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中医药文化的校本课程建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基于中医药文化的校本课程建构研究》属于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范围。学校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校本课程建构的方法,通过针对性、选择性地对学生进行研究性与体验式相结合的开放式教学,形成适合南洲小学发展,具有民间特色的校本课程,并进行科学系统的研究,探索出校本课程建构有效规律。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 校本课程 建构
  中医药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具有一定文化价值和影响力且能够被一直推崇、学习和传播的文化。根据调查,小学生对中医养生知识非常匮乏,对传承中医药文化素养的意义和内涵也缺乏了解。但目前校本课程的内容呈现和教育模式,学生活动“碎片化”,学校老师经常想到什么就做什么,活动主题缺乏整体规划,出现教学内容重复或同年龄段水平参差等的现象,影响学校推广中医药文化的效果,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南洲小学是广州市第一所“中医药”文化民间传承学校,有丰富的中医药文化校内外活动资源,学校的校本课程急需进行更全面的开发,以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因此,南洲小学“中医药文化”引领下的校本课程构建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一、组机构,订立基于中医药文化的校本课程建构的目标
  1.制订课程发展规划
  在对办学条件、教育环境、文化底蕴、传统优势、周边自然人文资源等诸方面因素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制订了切合学校实际、能深层次拓展和有利于整体带动学校发展的特色发展规划,设立基于中医药文化的校本课程建构的总体目标。
  2.加强师资队伍培养
  根据近年学校开展中医药文化活动的经验,形成不同年级设定不同的教育目标。让教师从整体上规划、设计校本课程,使课程要达到的目标、所要选择的内容、如何实施、如何进行评价等方面有根可循,避免校本课程实施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一方面,学校领导牵头,组织部分班主任和教师或爱好者学习中医药养生知识,实现由点到面的突破;另一方面邀请“传统中药文化”省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卢其福老师为“特聘教师”来校传授技艺。
  二、建基地,夯实基于中医药文化的校本课程建构的基础
  陶行知认为: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生活即教育。南洲小学的传统中药文化校本课程建构工作,充分利用了“地、时、人”的因素,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种植技能、个性发展、科学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培养,使优秀的传统中药文化药物研究得到宣扬传承,为中医药方面的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学校保持与潘高寿、陈李济、王老吉等药业企業的紧密合作,并与旗下的“神农草堂中医药博物馆”“陈李济中医药博物馆”“广东中医药博物馆”等签订长期校外实践基地合作协议。
  校内传承场所充足,设有的“一园一堂一场”三个综合性学习传统中药文化的活动场所,合计面积近500平方米。教学楼过道有中医药历史知识墙;校内常种的绿化植物均挂上了中医药植介绍标识牌,可以让学生随时学习和认识。学生从种、晒、制、用一条龙体验,每个年级每年至少负责晒制当季一味药材,把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化成队员们可以实践、可以体验和感悟的健康生活方式与精神追求。
  另外,学校还有传统中药文化廊和传统中药文化展厅,用于不定时开展传统中药文化非遗传承活动的知识传播和成果展示。学校常种的绿化植物均挂上了中医药植介绍标识牌,可以让学生随时学习和认识。
  三、编教材,提升基于中医药文化的校本课程建构的实力
  中医药文化以天地人和,和而不同,以人为本的思想为基础,深刻体验了中华民族的认知方式和价值取向,其所蕴含的求真求源、治本治根,平衡全面发展的理念。
  1.制定传统中药文化非遗传承的校本课程体系
  秉承整合多方面资源,由南洲小学发起,联系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市海珠区南洲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等学术单位,潘高寿、陈李济等中医药企业及机构,结合广东形势及《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等政策,策划了中医药文化非遗传承的校本模式,强调整体性设计,以校本教材建设为核心,分为“校级普及课程”与“年级对应课程”。
