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麦克尤恩《坚果壳》中胎儿的戏仿解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坚果壳》中的胎儿是对《哈姆雷特》中的王子的戏仿角色。首先,胎儿和王子在延宕行为上高度一致,它们的共同原因包括客观环境因素、思想对行动的消解、弑父的渴望和来自他者的欲望。其次,胎儿和王子在拒绝成长问题上截然不同。只有胎儿才有和麦克尤恩其他作品人物的文本间性,也只有胎儿才面临身份确认的困难。
  关键词:麦克尤恩 《坚果壳》 戏仿 胎儿
  2016年9月出版的《坚果壳》,是伊恩·麦克尤恩(Ian McEwan.1948- )对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的献礼。《坚果壳》的故事围绕一个未出生的胎儿展开,描述了胎儿从第九个月到出生之间的成长历程。值得注意的是,《坚果壳》袭用了《哈姆雷特》的故事框架,即母亲和叔父通奸,合谋杀死父亲;小说也曾多次明示它和《哈姆雷特》之间的联系,至少可以体现为以下四点:一是序言引用了《哈姆雷特》中第二幕第二场的台词“我可以把自己限定在果壳当中,当无限空间里的王,如果我没有那么多的噩梦”,其中“果壳”一词更是本书书名的来源①;二是母亲的名字Trudy,叔父的名字Claude,均和《哈姆雷特》相似;三是《坚果壳》和《哈姆雷特》都有二十节,场景都较为固定;四是作者多次将《坚果壳》的叙述者胎儿居住的子宫和哈姆雷特居住的城堡都比作果壳。基于以上现象,《卫报》《金融时报》的一些书评都将《坚果壳》归结为戏仿《哈姆雷特》的作品。
  王程辉认为,有以下三个特点的作品可以被称为戏仿作品:一是低程度改动;二是时代误植;三是滑稽化,变崇高、严肃为滑稽、琐屑。②著名理论家琳达·哈琴(Linda Hutcheon.1947-)认为,戏仿是一种保持批判距离的重复行为,重复行为说明本文和仿文有相似的结构,批判距离又表示了该行为的反思性和颠覆性。可以看出,哈琴对戏仿的定义不限于滑稽化,较之王程辉更加宽泛。③《坚果壳》与《哈姆雷特》的文本有诸多相似,符合低程度的改动。《坚果壳》中的故事以当代伦敦为背景,而不是中世纪的丹麦,符合时代误植。《果壳》与《哈姆雷特》有很多不同之处,据陈大为研究,两书的主题、情节、结局都有不同之处,符合哈琴所说的批判距离。④因此,《坚果殼》是对《哈姆雷特》的戏仿之作。在《坚果壳》中,胎儿是主人公;在《哈姆雷特》中,王子也是主人公。他们共同见证了母亲和叔父杀害父亲的暴行,都在为复仇的过程中延宕,因此胎儿是戏仿王子的角色。笔者认为,戏仿是《坚果壳》的立足点,从戏仿角度研究《坚果壳》切中肯綮。陈大为虽就《坚果壳》和《哈姆雷特》的结构、情节、结局进行了对比,但他没有研究两部作品主人公之间的戏仿。《坚果壳》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心智成熟的胎儿,这是不符合日常规范的,其背后必有其深意。如果说戏仿是这部小说的立足点,以胎儿为主人公则是这部小说的创新点。本文将围绕《坚果壳》中的胎儿与《哈姆雷特》中的王子的异同展开讨论。
  一、戏仿中的重复:复仇行为的延宕
  《哈姆雷特》中的王子知晓了母亲和叔父合谋杀死父亲的真相,他告诉自己要杀死叔父为父报仇,可在实际操作中却犹豫不决,直到最后一场才最终完成了复仇。关于王子复仇行为中的延宕,文学批评家对此原因争论不休,这就是所谓的“哈姆雷特的延宕问题”。《坚果壳》中胎儿见证了母亲和叔父合谋杀死父亲,他告诉自己要阻止谋杀,却未做出任何举动。父亲被杀后,警察步步紧逼,母亲和叔父决定逃亡。胎儿心向警察却犹豫不决,直到最后一场,他才以出生的方式阻止了逃亡,实现了复仇。因此,《坚果壳》中的胎儿和《哈姆雷特》中的王子都在复仇行为中经历了延宕。在本章中,笔者认为,他们延宕的共同原因有以下三点:客观环境的影响、思想对行动的消解、弑父渴望和来自他者的欲望。
  1.客观环境的影响
