局部河段进行造型跌水处理,加大水流与空气的接触,增加水体的溶解氧含量。在同安东西溪、官浔溪景观概念规划中,广泛采用亲水广场、亲水平台、亲水台阶、亲水栈桥等岸边小品,增加人们的亲水面,体现“以水为本、和谐自然”的设计理念。

  3.7 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
  河流湖泊的生态功能在一定程度依赖于全流域共同治理,若下游治理,上游我行我素,则白费功夫,所以近期我们在治理河湖规划设计中强调要标本兼治,治本为主,从源头抓起,提倡全流域清洁生产,减少污水排放,同时重点治理容易造成河流、水库淤积和城市下水道堵塞的严重水土流失区,最大限度控制水土流失现象,维护区内海湾、湿地、溪流、耕地、果林等多样化自然生态系统和地形地貌,增加蓄水保土功能,提高水土资源承载能力。
  3.8 滨水地区美化亮化
  河流湖泊海洋的滨水地区是城市最具魅力的地方,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文化的生活空间。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把人工建造的环境和当地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使“山、水、城、人”和谐共处。滨水地区也要做好夜景设计,突出水与灯光的灵动效果,我区主要做法如下:首先对水体和岸线进行亮化,勾勒出大的轮廓,也可将灯埋设在近堤岸的水下,使游人在朦胧的灯光下欣赏蜿蜒的岸线;其次对桥梁、植物、小品等景观工程进行亮化,突出重点部位的照明,也可通过反射,在水面形成优美的倒影,使人产生水在城里、城在水中的美好感觉。
  4结语
  河湖水域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既蕴藏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又体现着现代城市独特的风貌和景观,其功能与城市的发展战略密切相关。所以,河湖治理要在城市规划的统一指导下,把防洪工程建设与保护和改善水质、水环境有机结合起来,与绿化美化、旧城旧村改造有机结合起来,与挖掘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有机结合起来,使河湖治理不仅为城市安全提供重要保障,而且成为人们休闲娱乐、观光旅游的好去处,成为展示现代化城市风貌的风景线。
  在现代条件下的河湖治理,由于工程标准高、投资强度大,仅仅依靠财政投资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根据市场经济规律,积极创新投融资机制,根据工程的不同功能确定不同的投资渠道。一是对纯公益性的城市防洪排涝和水环境保护工程,必须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计划,从政府财政预算和土地收益中安排;二是对可实行经营性开发的水上文化、休闲旅游和相关土地资源的开发,应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放开投资经营权,鼓励民间或外资投资建设和经营;三是对一些介于公益性和经营性之间的水利工程,也可运用市场机制实行股份制投资经营或实行民建公助的开发政策。在城市水利建设中,建立政府引导、社会筹资、市场运作、企业化开发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投融资机制,积极探索城市水利产业化开发的新路子,不仅可以加快构筑多功能的现代化城市水利工程体系,而且能够有效地培育城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河湖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许多部门的工作业务和实际利益,需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由水利、城建、规划、国土、财政、环保、市政等相关部门共同参加的协调机制,及时解决河湖治理工程建设与管理中的规划设计、资金筹措、组织实施以及部门之间的业务衔接和利益矛盾,为加快河湖治理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机制和建设环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38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