  “校级普及课程”主要由“二十四节气”体验、“头部经络梳头操”和“五声疗法武术操组成”组成,其中“五声疗法武术操”更是编入南洲小学每天30分钟的大课间之中,成为南洲小学特色的自编体操。“年级对应课程”分为“中医基础课程”“中医药校园工作坊”和“中医文化延伸拓展课程”,并附加上“中医大师通识课程”“师生健康沙龙”“专家讲坛”等版块进行系统性设计,构建成一个有特色、重体验、能选择的完善课程体系。
  2.编制校本传统中药文化教材读本
  学校编制的《生活中的中医药小知识》《中医药的故事》《中医药的诗词》等校本教材读本已在推广,并每个年级配置固定授课老师,在校本课程中进行使用。开设对人的了解的体验性课程,增加学生直观感知传统中药文化的机会。让学生通过“种植”“辨认”“晒制” 等体验性课程的实践,了解自己和他人,促进学生领悟传统中药文化中的整体观、平衡思维、辩证的具体方法。组织学生走进中医药药材种植基地,了解和学习中草药种植、辨别真假中草药及饮片加工等,让学生认识到中医药的实际应用和发展远景,激发学生对职业的向往。在学校开设种植基地,由学生负责种植和管理,培养学生对中草药种植兴趣。中医药学院学生定期到校给学生上课,讲解中医药知识,手把手教同学们炮制药材。
  3.建立科研课题深入研究传承传统中药文化路径
  2017年5月,在学校行政的支持下,成功申报广州市教育政策2018年研究课题“基于中医药文化的校本课程建构研究”。学校还积极支持师生走出校门,开展研学活动、参与各种专题研讨会,拓宽视野。开设与他人开展交流活动的课程,有班会、学校社团、与中医药文化专业的大学生的沙龙、与中医名家的采访。在观点交流、思维碰撞中,提升自己对传统中药文化的认识。开设中医药文化大讲堂,组织学生聆听中医名家专题讲座,通过养生、传统中药文化知识、传统中药文化发展等知识的普及,让师生在大师的习熏物化中感受中医的魅力,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   四、融生活,拓宽基于中医药文化的校本课程建构的广度
  传统中药文化的非遗传承看起来很大很宏观的话题,其实也很具体很微观,可以和每一个个体、每一个家庭息息相关。其关键在于,一是让中医药融入日常生活,用起来,活起来;二是让孩子从小就了解中医药、相信中医药、运用中医药。培养学生成为家庭中医药“健康宣传员”,大到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小到通过普及健康养生知识,让每一个孩子从小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和方式。从小明白起居有常、饮食有节,从小懂得治未病,要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这或许能使孩子们终身受益。
  生活中的中医药实践才是最有趣、最有生命力的活动,学生在学校掌握的知识在家长的指导下,进行保健茶的配制食用,药膳煲汤等生活实踐。在实践的过程中让亲子关系得到升华,让学生懂得感恩;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生活的基本技能,感悟“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人生哲理。
  五、重辐射,扩大基于中医药文化的校本课程建构的深度
  学校坚持走个性化、特色化的内涵发展道路,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打造了“南洲陈皮节”“本草生活、“非遗对对碰”三大活动品牌,自制了5件文化创意产品,形成良好的辐射与带动作用,成果显著。
  每年一次的“南洲陈皮节”是与以 “百年陈皮文化”为代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的陈李济广药集团合作项目,以此推广陈皮养生文化。“本草生活”让中医药融入日常生活,用起来,活起来;让孩子从小就了解中医药、相信中医药、运用中医药,通过普及健康养生知识,从小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和方式。“非遗对对碰”则是把中医药文化与其他非遗项目相结合,以广绣、广彩、押花、盆景、古书装帧等形式加深学生对药植的认识,创新学生学习的方法与形式。学校坚持走个性化、特色化的内涵发展道路,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中药文化”传承活动,形成良好的辐射与带动作用,成果显著。
  例如:5年级的同学在“南洲百草堂”体验馆制作夏日驱蚊包“艾叶、菖蒲、丁香、金银花、薄荷、苏叶、藿香、白芷……共十味中药材混合制成的驱蚊香囊,可将香囊放置在床头和床尾,这样就不怕晚上睡觉的时候被蚊子咬了。”朗朗上口的配方、熟练的手法,学生们2分钟就可制作完成一个,并用精致的小麻袋包装好。
  又如:3年级的同学在“南洲百草堂”课室制作香囊就需要对他们进行中药科学知识的介绍,重点在于让他们了解香囊由什么药材组成,每个药材有什么功能。特别是在一些时令季节,比如在端午时节,古人就有插艾条挂香囊的习俗,这个习俗不仅有仪式性的意义,还有功能性。药材的芳香性成分可以刺激鼻黏膜,产生免疫调节作用。
  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传统中药文化传承与发展任重而道远。传统中药文化的继承是重中之重—全面而系统地继承传统中药文化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是根本,教育孩子们学习传承传统中药文化仍然是我们当务之急。要进行创造性地现代转化,就要有机地吸收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包括相关的方法和成果吸收等,从中寻找传统中药文化中具有现代意义和价值的理论和方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07067.htm