  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子,生来就处于政治斗争的中心。如果他不去复仇,等待他的很可能是废黜或死亡。如果复仇失败,等待他的肯定是死亡。如果他复仇成功,他将成为丹麦的新王。彼时的丹麦政权四面楚歌,外患虎视眈眈,人民起义风起云涌。⑤这对哈姆雷特来说是无力承担的重任。由于这些客观原因,哈姆雷特面临的每一个选择都有很大风险,所以他一直延宕。《坚果壳》中的胎儿也面临相似的困境。比起自由人,胎儿可选择的复仇方式只有及时出生,阻止母亲和叔父的逃跑,等待警察的到来。如果胎儿不复仇,由于它并非叔父亲生,又不受母亲喜爱,可能被流产或者抛弃。如果复仇失败,它可能在出生时遭遇意外。如果复仇成功,它需要在阴暗的监狱里度过童年,经历一个畸形的成长环境。因此,胎儿的每一个选择也面临很大风险,它和哈姆雷特的处境相似。麦克尤恩在接受采访时说:“我能想到的比哈姆雷特更无助的人物只有胎儿。”的确,当属于王富贵胄的时代已经远去,只有胎儿才能感受到哈姆雷特的矛盾和痛苦。胎儿是实现对哈姆雷特戏仿的最佳人选。
  2.思想对行动的消解
  柯勒律治在做关于《哈姆雷特》的演讲时说:“在对我们感官的事物的注意力与对我们心灵的作用的冥想之间有一种应有的平衡——一种在真实世界和想象世界的平衡。在哈姆雷特身上,这种平衡被打破了,他的思想压倒了真实的知觉,也压倒了行动的力量。”⑥柯勒律治认为,思想对行动的消解是哈姆雷特在复仇时延宕的原因。
  哈姆雷特就读于欧洲宗教改革的核心——威登堡大学,在这里,他学到了很多知识,有了一些异于常人的玄想。⑦谋杀事件之后,他更是反思人文主义,质疑人是否是一件了不起的作品,是否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反思生命的意义,包括生存和毁灭的意义。总之,哈姆雷特关注的重点不只是谋杀事件,还有很多形而上学的东西,这些思考解构了他为谋杀而复仇的行动。
  在《坚果壳》中,胎儿的行动方式本就有限,只有选择出生。加之它只有听觉和微弱的视觉、触觉,很多时候只能依赖想象。对行动力很弱的胎儿来说,它的行动很容易被消解。而相比哈姆雷特,胎儿的思虑过剩有增无减。胎儿热衷于收听BBC广播,它借此熟知大量的文史哲著作以及国际政治形势,有了很多异于常人的思考。首先,它对自己的出身表示遗憾。作为一个英国人,它生来就可以过上富足而自由的生活。在地球的其他角落,叙利亚人要生活在战火之中,朝鲜人要生活在独裁之中,索马里人要生活在饥饿之中。它认为自己生而有之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所以不想出生。其次,它对一切行为的意义表示怀疑。它认为一切的行为都只是宇宙中的尘埃,这个宇宙也只是宇宙群中的尘埃。因此,它有时觉得采取任何行动都是没有意义的。《坚果壳》中的胎儿热衷哲学思辨,因此对谋杀行为没有做出及时的反应。而针对它所思考的问题,它也拿不出行动的方案。这些与哈姆雷特的状况是高度一致的。   3.弑父渴望和他者的欲望
  弗洛伊德在《释梦》中说:“哈姆雷特能做所有的事情,却对一位杀掉他父亲、篡其王位、夺其母后的人无能为力——那是因为这人所做出的正是他压抑已久的事情。”⑧弗洛伊德认为,弑父渴望是哈姆雷特在复仇时延宕的原因。
  在露台之上,哈姆雷特见到了自己父亲的鬼魂,这一场会晤是非常恐怖的。父亲身形高大,皮肤上遍布疱疹和鳞片,称他说的话会使哈姆雷特年轻的血液冷冻成冰。他要求哈姆雷特对叔父复仇,并让母亲一辈子活在荆棘的刺痛中。与之相对应,在母亲和叔父即将逃走之际,胎儿幻想父亲的尸体从太平间里走出。父亲的嘴唇腐烂,舌头是黑色的,后背发着绿色的荧光。它几下就打死了老鼠一般的叔父,然后紧紧抱住母亲,让后者在惊惧之中失声。根据小说的叙述,胎儿的生理性别为男性,这是自始就被决定的。胎儿曾多次美化母亲的形象,如将谋杀主要归咎于叔父,重点描述母亲的悔恨,这表明它有恋母的情结。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恋母的人必有对父亲的恐惧,因为他们对母亲的依恋势必和父亲产生冲突,而父亲远比他们强大,可能会阉割他们。这种对父亲的恐惧与弑父的渴望紧密相连。《坚果壳》和《哈姆雷特》中父子会晤的场景同样可怖,这反映了胎儿和王子在潜意识里恐惧父亲,具有弑父的渴望,这是两者共同延宕的原因之一。
  拉康在《欲望和哈姆雷特的欲望的解读》一文中指出:“哈姆雷特面对的是欲望,这也是他一直面对的对象,这种欲望不是他对母亲的欲望,而是他的母亲的欲望。”拉康认为,来自他者的欲望是哈姆雷特在复仇时延宕的原因。作为后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拉康的观点和弗洛伊德的观点同中有异。⑨笔者认为,在延宕问题上,《坚果壳》中的胎儿不仅符合弗洛伊德对王子的解读,也符合拉康对王子的解读。在王后寝宫中,哈姆雷特逼迫母亲看两张画像,这两张画像分别来自父亲和叔父。一个相貌高雅优美,如同山顶的神的使者一样矫健;一个相貌像霉烂的禾苗,浑身充溢着下流的欲望。哈姆雷特紧紧盯着母亲的反应,跟着母亲一起在二者间举棋不定。根据拉康的观点,哈姆雷特失去了自己的欲望,陷入了母親的欲望之中,他不知道谁能满足母亲的欲望。如果叔父真能满足母亲的欲望,也就是满足了自己的欲望,复仇是对自己不利的选择。与之相对应,在《坚果壳》中的母亲和叔父应对警察调查之时,母亲身体的汩汩之声引发了胎儿的梦境。梦境里出现了不同人物的形象,包括正直又天才的父亲,淫荡下流的叔父,还有胎儿又爱又恨的母亲。胎儿和母亲绑缚在一起,期待后者在两位男性中选择一位。胎儿的叔父有着更多的金钱、更强的性欲,能满足母亲的物质需要;父亲温和儒雅,能满足母亲的精神需要。母亲在两者之间犹豫,胎儿和母亲一起犹豫。胎儿和王子不知道自己的母亲究竟想要什么,也许叔父真的能满足母亲的欲望,也许相反。如果他立即杀死了叔父,这一切都会成为未解之谜。因此,来自他者的欲望是两者共同延宕的原因之一。综上所述,胎儿和王子之所以做出延宕行为,共同的原因包括潜意识里弑父的渴望和来自他者的欲望。
  《哈姆雷特》是用古奥的英语创作的,普通读者很难领悟到它的魅力。麦氏用现代英语还原了《哈姆雷特》中经典的延宕场景,缩短了读者和经典著作的距离。关于哈姆雷特延宕问题的解读,文论家们付出了艰辛的努力,麦氏将这些成果直观地放置于《坚果壳》中,方便了读者对哈姆雷特延宕问题的理解。麦氏之所以选用胎儿去戏仿王子,如上文所述,只有胎儿选择才会受限,才能完成戏仿中的重复。
  二、戏仿中的异质:拒绝成长的胎儿
  《坚果壳》以胎儿为叙述者,不只完成了戏仿中的重复,也完成了戏仿中的异质。胎儿作为一个异常叙述者,读者对它的话语模式没有预设,所以它有更大的自由度。胎儿叙述是不可能事件,因此会产生黑色幽默的效果。这些胎儿与王子的不同之处都是显而易见的。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胎儿所谓的延宕就是拒绝出生、拒绝成长,这是王子身上不存在的问题。这一不同点直指《哈姆雷特》中核心的问题:生存与毁灭( to be or not to be)。⑩
  1.《坚果壳》和其他麦克尤恩小说的文本间性
  《坚果壳》中的胎儿和其他麦克尤恩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文本间性,而《哈姆雷特》中的王子则没有这种文本间性,这是两者的一项显著区别。文本间性(intertextuality),首先由法国符号学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提出。她认为:“任何作品的本文都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任何本文都是其他本文的吸收和转化。”(11)罗兰·巴特同样致力于文本间性的研究,他的研究侧重于读者一环。他认为,文本间性就是作者创作的“第一文本”和读者心目中和理解中的“第二文本”的融合。(12)
  《坚果壳》是一个由胎儿讲述,以胎儿为主人公的故事,读者容易由它想起麦克尤恩其他的作品,因为它们共同反映了拒绝成长的主题。与其他作品比照,就能一定程度上突破《坚果壳》文本的限制,进入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在《与橱中人的对话》中,叙述者被母亲阻止了成长,他到了十七岁都没有自理的能力,无法吃饭,也无法穿衣。后来,他的母亲找到了男友,就改变了主意,把他赶出了家门。他在社会上处处碰壁,还进过监狱,最终发现自己无法适应社会。于是,他偷了一些婴儿的被褥,躲在阁楼的橱柜里,当回了一个婴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坚果壳》中的胎儿就是《与橱中人的对话》中的叙述者的夙愿的实现,后者终于成为一名胎儿,不用去行使自由意志,不用承担责任,获得了巨大的解脱。在《水泥花园》中,杰克、朱莉、汤姆和苏四姐弟进行了错位的伦理选择。父母死后,杰克和朱莉扮演家庭的父亲和母亲,而年纪较小的汤姆则选择当起了奶娃娃。他将大拇指含在手里,将餐巾纸放在嘴边,睡在早已废弃了的婴儿床上。他把朱莉视为自己的母亲,对朱莉的指令服服帖帖。平日里,通过哭闹吸引朱莉的注意,一旦朱莉不予理睬,就会哭闹得更凶。同理,《坚果壳》中的胎儿也是《水泥花园》中汤姆的夙愿的实现。相较于汤姆和《与橱中人的对话》中的“我”,只有《坚果壳》中的胎儿才真正不用承担责任,不用行使自由意志。因此,它最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实现读者心中潜藏的拒绝成长的渴望。《坚果壳》中的胎儿是戏仿《哈姆雷特》中王子的角色,由于具有后者所不具备的文本间性,凸显了拒绝成长的主题,从而增殖了更多意义。   2.身份确认的困难
  根据《坚果壳》中的胎儿对几个月前温存的回忆,它原本拥有一个良好的伦理环境。它的父亲善良博学,它的母亲温和贤淑,无论它生而为男孩或是女孩,都有可参照的伦理榜样。母亲的出轨让这一切都被打乱了。母亲和叔叔结合,那么母亲也可以称为阿姨,叔叔也可以称为父亲,叔叔的嫂子也可以称为妻子。虽然胎儿通过BBC广播对国际经济、政治大事了如指掌,但是面对复杂的家庭关系,它感到困惑。它曾说:“对父母离异的孩子来说,他们神圣的职责就是让父母破镜重圆。”(13)可见.它渴望回到原来的伦理环境。当它发现努力注定是徒劳时,它的身份确认就失落无依。如果只是一般的丧父或者父母离异,胎儿的身份确认还有重建的可能,但它未来的监护人并非是有道德感的人。胎儿的叔父利用母亲争夺胎儿父亲的财产——一套价值七百万英镑的房子,他的眼里只有肉欲和金钱。胎儿的母亲在丈夫不肯食用“毒冰沙”时,竟提起恩爱的旧事诱使他吃掉,可以说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一旦出生,胎儿跟随这样一对父母,无法找到可参照的伦理榜样,也难以做出正确的伦理选择。上述的情况只是一种猜测,因为它并非叔父亲生,又不受母亲喜爱,还有可能被抛弃甚至引产。引产的话,胎儿不复存在,不用讨论。如果被抛弃,胎儿将会变成无父无母的人,它的身份确认也会非常困难。对于胎儿来说,出生之后是无父无母更好,还是有这样一对父母更好,殊难预料,因此它对出生怀有巨大的恐惧。
  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每个人的心里都停驻着一个永远的少年,他永远青春,永不成长,这种理论又被称为拒绝成长原型。(14)虽然人皆有之,但是考察那些做出拒绝成长的极端举动的人,大多数从儿时起就有着糟糕的家庭伦理环境。《与橱中人的对话》中的“我”丧父并且有一个有神经质的母亲,《水泥花园》中的四姐弟丧父丧母,他们的伦理选择无榜样可循,身份认同流离失所。与之对照,《坚果壳》中的胎儿不会在现实生活中出现,并非实指,它是所有因家庭伦理环境拒绝成长的人的象征。哈姆雷特与胎儿的家庭环境相似,但哈姆雷特已经成年,他不需要可参照的伦理榜样,更不会被遗弃,所以没有拒绝成长的理由。由此可见,因家庭伦理环境而导致拒绝成长,是《哈姆雷特》中并未提及的全新的命题。
  三、结语
  《坚果壳》是对《哈姆雷特》的戏仿之作,这一点用三个方面即可证明:最低程度的改动、时代误植和一定的批判距离。其中,《坚果壳》中的胎儿是对《哈姆雷特》中的王子的戏仿角色,本文围绕这一点展开讨论。首先,胎儿和王子在延宕行为上高度一致。这是“戏仿”中的“仿”,通过模仿,读者在《坚果壳》中接收到了来自《哈姆雷特》的信息,能够通过《坚果壳》读懂《哈姆雷特》。其次,胎儿和王子在拒绝成长问题上截然不同。胎儿象征拒绝成长,王子则没有这种象征。因为只有胎儿才有和麦克尤恩其他作品人物的文本間性,只有胎儿才面临身份确认的困难。两者看似虽不相关,但胎儿最终选择的出生,是对王子提出的生存与毁灭的问题的一种解答,不同中暗含深意。
  总之,利用胎儿特殊的身份,麦克尤恩制造了精妙的批判距离,让《坚果壳》这本小说的戏仿意蕴深厚。正如亚当斯所说,麦克尤恩不是第一个戏仿《哈姆雷特》的作家,也不是第一个让胎儿当叙述者的作家,但将这两者结合起来达到炉火纯青的只有麦克尤恩,他发挥了以胎儿为叙述者的最大优势。
  ①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9》,朱生豪译,人民文学m版社1978年版,第49页。
  ②王程辉:《英美文学戏仿》,苏州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5页。
  ③陈后亮:《后现代视野下的戏仿研究——兼谈琳达·哈琴的后现代戏仿观》,《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2期,第93页。
  ④陈大为:《戏仿(哈姆莱特)——评伊恩·麦克尤恩小说(果壳)》,《外国文学动态研究》2017年第3期,第49-56页。
  ⑤彼时的丹麦政权不应理解为历史上8世纪的丹麦。
  ⑥杨周翰:《莎士比亚评论汇编·下》,中国社会科学出舨社1981年版,第505页。
  ⑦高玉秋:《哈姆莱特与威登堡大学》,《外国问题研究》2009年第3期,第50页。
  ⑧弗洛伊德:《释梦》,车文博译,九州出版社2014年版,第349页。
  ⑨马元龙:《欲望的悲剧:一种拉康式的精神分析》,《外国文学研究》2006年第5期,第93-96页。转引白LacanJacques.Desire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desire in Hamlet.Literature and psychoanalysis. John Hopkins UP, 1982:11-52.
  ⑩语出《哈姆雷特》第三幕第一场,这里采用朱生豪的译法。
  (11) Julia Kristeva. Word, Dialogue and Novel The Kristeya Reader.Oxford: Basil Black well, 1986: 36.
  (12)翟舒:《文学解读中的主体间性和文本间性》,《学术交流》2010年第8期,第164页。
  (13) Ian McEwan. Nutshell. London: DouhledaV, Nan A.Talese,2016:42.
  (14)太宰治:《斜阳》,杨伟译,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作者:朱浩然,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曹译,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在读本科生。
  编辑:水涓 E-mail: shuijuan3936@163.com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060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